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可以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可以在客观上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够在主观精神上得到净化。当我们考虑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时,往往对其语言水平,精神状态,心理现状等做出分析。可见,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人文素养的功能性分析也需要从主客观来研究。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育;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6-01
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素养功能有着多方面内容,可以增强语言应用技能,提高职业求职中的语言优势;形成创新力,提高人文素养,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在教育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认识力鉴别力;强化职业类教育,形成合作意识与团队观念等。可见,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培养的目标就是人文素养,其目的也是大学语文的功能。因此本文从大学语文教育角度来看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就是让你明确所处的社会角色,与别人相处时应该保持何种心态,在社会与自然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与心理。只有具备目标与信仰的准确定位之后才能发展大学生自我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意识。目前社会中充斥着拜金享乐,这些很容易让大学生们失去自我,感受不到自身价值。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我们会感受到先哲们的洒脱、圣贤们的责任感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关注自我存在。
马克思所言“人的社会性是其根本属性”。大学生同样需要与社会进行碰撞来获得成长。大学生处于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很好的从校内跨到校外,在校外社会真正应对自如,立足社会。这里需要大学语文教育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来正确认知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我们开拓视角,升华我们的人文内涵。
二、塑造健康心理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有着健康的心理,即便处于泥泞之中,也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即便是遇到困难表现出逆反、排他、冷漠、猜疑等状况时,也要认真思考,如若不然,轻则让你的前途一片渺茫,重则自取灭亡。当马加爵向他的室友挥起斧头,药家鑫对张妙抄起刀子,林浩森投毒的时候,我们很难说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此时,就需要我们利用大学语文教育这个手段来弘扬我们的人文情怀,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吴宓先生曾用列举的方式列出了语文教育的作用:“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情、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可见,语文通过语言这种文化符号来指导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体系。语文作为文化载体,传达的是一种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与价值,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成果。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应着眼于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与此同时,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人格、较强的创造主体意识、求真务实的生活工作态度、乐于竞争与善于合作的竞业精神,也是未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标准。
三、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培养既是人文素养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大学语文教材以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为载体,通过剖析、领悟,来发现其中的“情感美、状态美、思想美”。与此相对应,我们也可以利用业已成熟的美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审美教学,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规律。然而,大学语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承载着诸多名家的思想情感,我们又应该如何在其中体味“美”呢?第一,我们要感受事物的美感。一首诗歌、一篇小说等都有着美感意蕴,面对这些时你是否有所感受?生活告诉我们,美处处有,就看你能不能自己去发现。可见,我们需要对“美”有一种天然的意识,对“美”产生条件反射。而大学语文中的内容能让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生活底蕴,给我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去体味“文字形象美、语言音乐美、词语意境美、句式变化美、整体风格美”,让学生在对美的体味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享受“审美”的愉悦。第二,是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当阅读一片散文时,要感受文字中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文素养等。安徽大学马方正编写的《大学语文》(第2版高等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中就收录了很多关于“情感”的文章。其中既有冯延巳《长相思·红满枝》中“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的人,也有戴望舒《雨巷》中不断吟唱的“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等。这些语文教育内容可以让大学生鉴赏到友情爱情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充满真挚情感的人文关怀。第三,提高审美创造力,“美学源于生活,生于社会实践”,我们要在实践中去发现“美”的存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部分关于戏剧的文章,例如古典戏剧、现代戏剧、外国戏剧、当代影视等,其中不乏《哈姆雷特》、《茶馆》等中外经典戏剧。我们曾对高职院校中的“话剧社”进行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以排演经典戏剧为主,演员在演戏的过程中,也激发出了最大的情感。
四、建立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主动行为,它可以探究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指导人类的行为活动。理性思维不能仅仅是思考,想象,而是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发现其现实意义,进而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也就是说,“理性的运用不是表现为某种抽象的纯形式或逻辑一般,因为它与具体的生命存在没有分离。理性既是生命的内在本质,也是生命自我实现的理想状态。”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首先,大学语文具有着心理重构性,可以通过学习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情感精神世界,分辨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良好的人文素养来培养健全人格。其次,大学语文收录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是文化的精品,是智慧的结晶。正如钱理群所言,“语文教育所用的教材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都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在学习人文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搞清楚他们是以怎样的角度、怎样的方式来看待物质与精神世界的。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大学语文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做出自我定位,以便走上社会之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理性的思维头脑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02.
