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所以,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幼儿年龄较小,对许多生活习惯的好与坏没有正确概念,总是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被动地按照成人的要求安排自己的学习、游戏及其他活动。久而久之,这种安排就发展成为一种较少变化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所谓习惯。显然,习惯养得好,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反之,则会终身受累。儿童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他们有好的生活节奏,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生活制度上。幼儿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最容易受外界影响,愿意听从成人教导,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痕迹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大人要循循善诱,在某项活动开始前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树立明确的时间观念,大体上规定他们的睡眠、饮食、游戏时间,并严格执行,使孩子有“章”可循。这样,孩子到了规定的时间就按大人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同时要根据幼儿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慢慢的,好的作息习惯就养成了。大人是孩子的榜样,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教很严,规定每天看电视玩游戏不能超过半小时,而家长自己却彻夜通宵地玩游戏,有时玩到惊险刺激时还手舞足蹈,大笑不止。这样的环境怎么让孩子安心入睡?因此,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自己必须做到身体力行。
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这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总是和他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联系在一起的。现在许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小在生活自理上缺少锻炼。如今,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忽视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过分溺爱的方式是不明智的。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让他们自己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碰到又不难做到的事。比如安静吃饭,不发出声音;睡觉时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并把脱下的衣服裤子叠放整齐放在固定的地方、刷牙洗脸,这些事父母不必一手包办;再如孩子在游戏后要求他们收拾自己的玩具和图书,养成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的好习惯;家长在做家务活时可以让孩子做小帮手,如搬搬小凳子,从冰箱里取菜、摘菜,收拾碗筷。还可以吩咐孩子到小区小卖部里买买盐、打打酱油等。家长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也能让孩子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诸如此类的很多小事,往往只要大人稍加指点,不断鼓励,孩子就可以独立完成。通过这种小活动,可以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主要体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上,要使之符合美的要求。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非常娇嫩,如不养成良好的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孩子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其健康发育。因为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所以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并不困难。孩子有许多玩具和小人书,要教育孩子玩毕就放回原来的地方,不要随玩随丢,把房间弄得一团糟;要教育孩子每天坚持早晚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后必须用毛巾擦手;要教育孩子平时多喝水,不要蒙着头或趴着睡觉,不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经常洗澡、换衣裤,勤剪指甲,定期理发,等等;要教育孩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学会与同伴分享。尤其在饮食方面,家长要重视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家长应根据孩子各个年龄段身体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教育孩子不挑食、偏食,少吃或不吃零食,防止暴饮暴食。同时要教育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大人喂,不把饭粒撒得到处都是,不剩饭,等等。养成了这些好的习惯,就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一生发展都是有益的。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孩子的引导,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因此无论是生活制度还是自我服务方面的要求,都不能操之过急,要讲究科学性。这种要求应该既不是轻而易举就可做到的,更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要让这些要求为孩子所乐意接受,又能自觉遵守。如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些孩子起来小便,脚步走得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这样会吵醒睡着的小朋友。当幼儿小心走路了,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在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他:早上上幼儿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向老师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不要随便插嘴。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孩子才好照着做。
五、要从严要求。当前,对家长来说,最难做的就是严格要求。许多家长难以做到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容易情感失控。不少家长知道好的习惯不严格要求难以养成,坏的习惯不严格要求不能矫正,但做起来总是情感代替理智。有的家长兴之所至,给孩子下了几道“命令”。比如叫宝宝自己吃饭,孩子没吃上几口,要么撒得桌上地上到处都是,要么吃两口下桌跑两圈,最后干脆把碗推到大人面前说:“你喂我。”家长往往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妥协。这种一味的迁就、退让,继而发展到有求必应,养成每天喂饭的坏习惯。也有的家长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开始还有坚持、督促,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时间一长,自己忘了检查,结果流于形式。这实际上比没有“命令”更坏,因为这会使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说话可以不算数,纪律可以不遵守。当然,这里说的“严”,并非要孩子一朝一夕就达到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现象,应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六、要加强示范教育,一步步培养。就拿生活自理来说,不少孩子出于好奇,往往一开始样样都想自己做,一旦做不好就泄气,甚至随手扔东西。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就要多给他们做示范教育。如自己穿裤子,可以边讲边做,先把裤子分好前后,两个裤脚展开,然后左右脚分别套进左右裤管,请孩子照着做一遍。孩子系鞋带比较困难,可以用硬纸画上鞋面,穿上洞眼,系上带子,教孩子学打结。这样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并在孩子的练习中鼓励他们点滴进步,就会使他们较快学会。
