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基础学习阶段,面对的多是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本身较为庞杂、僵硬,在这种情況下,很容易导致学习的枯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语文与生活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探索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素材;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曾将语文与具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的外延其实是相同的。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应该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那重壁垒,切实让语文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过程中,其自然地将生活内容、“时代的活水”(源于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将语文的课堂有教室引入生活,让学生在显示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更新语文知识,然后再用学习到得语文知识去理解、感悟和装扮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真正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各种教条束缚。从此,应试教育的语文变成了一种“生活语文”,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接触到语文,体会到语文的巨大魅力。
一、取例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探知语文传达的奥妙
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活化得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这个五彩缤纷的课堂中,能够切实摆脱固有的模式,不受师道尊严的制约,以平等的方式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在一种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打好语文课程的基础。
比如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阅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从而让他们获取一样的理解和感受。它不该是简单的告知和传递过程,而应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使学生在特定的理解、感受或者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一种“碰撞”,由此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站在设计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教学;站在“碰撞”的角度来看,它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学。我们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来给让孩子们充分理解语文中所蕴含的奥妙。
比如《秋天到了》这一课,孩子都还小,这一课所描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景象,在将它们形成文字的过程中,经过加工,使它们更优美地呈现出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美化过的课文内容,采取实际生活中的道具与例子,将它们以最原始化、最生活化的形态呈现在课堂上,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语文是如何将枯燥的生活现象转变为生动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了枫叶、杨树叶、菊花、蟋蟀、稻穗等等课文中出现过的生活实例,让孩子们切实地从形象的实例中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述。
二、创设情境演绎,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体会语文传达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来自于生活,要真正读懂它们并不是不可能,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在字里行间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切实采用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如:将抽象的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去演。将一句句文字变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学生便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切地体会到文字所要表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语文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包含着深厚的情感,这些情感单靠简单的文字,很难让还在童年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所以,这种课文,我们可以借助于情境再现的模式,让孩子们切身地身临其境,让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去,从而更好地感受课文所要传达的情感。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节课,在大灾难面前凸显出来的亲情的沉重,相信在单薄的文字面前,孩子们无法很好地感同身受。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一情境再现的模式,首先让孩子们先熟悉了课文的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一种地震后的场景,让孩子们来扮演文中的人物。在情感的演绎中,充当演员的孩子自己陷入到情感中去,演绎得甚为生动感人,而观看的孩子们,也通过这种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感人事件而感动得流了眼泪。课堂氛围非常好,孩子们对课文的领悟也非常到位。
三、进入生活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文传达的精神
正如俗话所言“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学生对课文的感情也应该是这样。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加深内心的感受。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哲理性课文,比如《钓鱼的启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不同于课堂讲授的方法,带孩子们在学校附近的小池塘或者是小公园的水景旁,象征性地进行实际的钓鱼模拟。钓鱼听上去是很有趣,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一件极具技巧性,并对心理具有挑战意义的一件事。在孩子们真正开始亲自钓鱼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人声、自己的动作、鱼饵、水质等等都是影响他钓鱼结果的因素。不仅如此,当他真的钓到鱼的时候,他也会像《钓鱼的启示》里的主人公一样,不愿意将它放回水中,钓到鱼那一刻的欣喜以及要被迫把钱放回水中时的沮丧与不舍,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道德与欲望的问题。
生硬的道理可能无法让孩子们懂得“舍”与“得”以及“道德”与“诱惑”之间的关系,无法让他们理解真正抉择时的挣扎,而切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们能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文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理念与道德理念。这样的实践教学,远比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摆大道理更有效,更具教育意义。
结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在课文教授的时候,不仅要以课堂为起点,更应让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视角和底蕴去理解和诠释课文,用生活的经验去感悟语文材料,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能够切实获得启发。唯有如此,语文的教学才能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它的内在含义;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里,尽情地去探索,学会如何去生活,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真正主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他们也能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走向生后的乐章。
【参考文献】