[2]李霞芬,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育;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6-01
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素养功能有着多方面内容,可以增强语言应用技能,提高职业求职中的语言优势;形成创新力,提高人文素养,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在教育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认识力鉴别力;强化职业类教育,形成合作意识与团队观念等。可见,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培养的目标就是人文素养,其目的也是大学语文的功能。因此本文从大学语文教育角度来看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就是让你明确所处的社会角色,与别人相处时应该保持何种心态,在社会与自然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与心理。只有具备目标与信仰的准确定位之后才能发展大学生自我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意识。目前社会中充斥着拜金享乐,这些很容易让大学生们失去自我,感受不到自身价值。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我们会感受到先哲们的洒脱、圣贤们的责任感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关注自我存在。
马克思所言“人的社会性是其根本属性”。大学生同样需要与社会进行碰撞来获得成长。大学生处于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很好的从校内跨到校外,在校外社会真正应对自如,立足社会。这里需要大学语文教育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来正确认知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我们开拓视角,升华我们的人文内涵。
二、塑造健康心理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有着健康的心理,即便处于泥泞之中,也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即便是遇到困难表现出逆反、排他、冷漠、猜疑等状况时,也要认真思考,如若不然,轻则让你的前途一片渺茫,重则自取灭亡。当马加爵向他的室友挥起斧头,药家鑫对张妙抄起刀子,林浩森投毒的时候,我们很难说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此时,就需要我们利用大学语文教育这个手段来弘扬我们的人文情怀,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吴宓先生曾用列举的方式列出了语文教育的作用:“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情、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可见,语文通过语言这种文化符号来指导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体系。语文作为文化载体,传达的是一种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与价值,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成果。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应着眼于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与此同时,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人格、较强的创造主体意识、求真务实的生活工作态度、乐于竞争与善于合作的竞业精神,也是未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标准。
三、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培养既是人文素养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大学语文教材以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为载体,通过剖析、领悟,来发现其中的“情感美、状态美、思想美”。与此相对应,我们也可以利用业已成熟的美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审美教学,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规律。然而,大学语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承载着诸多名家的思想情感,我们又应该如何在其中体味“美”呢?第一,我们要感受事物的美感。一首诗歌、一篇小说等都有着美感意蕴,面对这些时你是否有所感受?生活告诉我们,美处处有,就看你能不能自己去发现。可见,我们需要对“美”有一种天然的意识,对“美”产生条件反射。而大学语文中的内容能让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生活底蕴,给我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去体味“文字形象美、语言音乐美、词语意境美、句式变化美、整体风格美”,让学生在对美的体味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享受“审美”的愉悦。第二,是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当阅读一片散文时,要感受文字中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文素养等。安徽大学马方正编写的《大学语文》(第2版高等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中就收录了很多关于“情感”的文章。其中既有冯延巳《长相思·红满枝》中“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的人,也有戴望舒《雨巷》中不断吟唱的“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等。这些语文教育内容可以让大学生鉴赏到友情爱情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充满真挚情感的人文关怀。第三,提高审美创造力,“美学源于生活,生于社会实践”,我们要在实践中去发现“美”的存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部分关于戏剧的文章,例如古典戏剧、现代戏剧、外国戏剧、当代影视等,其中不乏《哈姆雷特》、《茶馆》等中外经典戏剧。我们曾对高职院校中的“话剧社”进行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以排演经典戏剧为主,演员在演戏的过程中,也激发出了最大的情感。
四、建立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主动行为,它可以探究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指导人类的行为活动。理性思维不能仅仅是思考,想象,而是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发现其现实意义,进而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也就是说,“理性的运用不是表现为某种抽象的纯形式或逻辑一般,因为它与具体的生命存在没有分离。理性既是生命的内在本质,也是生命自我实现的理想状态。”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首先,大学语文具有着心理重构性,可以通过学习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情感精神世界,分辨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良好的人文素养来培养健全人格。其次,大学语文收录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是文化的精品,是智慧的结晶。正如钱理群所言,“语文教育所用的教材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都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在学习人文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搞清楚他们是以怎样的角度、怎样的方式来看待物质与精神世界的。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大学语文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做出自我定位,以便走上社会之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理性的思维头脑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02.
[2]李霞芬,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