实践证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就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一起负起这个责任,倾注爱心、细心和耐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认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生活制度上。幼儿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最容易受外界影响,愿意听从成人教导,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痕迹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大人要循循善诱,在某项活动开始前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树立明确的时间观念,大体上规定他们的睡眠、饮食、游戏时间,并严格执行,使孩子有“章”可循。这样,孩子到了规定的时间就按大人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同时要根据幼儿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慢慢的,好的作息习惯就养成了。大人是孩子的榜样,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教很严,规定每天看电视玩游戏不能超过半小时,而家长自己却彻夜通宵地玩游戏,有时玩到惊险刺激时还手舞足蹈,大笑不止。这样的环境怎么让孩子安心入睡?因此,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自己必须做到身体力行。
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这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总是和他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联系在一起的。现在许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小在生活自理上缺少锻炼。如今,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忽视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过分溺爱的方式是不明智的。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让他们自己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碰到又不难做到的事。比如安静吃饭,不发出声音;睡觉时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并把脱下的衣服裤子叠放整齐放在固定的地方、刷牙洗脸,这些事父母不必一手包办;再如孩子在游戏后要求他们收拾自己的玩具和图书,养成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的好习惯;家长在做家务活时可以让孩子做小帮手,如搬搬小凳子,从冰箱里取菜、摘菜,收拾碗筷。还可以吩咐孩子到小区小卖部里买买盐、打打酱油等。家长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也能让孩子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诸如此类的很多小事,往往只要大人稍加指点,不断鼓励,孩子就可以独立完成。通过这种小活动,可以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主要体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上,要使之符合美的要求。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非常娇嫩,如不养成良好的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孩子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其健康发育。因为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所以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并不困难。孩子有许多玩具和小人书,要教育孩子玩毕就放回原来的地方,不要随玩随丢,把房间弄得一团糟;要教育孩子每天坚持早晚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后必须用毛巾擦手;要教育孩子平时多喝水,不要蒙着头或趴着睡觉,不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经常洗澡、换衣裤,勤剪指甲,定期理发,等等;要教育孩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学会与同伴分享。尤其在饮食方面,家长要重视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家长应根据孩子各个年龄段身体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教育孩子不挑食、偏食,少吃或不吃零食,防止暴饮暴食。同时要教育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大人喂,不把饭粒撒得到处都是,不剩饭,等等。养成了这些好的习惯,就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一生发展都是有益的。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孩子的引导,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因此无论是生活制度还是自我服务方面的要求,都不能操之过急,要讲究科学性。这种要求应该既不是轻而易举就可做到的,更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要让这些要求为孩子所乐意接受,又能自觉遵守。如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些孩子起来小便,脚步走得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这样会吵醒睡着的小朋友。当幼儿小心走路了,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在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他:早上上幼儿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向老师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不要随便插嘴。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孩子才好照着做。
五、要从严要求。当前,对家长来说,最难做的就是严格要求。许多家长难以做到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容易情感失控。不少家长知道好的习惯不严格要求难以养成,坏的习惯不严格要求不能矫正,但做起来总是情感代替理智。有的家长兴之所至,给孩子下了几道“命令”。比如叫宝宝自己吃饭,孩子没吃上几口,要么撒得桌上地上到处都是,要么吃两口下桌跑两圈,最后干脆把碗推到大人面前说:“你喂我。”家长往往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妥协。这种一味的迁就、退让,继而发展到有求必应,养成每天喂饭的坏习惯。也有的家长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开始还有坚持、督促,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时间一长,自己忘了检查,结果流于形式。这实际上比没有“命令”更坏,因为这会使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说话可以不算数,纪律可以不遵守。当然,这里说的“严”,并非要孩子一朝一夕就达到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现象,应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六、要加强示范教育,一步步培养。就拿生活自理来说,不少孩子出于好奇,往往一开始样样都想自己做,一旦做不好就泄气,甚至随手扔东西。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就要多给他们做示范教育。如自己穿裤子,可以边讲边做,先把裤子分好前后,两个裤脚展开,然后左右脚分别套进左右裤管,请孩子照着做一遍。孩子系鞋带比较困难,可以用硬纸画上鞋面,穿上洞眼,系上带子,教孩子学打结。这样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并在孩子的练习中鼓励他们点滴进步,就会使他们较快学会。
实践证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就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一起负起这个责任,倾注爱心、细心和耐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