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ananjing313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它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而且传递价值观和信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语文课默默承担的。要使一堂语文课富有诱人魅力,让学生爱学、乐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和语文世界的无穷奥妙,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 语言美 情感美 氛围美 设计美 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学科实在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语文,承载着太多“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要使一堂语文课富有诱人的魅力,让学生爱学、乐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和语文世界的无穷奥妙,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什么是教学的艺术性呢?著名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就是热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是蕴含着深厚感情的。
  课堂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教无定法,它因文因人而异。十几年来,我就语文老师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挖掘,教学设计及氛围的营造,教师的语言和板书等途径,渗透美学教育,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一些探索。
  一、挖掘美的内容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从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寻求教学的情趣,然后进行巧妙设计。语文课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一样,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美的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基础。
  1.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作品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情和义的,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细细咀嚼,引导他们进入作品美好的意境。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咀嚼品味。可采用比较替代法,让学生思考、辨析。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把“钻出”改为“长出”,把比喻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改为陈述句“有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那么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诗一样的笔调,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读出语调和感情。这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这一文字载体,充分挖掘其美学内涵,使学生伴随美的鉴赏,开启美的心灵之窗,提高审美能力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感悟而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
  2.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从古至今,一篇篇诗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笔墨中饱蘸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像《黄山记》《三峡》等散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通过对大自然之美的描述,抒发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及热爱之情。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情节生动感人,作者通过对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美好心灵的赞美。《留学巴黎》则表达了一代音乐家追梦路上的执著和强烈的爱国激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间领悟,感知作品描绘的那些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操守。
  当然并非所有课都可如此,须因教材而异,因学生情况而异,灵活运用。
  二、创造美的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洋溢于课堂内的气氛和情调。如何在45分钟内,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实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要素之一。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一旦把学习语文看成为一种乐趣,那么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学生就学得“乐”,学得“活”,学得“实”。当然,营造美的氛围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环节,使整堂课内始终洋溢愉悦的气氛和情调。
  如我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课前播放一首优雅的古筝曲,首先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然后设计如下导语:“在这首优美的古筝曲中,让我们走进宋朝去了解当时一位‘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词国皇后——李清照。”短短几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在未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这位女词人产生敬仰之情。
  导语的设计,贵在巧而不在多。诸如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闻,谜语,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一张与课文有關的照片绘画,都可以作为“课引子”,巧妙导入课文内容,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为教学全文打下良好基础。
  要想让一堂课自始至终都充满美的氛围,让学生学而不厌,事半而功倍,仅仅注意导入艺术是远远不够的,讲究提问的艺术以启发思辨思维为极为重要的手段。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再如教学《声声慢》,学生初读质疑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释疑,我精心设计如下问题:(1)读词的第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2)词的第二句,说的是什么?词人的身体怎样?究竟他在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样的坎坷?(穿播视频加深了解)。(3)词人借酒浇愁,仰首望天,为什么说“雁是旧时相识”?(4)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呢?(播放视频)(5)心情悲苦到了极点的李清照,用哪一个字,将全词的感情基调提向了高潮?这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文章特有的深邃之处自己寻觅探索。一旦茅塞顿开,他们就感受到了“曲径通幽”之妙,“柳暗花明”之乐。
  三、讲究美的语言
  语言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功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好的语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住一切”。的确,美的语言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让他们“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们,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去探寻美,感知美。
  四、设计美的板书
  板书是一种综合的教学艺术,它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作。就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而言,板书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传导信息的,板书是语言的直观形式。形式美的创造,给人以形象直观的美的享受,是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自然而然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有助于信息的接受。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方法很多,教师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富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语文课,必定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而且培养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志趣和能力,变得健康、积极、乐观、高尚。
  回顾十几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其成败得失,的确给了我不少启示,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深化。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程引导下的教师理念和行为,也随着实践效果的呈现而不断改进。但无论怎样改进,最终我们都是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  “目标引领内容”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重,以学生的个体可持续发展计划为中心。新课标还指出,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确立教学目标,能使围绕其展开的教
摘 要: 本文主要以三棵银杏树为例,从激发学生兴趣、化解课文难点、培养聋生学习习惯三方面对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应当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教学,特别是聋校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因为聋生由于生理缺陷导致抽象思维差,不能完整地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聋校语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使其提高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规律,注意充分挖掘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赏析、感悟、体味。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语感培养、语言表达和语文积累。下面结合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笔者在强化语言训练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巧用文本“留白”,加强
摘 要: 走进职校课堂,深入师生中间,教育教学的高投入与低产出让人触目惊心。“教师教得很投入、学生学得很苍白”是当前中职课堂真实的写照。在“重质提效,人人成才,技能和高考并举”的大背景下,中职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在何方?作者认为构建“快乐课堂”是出路之一,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围绕如何构建“快乐课堂”,从构建的必要性、构建的策略及构建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职教改 机械识图 快乐课堂
摘 要: 长期在低年段教学,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不断插嘴,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
摘 要: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联一直有独特的魅力与个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获得了很多人的青睐,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渐渐被人“冷落”。本文以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为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将对联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高段教学 对联 教学策略  现在的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备,如生词的理解、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传统文
摘 要: 德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德育是树,文化是土壤,不同的文化环境产生不同的德育。了解了德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出德育不能简单地移植的结论,而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关键词: 德育移植 德育 文化 关系分析  一、德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劳动,不断地积累、传递劳动知识,也不断地传授劳动组织规则要求、劳动产品分配原则等,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共
摘 要: “完美”的数学课堂并非一定是有效的课堂,小学数学课堂应该追求“简单·有效”,力求用“简单”的教学使教学“不简单”。作者认为“简明”的教学目标能使师生体验轻松的教学过程,“简单”的教学材料需蕴涵丰富的数学本质,“简约”的教学环节能丰富真实的课堂活动空间,“简练”的教学语言能活跃精彩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不简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材料 教学环节 教学语
摘 要: 坐落于有着“世界石材之都”美称的南安市水头镇的第三实验小学,在水头镇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资源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将其丰富的地方资源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无疑将很好地推动本校少先队特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少先队 地方资源 特色活动 石材之都  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中,南安市水头镇因势利导,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水头镇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水头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 要: 本文以课堂案例为例,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究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能力两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词: 探究教学 课堂组织能力 教学设计  “探究与尝试”是新世纪教育家的共同主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探究教学一直是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