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化”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中年级学生,刚刚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过渡到缀文成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攫取素材,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关键词:中年级习作;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就如生活的必需品一样,跟平时生活完全一个样。而新课程改革后的习作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要紧紧围绕这一理念铺展开来。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事物的特征”是激发写作兴趣最有效的方法,而深入生活离不开观察,观察是我们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观察要有目的性
学生总是要踏青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带上诸如“山上植物知多少”的目的去呢?学生总是要上街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记一记有趣的店名或者和店主讨价还价的过程呢?学生总是要看电视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讲一讲电视里生动有趣的故事呢?生活中,观察无处不在,有效的观察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做引导。
2.观察要用“五官”
春天正是草长花盛的迷人季节,花朵、绿叶都是学生爱看的景物,如写一片花瓣,除了形状、颜色、茎脉眼睛能看到的以外,还可以从多种感官去察觉、去描述。如“我把它凑到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飘入我的鼻孔,令人心旷神怡”是嗅觉,“我又把小花瓣放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清凉,接着又是一丝甘甜”则是味觉了。
3.观察要有重点
写人、写物都要抓住其特征,特征是否明显来源于观察的仔细程度。具体说来,观察人时,要看其人外貌、语言、动作的独特之处,抓住特点描写。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篇小文章,题目叫《弟弟的牙》:“我的弟弟长得溜尖细长,一口牙没有一个一本正经的,好像都有点歪门邪道。头一颗大门牙自从生下来就是立着长的,第二颗就像一只缩头乌龟,只长出了一半。他每次吃梨都要咬上好几口,半天才能尝到一点流出来的汁。因为这牙弟弟可受了不少的苦,去了好多次医院矫正牙,每次都疼得眼泪汪汪的。”这篇文章正因为观察有重点,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弟弟牙的特点,读后让人印象深刻。
4.观察要借助联想
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观察的时候借助于联想,把静止的想成运动的,把无声的想成有声的,把无生命的当作有生命的,把不会讲话的当作会讲话
的……合理的联想,能使观察的对象富于生动的形象,能吸引人。
二、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说:“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我们的习作素材要从生活中去
挖掘。
1.用心体验生活,发现习作素材
学生只有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才能写出一篇篇真实生动的文章来。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于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事。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幸福成长》。
第一张照片是“白衣天使”把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的感人场景;第二张照片反映小作者幸福的家庭生活,捕捉了他和爸爸、妈妈在家时和谐幸福的生活场景;第三张照片反映了他参加县级读书演讲比赛获奖的情景。这位同学把对这3张照片的描述合在一起来描述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新意也很有感染力。
2.开展实践活动,丰富习作素材
积累习作素材,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等形式去获得。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秋季运动会、元旦联欢会、拔河比赛、读书朗诵会等活动热闹的场面、精彩的瞬间、难忘的镜头,重点部分写清楚。如三年级上册的“变废为宝”是把不用的空本子、挂历、图画整理整理,制成自己喜欢的小册子,在首页上介绍自己,内容形式不作规定,力求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同时,教师也可以巧妙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譬如:根据现在的小学生特别喜欢蚕宝宝的特点,组织学生养蚕,让学生写养蚕日记;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花生、豆子等种子的发芽过程等。
3.坚持读写结合,积累习作素材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记住要点,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要把文中的好词好句分门别类地积累下来。鼓励学生多背一些好文章、好片段。三、四年级是作文的起始阶段,应该让学生积累这些写作材料,丰富写作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篇篇都是学生习作的范文,老师找准每个单元,甚至是每篇课文的训练点,把握好习作与阅读的链接,在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进行小练笔,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立足生活,写真人真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生习作,要在作者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去着笔。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鼓励学生真实表达。
有个学生就写了《捏鸡蛋》的精彩片段:“我打开冰箱,拿出一个生鸡蛋,准备动手捏鸡蛋。‘呀——’,我使劲全力捏又有捏,咦?真的没有碎。喘口气儿,我又开始了第二次试验,这一次我咬紧牙关,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可还是捏不碎。最后,看来我要使出我的必杀技——蛮力了!‘呀——吱’还是捏不碎。”中年级学生,只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想说的话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就已经达到课标的习作要求了。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只有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并认真地观察生活,记录下生活中积累的点点滴滴,用心去感受它们,用心去思考它们,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们才能欣赏到精彩的作文。
