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课堂上,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本文总结了三条教学经验:正确把握教材,挖掘情境内涵;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生活情境;学习兴趣;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上,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带进课堂,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情境图的内涵
数学新教材在呈现形式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一张张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一个个富有挑战的操作实践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教材,几乎把所有例题都安排在活动之中,每一个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中高年级的教材虽然少了些五颜六色的画面,但并不影响它的生活性。新知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得有价值,学有所用。新教材的改革给原本枯燥的教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
教学中要用好情境图。首先,教者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编写这一情境图的意图;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时,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领。学生往往会受情境图色彩、内容的影响,只顾着欣赏美丽的画面,而不去寻找隐藏在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结果是“丢了西瓜,拣了芝麻”。也即是,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时,首先自己要心中有数,通过这幅情境图的出示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系统,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
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对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初,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设疑引入,制造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一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少先队建队节快到了,学校要吸收一批新队员入队,准备订做一些条红领巾。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的这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
师:做一条这样的红领巾要用布多少呢?求一条红领巾用布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其实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师: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算出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布多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性操作活动,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之中。
2.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精彩的、亲切的活动场景,引导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快乐。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时,教科书上提供的情境是“搭配菜谱”。课上,我对这一情境作了调整,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知“搭配方法”,寻求“搭配规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配衣服” 的生活情境。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五张衣服卡片(两件上衣,三条裤子),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操作:①一件上衣、两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②两件上衣、两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③两件上衣、三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们带着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摆衣服卡片,经历具体形象搭配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体验搭配方法,发现搭配规律。
3.创设生活情境,实践应用
无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新知的探索,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探究结束后,设计一些富有生活味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他们的学习会更积极,更主动。
例如:教学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之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些圓柱形实物(圆柱形罐头盒、圆柱形保温杯、圆柱形茶叶筒等等),亲自动手测量有关数据,然后计算出这个圆柱形实物的体积。因为是计算自己带来的圆柱形实物体积,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想方设法测量出相关数据,认真地计算它的体积,学习效果很好。 再如:教学《元、角、分》这节课,教师可创设“在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请部分学生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当顾客;教学《分类》这节课,课前布置学生带一些课外书,新授结束之后,便可创设“分类整理课外书“的情境……
现实世界有丰富的数学资源,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起来是那样的轻松、愉快!
三、用数学眼光看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从实际经验中找到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培养他们数学的意识,面对现实生活,有着数学的感觉、数学的思维、数學的情感等心理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完《对称现象》之后,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轴对称现象;教学完《圆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学完《百分数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教学完《时、分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已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学完《吨、千克、克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吨、千克、克;教学完《折扣》之后,让学生留意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遇到“打折扣”……
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习惯,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会想: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呀?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总之,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力量!让数学之花在生活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用数学的眼光看现实生活问题》.网络资源:
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wenkejiaoti/30987/200608/15407259/
[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网络资源:http://www.czxz.net/ziyuan/content.asp?id=2096
关键词:生活情境;学习兴趣;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上,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带进课堂,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情境图的内涵
数学新教材在呈现形式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一张张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一个个富有挑战的操作实践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教材,几乎把所有例题都安排在活动之中,每一个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中高年级的教材虽然少了些五颜六色的画面,但并不影响它的生活性。新知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得有价值,学有所用。新教材的改革给原本枯燥的教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
教学中要用好情境图。首先,教者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编写这一情境图的意图;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时,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领。学生往往会受情境图色彩、内容的影响,只顾着欣赏美丽的画面,而不去寻找隐藏在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结果是“丢了西瓜,拣了芝麻”。也即是,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时,首先自己要心中有数,通过这幅情境图的出示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系统,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
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对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初,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设疑引入,制造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一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少先队建队节快到了,学校要吸收一批新队员入队,准备订做一些条红领巾。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的这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
师:做一条这样的红领巾要用布多少呢?求一条红领巾用布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其实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师: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算出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布多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性操作活动,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之中。
2.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精彩的、亲切的活动场景,引导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快乐。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时,教科书上提供的情境是“搭配菜谱”。课上,我对这一情境作了调整,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知“搭配方法”,寻求“搭配规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配衣服” 的生活情境。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五张衣服卡片(两件上衣,三条裤子),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操作:①一件上衣、两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②两件上衣、两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③两件上衣、三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们带着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摆衣服卡片,经历具体形象搭配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体验搭配方法,发现搭配规律。
3.创设生活情境,实践应用
无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新知的探索,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探究结束后,设计一些富有生活味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他们的学习会更积极,更主动。
例如:教学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之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些圓柱形实物(圆柱形罐头盒、圆柱形保温杯、圆柱形茶叶筒等等),亲自动手测量有关数据,然后计算出这个圆柱形实物的体积。因为是计算自己带来的圆柱形实物体积,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想方设法测量出相关数据,认真地计算它的体积,学习效果很好。 再如:教学《元、角、分》这节课,教师可创设“在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请部分学生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当顾客;教学《分类》这节课,课前布置学生带一些课外书,新授结束之后,便可创设“分类整理课外书“的情境……
现实世界有丰富的数学资源,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起来是那样的轻松、愉快!
三、用数学眼光看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从实际经验中找到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培养他们数学的意识,面对现实生活,有着数学的感觉、数学的思维、数學的情感等心理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完《对称现象》之后,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轴对称现象;教学完《圆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学完《百分数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教学完《时、分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已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学完《吨、千克、克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吨、千克、克;教学完《折扣》之后,让学生留意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遇到“打折扣”……
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习惯,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会想: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呀?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总之,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力量!让数学之花在生活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用数学的眼光看现实生活问题》.网络资源:
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wenkejiaoti/30987/200608/15407259/
[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网络资源:http://www.czxz.net/ziyuan/content.asp?id=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