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le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文博(1970—),男,大学本科,职称:病理诊断医师。研究方向:病理学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3年收治的24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对其HE染色及免疫组标记。
  结果:24例患者,16例为临床ⅠE期,8例为ⅡE。17例为DLBCL(弥漫性大 B 细胞性淋巴瘤),5例为 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 B 细胞性淋巴瘤),2例为外周 T 细胞性淋巴瘤。
  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是一种极其少见的淋巴瘤,精准的临床诊断和组织学分类是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15-01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PBL)是首发于乳腺组织的,排除了外在淋巴瘤累及乳腺的淋巴瘤[1]。该种淋巴瘤病发率极低,占结外恶性淋巴瘤的1.5%-2.0%,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5%-0.5%[2]。所有的乳腺恶性肿瘤都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根据不同细胞来源,该淋巴瘤可以细分为B细胞型以及T细胞型,临床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以B细胞型为主,通常表现为DLBCL、MALT,T细胞型则通常表现为外周 T 细胞性淋巴瘤[3]。笔者选取我院2012年到2013年收治的24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进行了相关病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3年收治的24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患者男女比例为1∶23,发病年龄为28-75岁,平均年龄为45.8±1.5岁,发病部位为左侧12例,右侧9例,双侧3例。
  1.2方法。取标本经5%甲醛溶液固定,并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同时进行4μm切片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选用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EnVision 试剂进行二步法。一抗同选用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CD79a、CD45RO、AE1 / AE3、CD10、bcl-2、LCA、bcl-6、κ、λ、Ki-67以及cyclinD1试剂。DAB 显色,同时苏木精对比染色。24例标本重新HE染色,鉴别后,选择性补充免疫组化染色。
  2结果
  24例患者中,16例病变部位局限于乳腺,为临床ⅠE期,8例同时存在于乳腺及同侧腋窝淋巴结受累,为ⅡE期。17例为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5例为 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2例为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有4例患者骨髓穿刺显示增生性骨髓象。24例患者术前诊断为乳腺癌,均采用综合治疗和化疗以及放疗。术后随访,患者病症显著改善,1例双侧患者,于1年后死亡,详见表1:
  3讨论
  PBL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淋巴瘤,多发于女性,但男性也有报道,发病年龄以18-80岁为主[4]。患者出现PBL时,多表现为进行性乳腺肿块,肿块面积较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溢液、乳头凹陷、皮肤橘皮化等症状[5]。由于PBL发病率较低,并且乳腺 X 线、B超以及近红外线乳腺检测均无特性影像,临床常误诊为乳腺癌,需进行术中、术后切片以及免疫组化方能确诊。
  大部分的PBL属于B细胞型,并以DLBCL为主,约占总PBL的45%-75%。T细胞型其恶性程度高于B细胞型,其预后也较差,同时ⅠE 期PBL患者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长于ⅡE 期患者。WHO淋巴瘤分类认为,每一种淋巴瘤都属于独立的病种。有研究显示,PBL病理与患者乳腺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有关,如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淋巴细胞性乳腺病等,其与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近视。部分学者认为其病理为血管外皮幼稚的未分化的间叶细胞[6]。PBL的治疗尚未形成一个体系,但所有的治疗方法都不推荐腋下淋巴结清扫或乳腺切除等创伤性治疗,通常都以RCHOP 或CHOP化疗为主,患者经过放疗、化疗治疗后其病症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是一种极其少见的淋巴瘤,精准的临床诊断和组织学分类是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海萍,杨萌霓,陈培琼.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4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05):125-126
  [2]杨文秀,李甘地,周桥,刘卫平.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比较[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06):86-87
  [3]赵峰,王振华,覃健,柴敏秀.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9(05):82-83
  [4]朱利,郝玉芝,李洪林,黄苏里.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05):10-11
  [5]唐红,李五生,郭庆喜,刘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J].四川肿瘤防治.2009(04):82-83
  [6]何斌,顾健,顾沈阳,顾学文.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研究[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9(06):45-4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方法。  方法:对2006年~2012年19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方法。  结果:复发的19例患儿进行再次手术后均痊愈出院。  结论:疝囊处理不当,邻近软组织薄弱,引起腹内压增加的伴发疾病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的原因,再手术治疗应暴露清楚、仔细操作;高位牢靠结扎疝囊,缩小内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及前壁。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斜疝术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更好的选择临床手术方案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120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依次为(一组)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组,(二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三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每组40例病例。观察手术前、中、后各衡量指标。  结果:一组与二、三组相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具有显著性差异。二与三组比较有差异,但不明显。三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确诊的腹泻患儿180例,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细菌性腹泻组、病毒性腹泻组和非感染性腹泻组3组,每组各6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周后检测其血清CRP水平。  结果:入院时,细菌腹泻组血清CRP阳性率为93.3%, 明显高于病毒性腹泻组与非感染性腹泻组,均P1岁78例。根据致病因素
期刊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妇科肿瘤诊断过程中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800例经手术探查以及病理诊断被确诊为妇科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分别采用经腔内以及经腹部检查,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研究中经彩超诊断后共检出700例患者出现了各类肿瘤,其中有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掌侧Barton骨折的保守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掌侧Barton骨折患者24例,根据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保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8%,显著低于手术治疗组的83.3%(P0.05)。  结论:保守治疗掌侧Barton骨折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手术治疗的效果更佳,应充分结合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和单纯溃疡治疗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我院2011年1月1日到2013年8月1日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3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给予试验组患者三联根除疗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溃疡治疗,疗程均为两周。两个月后行胃镜检查溃疡的复发情况。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疗法后的有效率和复发率,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  方法:对84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乳酸水平分别进行测定,对治疗6小时后的乳酸清除率进行计算,并进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急性生理学评分,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上采取剖腹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关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预防,旨在降低临床剖腹产后出血的几率。  方法:选取124例于2011年07月-2013年09月我院剖腹产术后出血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预防术后出血的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引发剖腹产术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有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凝血障碍以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院前急救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院前急救的420例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  结果:观察组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急救成功率、急救成功率以及延续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研究方法。观察组主要按照创伤评分来进行急诊和救治。对照组则按照患者的体征、症状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7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  结果:71例患者满意率为92.96%,且0型、I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干净,II型患者中17例一次全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且切除的范围在70%以上。  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