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作文写评语是与学生心灵直接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评语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敬,关系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成绩。可以说,语文教师往往是通过这些评语实现其育才的目标的。本文把作文评语与学生素质发展联系起来论述,以供大家探讨。
一、身为人师,热情对生
作为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有用之才。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育才的任务。“教书育人”是两位一体的,教师必须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善待他们每一点滴的进步。
有时候,教师对后进生所写的作文感到头痛,认为这些文理不通的作文。有无从下笔之意,因而产生怕麻烦、不愿意教的思想,往往写了“不通”、“重做”、“你在说些什么呀”等等评语。这是一种绝对错误的做法。这样既有失于“诲人不倦”之宗旨,又有损于学生人格,甚至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管学生如何无知、愚昧,只要他能学习,就要认真教育。
二、评语中肯,思想第一
写作文评语,思想性是第一条原则。因此,我们对学生要采取肯定的态度,不论学生写作情况及平时表现如何,我们都要找到他们积极向上、有益于个性发展及有利于社会前进的一方面。有的老师,在思想上带有“怨气”。以为这几个差生,拖了整个班级的后腿,就有意无意地写出不很得体的评语。这样做不仅大大地挫伤学生的上进心,甚至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是不妥当的。
例如,一年级有个学生开始用拼音与查字典的方法写了一则日记。那是她的第一则日记,她写道:“我已经当了一学期的一年级小学生了,今天在学校里参加了休学式,休学式开始了,仪式一项一项地进行着。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最后得一张奖状,心里乐开了花。说真的,我认为自己的表现还不够好。我在下学期一定要更加努力,争取得到最好成绩。这是我的一些小想法,也算是我的第一则日记吧!”我看了这之后,写下了几句中肯的评语:你能写日记了,而且没有错别字,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你的一点小想法很好,只要你继续努力。你的“想法”会实现的。
类似这样的评语,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幼小的心灵,他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总之,中肯的评语贯穿着思想性,对学生的进步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因人而异,掌握特点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人才,并能结合实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人才。因此,一个好的老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作文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评语写作,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然后按照统一的教材施加不同的引导。
例如,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这样写雪景:
下雪了,大树和小树都穿上了一件银装;
下雪了,小草和禾苗都盖上了一层棉被;
下雪了,小朋友们可高兴啦!跳呀、玩呀,个个都满脸通红。雪花姐姐,我要给你留一封信:希望你下次再陪我玩。
我写下这样的评语:下雪是最好玩的了,相信你的“希望”准能实现。你不仅爱在雪天玩,而且还列举出了“雪”的特点,说“小草和禾苗都盖上了一层棉被”,真是富有创造性,这是你观察得来的,希望继续保持这个特点。
总之,因人而评,即使同一题材的写作,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写评语,这对培养个性、发挥创造力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善于观察、区别对待
为了更好地写评语,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动态,了解他们的一些特点、爱好、主要的优缺点,同时还要分析这些特点产生及形成的原因,所以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譬如一个学生以《学校》为题,写了篇简单的日记.他只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爱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因为这是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他能这样写、这样说,实在属于不简单的了,因而我为他打了一个“√”。表示了肯定,再加上一句批语:“你真有爱心。”后来这个学生十分努力,日记大有进步。
区别对待学生的作文,十分重要。我们不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养成“为成绩”而学习的观念,应通过不同评语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通过评语,沟通心灵
学生是天真的,所以教师的评语也应该是恳切真诚的。真正面向学生的评语,无论是语气还是行为都应该使学生意识到,评语是老师对自己的评语,是为自己而写的评语。
例如,有个学生在一篇题为《春天来了吗》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春天来了吗?你看大树上的小鸟欢快地唱着歌,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小青蛙在田里捉虫忙。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吗?你看大树、小树都抽出了绿绿的小芽。小草伸出了小脑袋,给大地穿上了绿衣裳。春天来了。”在这篇日记后,我的评语是:题目妙极了,明明是个“疑问”,然而经过你的笔,用两个事例(一个动物、一个植物)回答了“来了”;而且你还能用形象化的说法说“穿了绿衣裳”,真是好样的,老师佩服你。这个评语。震动孩子的心,她回家对父母说:“老师佩服我呢!”