参考文献:
张萌萌.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中年级习作;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就如生活的必需品一样,跟平时生活完全一个样。而新课程改革后的习作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要紧紧围绕这一理念铺展开来。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事物的特征”是激发写作兴趣最有效的方法,而深入生活离不开观察,观察是我们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观察要有目的性
学生总是要踏青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带上诸如“山上植物知多少”的目的去呢?学生总是要上街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记一记有趣的店名或者和店主讨价还价的过程呢?学生总是要看电视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讲一讲电视里生动有趣的故事呢?生活中,观察无处不在,有效的观察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做引导。
2.观察要用“五官”
春天正是草长花盛的迷人季节,花朵、绿叶都是学生爱看的景物,如写一片花瓣,除了形状、颜色、茎脉眼睛能看到的以外,还可以从多种感官去察觉、去描述。如“我把它凑到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飘入我的鼻孔,令人心旷神怡”是嗅觉,“我又把小花瓣放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清凉,接着又是一丝甘甜”则是味觉了。
3.观察要有重点
写人、写物都要抓住其特征,特征是否明显来源于观察的仔细程度。具体说来,观察人时,要看其人外貌、语言、动作的独特之处,抓住特点描写。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篇小文章,题目叫《弟弟的牙》:“我的弟弟长得溜尖细长,一口牙没有一个一本正经的,好像都有点歪门邪道。头一颗大门牙自从生下来就是立着长的,第二颗就像一只缩头乌龟,只长出了一半。他每次吃梨都要咬上好几口,半天才能尝到一点流出来的汁。因为这牙弟弟可受了不少的苦,去了好多次医院矫正牙,每次都疼得眼泪汪汪的。”这篇文章正因为观察有重点,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弟弟牙的特点,读后让人印象深刻。
4.观察要借助联想
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观察的时候借助于联想,把静止的想成运动的,把无声的想成有声的,把无生命的当作有生命的,把不会讲话的当作会讲话
的……合理的联想,能使观察的对象富于生动的形象,能吸引人。
二、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说:“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我们的习作素材要从生活中去
挖掘。
1.用心体验生活,发现习作素材
学生只有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才能写出一篇篇真实生动的文章来。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于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事。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幸福成长》。
第一张照片是“白衣天使”把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的感人场景;第二张照片反映小作者幸福的家庭生活,捕捉了他和爸爸、妈妈在家时和谐幸福的生活场景;第三张照片反映了他参加县级读书演讲比赛获奖的情景。这位同学把对这3张照片的描述合在一起来描述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新意也很有感染力。
2.开展实践活动,丰富习作素材
积累习作素材,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等形式去获得。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秋季运动会、元旦联欢会、拔河比赛、读书朗诵会等活动热闹的场面、精彩的瞬间、难忘的镜头,重点部分写清楚。如三年级上册的“变废为宝”是把不用的空本子、挂历、图画整理整理,制成自己喜欢的小册子,在首页上介绍自己,内容形式不作规定,力求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同时,教师也可以巧妙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譬如:根据现在的小学生特别喜欢蚕宝宝的特点,组织学生养蚕,让学生写养蚕日记;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花生、豆子等种子的发芽过程等。
3.坚持读写结合,积累习作素材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记住要点,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要把文中的好词好句分门别类地积累下来。鼓励学生多背一些好文章、好片段。三、四年级是作文的起始阶段,应该让学生积累这些写作材料,丰富写作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篇篇都是学生习作的范文,老师找准每个单元,甚至是每篇课文的训练点,把握好习作与阅读的链接,在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进行小练笔,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立足生活,写真人真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生习作,要在作者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去着笔。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鼓励学生真实表达。
有个学生就写了《捏鸡蛋》的精彩片段:“我打开冰箱,拿出一个生鸡蛋,准备动手捏鸡蛋。‘呀——’,我使劲全力捏又有捏,咦?真的没有碎。喘口气儿,我又开始了第二次试验,这一次我咬紧牙关,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可还是捏不碎。最后,看来我要使出我的必杀技——蛮力了!‘呀——吱’还是捏不碎。”中年级学生,只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想说的话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就已经达到课标的习作要求了。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只有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并认真地观察生活,记录下生活中积累的点点滴滴,用心去感受它们,用心去思考它们,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们才能欣赏到精彩的作文。
参考文献:
张萌萌.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