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推崇,但我觉得目前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完成。其不足之处是: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在下达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照小组划分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节课堂闹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可言。
2、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显得明显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是守株待兔,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那么,如何才能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更加高效呢?作为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学生分组要科学合理
我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同时又要保证各个小组之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公平竞争。每个小组分好成员后,小组长负责组内的排位,按照“一帮一”的原则。在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时,我就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那些水平高的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强,就在小组内帮助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讲解疏通文意,这样把一个课堂就变成了很多个小课堂,既让学习水平高的学生能以教促学,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也会排除向老师请教的畏惧心理,对于疏通文言文的文意可以说非常有效的。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说不尽的桥》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有的组就分工:一人查唐诗,一人看宋词,一人翻报纸,一人网上搜集,一人材料整理,通过合作,搜集的材料就大大增加了。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得到参与,得到发展。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做好合作交流的准备。例如我在讲授《苏州园林》时,现提出一系列问题:(1)、《苏州园林》写了哪些景物?(2)、每一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3)、这些景物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探究讨论。这种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的讨论,一方面使一些学生因思考不成熟,而导致讨论过于肤浅。而另一方面使那些思维较慢,本来就热情不高的学生,默默无语,充当看客。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积极参与
有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讲学稿中的问题,自己却站在一边,成了旁观者,非常清闲。学生聚在了一起,你争我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实际的讨论过程和效果又如何呢?结果让人难以相信,讨论的全过程没有一句与教学内容有关,学生们完全是在信口侃侃。可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调控是多么重要!教师要参与到各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小组讨论偏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当小组交流出现浅层次、表面化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发,打开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碰撞闪现火花时,教师要努力倾听,并及时肯定。总之,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四、教师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例如,在小组汇报交流的时候,小组成员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上,往往会忽略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因此,每位同学发言后,教师应以亲切和热情的态度,肯定或赞赏的话语,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有时也可以用体态语言,如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表情等等。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变“单枪匹马”为“合作双赢”。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借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改变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挥洒的天空。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在下达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照小组划分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节课堂闹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可言。
2、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显得明显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是守株待兔,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那么,如何才能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更加高效呢?作为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学生分组要科学合理
我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同时又要保证各个小组之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公平竞争。每个小组分好成员后,小组长负责组内的排位,按照“一帮一”的原则。在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时,我就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那些水平高的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强,就在小组内帮助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讲解疏通文意,这样把一个课堂就变成了很多个小课堂,既让学习水平高的学生能以教促学,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也会排除向老师请教的畏惧心理,对于疏通文言文的文意可以说非常有效的。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说不尽的桥》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有的组就分工:一人查唐诗,一人看宋词,一人翻报纸,一人网上搜集,一人材料整理,通过合作,搜集的材料就大大增加了。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得到参与,得到发展。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做好合作交流的准备。例如我在讲授《苏州园林》时,现提出一系列问题:(1)、《苏州园林》写了哪些景物?(2)、每一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3)、这些景物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探究讨论。这种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的讨论,一方面使一些学生因思考不成熟,而导致讨论过于肤浅。而另一方面使那些思维较慢,本来就热情不高的学生,默默无语,充当看客。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积极参与
有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讲学稿中的问题,自己却站在一边,成了旁观者,非常清闲。学生聚在了一起,你争我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实际的讨论过程和效果又如何呢?结果让人难以相信,讨论的全过程没有一句与教学内容有关,学生们完全是在信口侃侃。可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调控是多么重要!教师要参与到各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小组讨论偏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当小组交流出现浅层次、表面化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发,打开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碰撞闪现火花时,教师要努力倾听,并及时肯定。总之,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四、教师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例如,在小组汇报交流的时候,小组成员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上,往往会忽略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因此,每位同学发言后,教师应以亲切和热情的态度,肯定或赞赏的话语,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有时也可以用体态语言,如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表情等等。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变“单枪匹马”为“合作双赢”。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借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改变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挥洒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