的确,只有通过评语,沟通师生双方心灵,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上所述,教师只有耐心诱导,运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从一点一滴的具体事情开始,逐渐地在提高语文知识的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身为人师,热情对生
作为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有用之才。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育才的任务。“教书育人”是两位一体的,教师必须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善待他们每一点滴的进步。
有时候,教师对后进生所写的作文感到头痛,认为这些文理不通的作文。有无从下笔之意,因而产生怕麻烦、不愿意教的思想,往往写了“不通”、“重做”、“你在说些什么呀”等等评语。这是一种绝对错误的做法。这样既有失于“诲人不倦”之宗旨,又有损于学生人格,甚至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管学生如何无知、愚昧,只要他能学习,就要认真教育。
二、评语中肯,思想第一
写作文评语,思想性是第一条原则。因此,我们对学生要采取肯定的态度,不论学生写作情况及平时表现如何,我们都要找到他们积极向上、有益于个性发展及有利于社会前进的一方面。有的老师,在思想上带有“怨气”。以为这几个差生,拖了整个班级的后腿,就有意无意地写出不很得体的评语。这样做不仅大大地挫伤学生的上进心,甚至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是不妥当的。
例如,一年级有个学生开始用拼音与查字典的方法写了一则日记。那是她的第一则日记,她写道:“我已经当了一学期的一年级小学生了,今天在学校里参加了休学式,休学式开始了,仪式一项一项地进行着。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最后得一张奖状,心里乐开了花。说真的,我认为自己的表现还不够好。我在下学期一定要更加努力,争取得到最好成绩。这是我的一些小想法,也算是我的第一则日记吧!”我看了这之后,写下了几句中肯的评语:你能写日记了,而且没有错别字,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你的一点小想法很好,只要你继续努力。你的“想法”会实现的。
类似这样的评语,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幼小的心灵,他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总之,中肯的评语贯穿着思想性,对学生的进步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因人而异,掌握特点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人才,并能结合实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人才。因此,一个好的老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作文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评语写作,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然后按照统一的教材施加不同的引导。
例如,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这样写雪景:
下雪了,大树和小树都穿上了一件银装;
下雪了,小草和禾苗都盖上了一层棉被;
下雪了,小朋友们可高兴啦!跳呀、玩呀,个个都满脸通红。雪花姐姐,我要给你留一封信:希望你下次再陪我玩。
我写下这样的评语:下雪是最好玩的了,相信你的“希望”准能实现。你不仅爱在雪天玩,而且还列举出了“雪”的特点,说“小草和禾苗都盖上了一层棉被”,真是富有创造性,这是你观察得来的,希望继续保持这个特点。
总之,因人而评,即使同一题材的写作,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写评语,这对培养个性、发挥创造力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善于观察、区别对待
为了更好地写评语,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动态,了解他们的一些特点、爱好、主要的优缺点,同时还要分析这些特点产生及形成的原因,所以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譬如一个学生以《学校》为题,写了篇简单的日记.他只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爱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因为这是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他能这样写、这样说,实在属于不简单的了,因而我为他打了一个“√”。表示了肯定,再加上一句批语:“你真有爱心。”后来这个学生十分努力,日记大有进步。
区别对待学生的作文,十分重要。我们不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养成“为成绩”而学习的观念,应通过不同评语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通过评语,沟通心灵
学生是天真的,所以教师的评语也应该是恳切真诚的。真正面向学生的评语,无论是语气还是行为都应该使学生意识到,评语是老师对自己的评语,是为自己而写的评语。
例如,有个学生在一篇题为《春天来了吗》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春天来了吗?你看大树上的小鸟欢快地唱着歌,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小青蛙在田里捉虫忙。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吗?你看大树、小树都抽出了绿绿的小芽。小草伸出了小脑袋,给大地穿上了绿衣裳。春天来了。”在这篇日记后,我的评语是:题目妙极了,明明是个“疑问”,然而经过你的笔,用两个事例(一个动物、一个植物)回答了“来了”;而且你还能用形象化的说法说“穿了绿衣裳”,真是好样的,老师佩服你。这个评语。震动孩子的心,她回家对父母说:“老师佩服我呢!”
的确,只有通过评语,沟通师生双方心灵,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上所述,教师只有耐心诱导,运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从一点一滴的具体事情开始,逐渐地在提高语文知识的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