[1]程大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3(74):37
[2]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3(11):12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素材;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曾将语文与具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的外延其实是相同的。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应该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那重壁垒,切实让语文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过程中,其自然地将生活内容、“时代的活水”(源于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将语文的课堂有教室引入生活,让学生在显示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更新语文知识,然后再用学习到得语文知识去理解、感悟和装扮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真正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各种教条束缚。从此,应试教育的语文变成了一种“生活语文”,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接触到语文,体会到语文的巨大魅力。
一、取例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探知语文传达的奥妙
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活化得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这个五彩缤纷的课堂中,能够切实摆脱固有的模式,不受师道尊严的制约,以平等的方式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在一种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打好语文课程的基础。
比如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阅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从而让他们获取一样的理解和感受。它不该是简单的告知和传递过程,而应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使学生在特定的理解、感受或者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一种“碰撞”,由此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站在设计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教学;站在“碰撞”的角度来看,它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学。我们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来给让孩子们充分理解语文中所蕴含的奥妙。
比如《秋天到了》这一课,孩子都还小,这一课所描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景象,在将它们形成文字的过程中,经过加工,使它们更优美地呈现出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美化过的课文内容,采取实际生活中的道具与例子,将它们以最原始化、最生活化的形态呈现在课堂上,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语文是如何将枯燥的生活现象转变为生动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了枫叶、杨树叶、菊花、蟋蟀、稻穗等等课文中出现过的生活实例,让孩子们切实地从形象的实例中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述。
二、创设情境演绎,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体会语文传达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来自于生活,要真正读懂它们并不是不可能,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在字里行间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切实采用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如:将抽象的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去演。将一句句文字变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学生便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切地体会到文字所要表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语文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包含着深厚的情感,这些情感单靠简单的文字,很难让还在童年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所以,这种课文,我们可以借助于情境再现的模式,让孩子们切身地身临其境,让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去,从而更好地感受课文所要传达的情感。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节课,在大灾难面前凸显出来的亲情的沉重,相信在单薄的文字面前,孩子们无法很好地感同身受。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一情境再现的模式,首先让孩子们先熟悉了课文的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一种地震后的场景,让孩子们来扮演文中的人物。在情感的演绎中,充当演员的孩子自己陷入到情感中去,演绎得甚为生动感人,而观看的孩子们,也通过这种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感人事件而感动得流了眼泪。课堂氛围非常好,孩子们对课文的领悟也非常到位。
三、进入生活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文传达的精神
正如俗话所言“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学生对课文的感情也应该是这样。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加深内心的感受。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哲理性课文,比如《钓鱼的启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不同于课堂讲授的方法,带孩子们在学校附近的小池塘或者是小公园的水景旁,象征性地进行实际的钓鱼模拟。钓鱼听上去是很有趣,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一件极具技巧性,并对心理具有挑战意义的一件事。在孩子们真正开始亲自钓鱼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人声、自己的动作、鱼饵、水质等等都是影响他钓鱼结果的因素。不仅如此,当他真的钓到鱼的时候,他也会像《钓鱼的启示》里的主人公一样,不愿意将它放回水中,钓到鱼那一刻的欣喜以及要被迫把钱放回水中时的沮丧与不舍,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道德与欲望的问题。
生硬的道理可能无法让孩子们懂得“舍”与“得”以及“道德”与“诱惑”之间的关系,无法让他们理解真正抉择时的挣扎,而切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们能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文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理念与道德理念。这样的实践教学,远比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摆大道理更有效,更具教育意义。
结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在课文教授的时候,不仅要以课堂为起点,更应让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视角和底蕴去理解和诠释课文,用生活的经验去感悟语文材料,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能够切实获得启发。唯有如此,语文的教学才能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它的内在含义;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里,尽情地去探索,学会如何去生活,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真正主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他们也能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走向生后的乐章。
【参考文献】
[1]程大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3(74):37
[2]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3(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