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和谐为视角来反思和考察课堂教学,通过剖析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提出了理解、接纳,尊重差别、协调发展,激励等三个原则和过程启发、讨论交流、试验探究等三种方式,对实现师生有效互动进行了新的探索,以期能对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有所启迪。
关键词:和谐 有效互动 原则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32-0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今天,我们理解把握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完美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以和谐为视角来反思和考察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我认为努力构建一个师生有效互动的和谐课堂,在思想原则上要贯彻三个原则:即理解、接纳原则,尊重差别、协调发展原则,激励原则;在教学方式上可实施三种方式:即过程启发式,讨论交流式,实验探究式。
1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原则
1.1 理解、接纳原则是构建师生有效互动和谐课堂的前提条件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课堂上,师生首先要宽容、理解和相互尊重,建立起相互信任、接纳意识,才能达到教学上的有效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现今,中考指挥棒使学生、家长、学校、教师都面临很大压力,一味追求分数正是这种压力下的产物,这就导致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也曾经这样做过。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正确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关注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师生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交往匮乏,语言、情感、精神沟通缺失,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整个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不和谐的课堂状态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1.2 尊重差别、协调发展的原则是构建师生有效互动和谐课堂的重要环节
青年学生个体多元,个人基础素质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分析判断水平也各不相同,反映到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作为教师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更要努力想方设法,通过有效互动促使其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
我记得在讲解一道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时,有一位同学在证明时漏证了一个环节,看似漂亮的证法实际上是错误的,我指出后他还坚持说这一步肯定是這样的。大家都笑他,我制止了大家的嘲笑,首先表扬了那位同学积极思考敢于发言的表现,批评了大家的嘲笑,接下来告诉大家学习需要有严谨的作风,指出了他的证法的破绽。课后我了解到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同学们学到很多好的解题方法,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1.3 激励原则是构建师生有效互动和谐课堂的动力机制
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关系到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关键。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初中学生心理上格外敏感。教师的激励能将学生内在的积极向上,竟争创优,钻研求实的潜质释放出来,这样就能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形成构建师生有效互动和谐课堂的推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在提问,解题,作业评析等诸方面,对学生的进步始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对所谓“后进”学生,更是鼓励其每一细小的进步。事实上,教师的热情关注和真诚的肯定,对学生起到了明显的激励效果,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不断调动,促使了文化知识的牢固掌握,不断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2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
要使和谐的气氛充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间多向交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主体化交流网络,必须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
2.1 过程启发式
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在教学中可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发现新规律。这堂课师生在启发式问题的引导下有效互动,体现了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课改理念,同学们不但掌握了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还学会了很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进而达到构建和谐课堂的目的。
2.2 讨论交流式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各自交换想法,以达到彼此间互通有无的目的。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的一堂习题课上,我曾经列举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1,按规定∠A=90°,∠B,∠C应分别等于21°和32°,检验工人量得∠BDC=148°,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这是为什么呢?请说明理由。”我让同学们自己思考,思考后可以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和交流。我深入到小组中,有些同学在小组成员添辅助线的启示下自己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小组讨论的优势。这是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课,但是我觉得很成功,同学们在这种组织形式下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讨论相当热烈,同学们的智慧也在这样和谐的互动氛围中激发出来。
2.3 实验探究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实验,通过相互协作,探究知识的本源和问题的答案。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采取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的方法,可最终转败为胜,取得教学实效。这种方式首先使小组内生生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其次,因为人人都要当组长,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也都能注意地倾听。由于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强一些,每个组与老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比较透彻,课后也不用辛苦背诵,作业及考试的反馈告诉我几乎没有一个同学有混淆概念的情况,中等以上的同学能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优秀率明显提高。
总之,要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使和谐走进中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吴林珠.运用过程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苏州教育研究,2008(3).
关键词:和谐 有效互动 原则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32-0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今天,我们理解把握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完美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以和谐为视角来反思和考察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我认为努力构建一个师生有效互动的和谐课堂,在思想原则上要贯彻三个原则:即理解、接纳原则,尊重差别、协调发展原则,激励原则;在教学方式上可实施三种方式:即过程启发式,讨论交流式,实验探究式。
1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原则
1.1 理解、接纳原则是构建师生有效互动和谐课堂的前提条件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课堂上,师生首先要宽容、理解和相互尊重,建立起相互信任、接纳意识,才能达到教学上的有效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现今,中考指挥棒使学生、家长、学校、教师都面临很大压力,一味追求分数正是这种压力下的产物,这就导致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也曾经这样做过。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正确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关注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师生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交往匮乏,语言、情感、精神沟通缺失,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整个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不和谐的课堂状态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1.2 尊重差别、协调发展的原则是构建师生有效互动和谐课堂的重要环节
青年学生个体多元,个人基础素质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分析判断水平也各不相同,反映到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作为教师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更要努力想方设法,通过有效互动促使其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
我记得在讲解一道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时,有一位同学在证明时漏证了一个环节,看似漂亮的证法实际上是错误的,我指出后他还坚持说这一步肯定是這样的。大家都笑他,我制止了大家的嘲笑,首先表扬了那位同学积极思考敢于发言的表现,批评了大家的嘲笑,接下来告诉大家学习需要有严谨的作风,指出了他的证法的破绽。课后我了解到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同学们学到很多好的解题方法,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1.3 激励原则是构建师生有效互动和谐课堂的动力机制
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关系到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关键。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初中学生心理上格外敏感。教师的激励能将学生内在的积极向上,竟争创优,钻研求实的潜质释放出来,这样就能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形成构建师生有效互动和谐课堂的推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在提问,解题,作业评析等诸方面,对学生的进步始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对所谓“后进”学生,更是鼓励其每一细小的进步。事实上,教师的热情关注和真诚的肯定,对学生起到了明显的激励效果,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不断调动,促使了文化知识的牢固掌握,不断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2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
要使和谐的气氛充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间多向交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主体化交流网络,必须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
2.1 过程启发式
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在教学中可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发现新规律。这堂课师生在启发式问题的引导下有效互动,体现了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课改理念,同学们不但掌握了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还学会了很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进而达到构建和谐课堂的目的。
2.2 讨论交流式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各自交换想法,以达到彼此间互通有无的目的。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的一堂习题课上,我曾经列举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1,按规定∠A=90°,∠B,∠C应分别等于21°和32°,检验工人量得∠BDC=148°,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这是为什么呢?请说明理由。”我让同学们自己思考,思考后可以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和交流。我深入到小组中,有些同学在小组成员添辅助线的启示下自己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小组讨论的优势。这是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课,但是我觉得很成功,同学们在这种组织形式下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讨论相当热烈,同学们的智慧也在这样和谐的互动氛围中激发出来。
2.3 实验探究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实验,通过相互协作,探究知识的本源和问题的答案。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采取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的方法,可最终转败为胜,取得教学实效。这种方式首先使小组内生生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其次,因为人人都要当组长,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也都能注意地倾听。由于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强一些,每个组与老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比较透彻,课后也不用辛苦背诵,作业及考试的反馈告诉我几乎没有一个同学有混淆概念的情况,中等以上的同学能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优秀率明显提高。
总之,要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使和谐走进中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吴林珠.运用过程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苏州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