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之铎,为今之壶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lax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光素器骨肉亭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其挺括平整的流畅线条显得干净利落。本篇以紫砂“无心壶”为例,谈谈“以汉之铎,为今之壶”的文化古韵。
  关键词 紫砂壶;无心壶;文化古韵
  紫砂壶艺从业者,可以说是构思不漏古今寓意,创作涵盖了方圆乾坤。紫砂壶的造型包括花货、光素器和筋纹器等。当前,为求紫砂造型艺术的突破,每一位紫砂从艺者都面临着考验。但以深厚博大的华夏文化来说,紫砂壶的创作尚有极大的空间引导我们继续进行探索性的拓展。宜兴紫砂茶壶以光素器为代表,光素器是紫砂茗壶中三大造型体系中的一种,品种多、范围广、形制丰富、影响力极大,它和花货、筋囊器并存于世、交相辉映,是茗壶造型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紫砂“无心壶”(见图1)素面素心,这种裸胎表现形式最能体现紫砂之本质的简朴无华、素静端庄、洁净深沉,此壶造型的简练、用线的流畅、材质的古朴素淡,使欣赏者赏心悦目。
  1 紫砂“无心壶”的造型工艺
  紫砂“无心壶”采用紫泥制作而成,壶器的古味浓郁,容易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心的温和。此款紫砂“无心壶”采用了“汉铎”壶式,壶器的造型如钟,壶身规整,线面转换周正舒坦、色调雅合、技艺严整,风格之敦朴几无可挑剔;平嵌盖,壶钮与壶盖自然地融为一体;壶钮如圈线,似小桥;流直口平,耳把圆,形筒古朴;壶器中空,前后形成两个圆孔。“无心壶”颜色古雅,整体形制优美,耐人寻味。
  2 “无心壶”的名字由来
  紫砂“无心壶”的“汉铎”壶式,有着特殊的名字由来。汉铎,即汉朝之铎。《说文》中对铎的解释是:“铎,大铃也。”汉铎是器物的名称,具体地说,形状有些像甬钟,但体积小。铎为方彤,顶卜有一个短柄,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舌有铜、木两种,铜舌者称金铎,木舌者称木铎。《周礼》有“六鼓四金”一词,它是周代的鼓乐形式。“四金”是指:“以金绰和鼓,以金锚节鼓,以金饶止鼓,以金铎通鼓。”据考证,在上古时期应当存在古琴与鸣球,即陶铃、铜铃一类击拍乐器的合奏形式。《尚书·益稷》就有一句“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如今,以汉之铎为今之壶,表达了淡雅的志趣。
  3 “无心壶”的历史文化
  紫砂“无心壶”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壶依据“汉铎”壶式而制,“铎”除了作为乐器以外,其作用从历史上各种古籍的记载中归纳起来大概有两个方面:(1)“文事奋木铎”。此句是和平时期的文化宣传。在古代,天子为了了解民间的社会风气、人民的生活状况,每到春天会派专人到各处采集民间的诗歌,这种行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采风”,归纳总结后报告给朝廷加以考察。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也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2)“武事奋金铎”。这是战争时期的司令工具,古时的军事长官曾挥舞旗帜召集村民,在田野练习布阵和战法,了解击鼓鸣金等军事号令。每隔三年则举行更大规模的集体军事训练。古代打仗的小说,经常有“鸣金收兵”一词,鸣金即鸣铎,也就是摇大铃铛。这款紫砂“无心壶”,宝铎含风,响出天外,其精神难能可贵,值得珍藏。
  4 紫砂“无心壶”的“无心”
  这款壶为何命名为“无心”?从形制上,此壶中空,前后两孔相通,譬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故以“无心”命名此壶。“有心栽花”是刻意造作的过程;“无心插柳”乃自然随缘的结果。巧妙的是,有心栽植花总不开,无心插柳反而绿荫庇人,其中所呈现的奥妙正在于“有心”、“无心”之别。这是一条哲学,是佛祖留给世人的一套哲学,是有志者的一种目光,是志当存高远的一种内涵。所谓的“有”、“无”指的是人为刻意的程度,并非一般意义之下的有无,是以“有心”常指向超乎自然的强求,“无心”则常指向随缘自在的遇合。生活中,你很努力做事情,往往没有什么好结果。有时候,自己只是随便鼓捣点东西,往往就成了精品。意外的东西总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这就是“无心”的价值。此外,“无心”还寓意着不被重视的人,往往能比被重视的人的收获更大。“无心插柳柳成荫”,表面上的意思是没在意这株柳树,这株柳树反而长得旺盛。以“无心”命名此壶,其深意能侧面的鼓励人坚强、自信、勇敢起来,让人一鸣惊人。紫砂“无心壶”还体现了道家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的思想。
  归根到底,紫砂“无心壶”美就美在光身素器、古典大方、朴实无华、自然素雅、实用把玩、简洁明了。而进一步感悟,则能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感受。理解此壶“顺其自然”的道家精神内涵,进而领悟人生的真谛,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参 考 文 献
  [1]毛子健.紫砂壶的点、线、面[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03):63.
  [2]牛龙菲.“音声相和”还是“意声相和”?[J].人民音乐.2001,426(10):36-37.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们更应重视紫砂艺术的内在美。许多紫砂壶造型都是来自艺人的匠心独运,具有独创性,个中滋味,尽在壶中。  关键词 方逸壶;工艺品;设计构想  紫砂源于宜兴,紫砂泥最早主要产自位于宜兴丁蜀古镇的黄龙山。历代艺人以自然为灵感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长处。当文人的理念与紫砂艺人的技艺结合时,紫砂艺术必将
期刊
紫砂陶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紫砂壶艺、紫砂雕塑、紫砂杯艺、紫砂陶刻、紫砂金缮修补等多种手工技艺。其发展迄今约600年,理念不断得到改进,从最初以实用性为主,到后来实用性艺术性兼顾。从最初的“茶匙穴中,指掠内外”到建立起完备的紫砂技艺体系,多种细分门类一起齐头并进,共同推动了紫砂陶艺整体的蒸蒸日上。现代紫砂陶艺将原本对立的传统紫砂陶艺与西方陶艺,通过个性化的现代思维,突破固有创作格局,进而使二
期刊
宜兴紫砂壶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其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素雅,富有感性美和意韵美,长期享誉海内外。自问世以来,既有东坡居士“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情趣,又有曼生 “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佳话;既有顾景舟“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感慨,更有余光中“对斟两岸,品味古今”的感怀。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宛陵集》中所写的那样:“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从艺紫砂几十年,笔者凭着对事业执着的
期刊
写意概括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感悟和认知,因其最契合艺术本质,故为历代大家所提倡。中国画要求用凝练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神韵。通过写意的“写”,表达作者心中源于自然但更具神韵的“意”。  历史上关于绘画中的“写”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其中的“写载其状”就是指用丹青描绘物象,关于写意的“意”,意有意象、意境、意思、意味等多个义项
期刊
紫砂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手工艺,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都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金石文字、书画篆刻、诗词歌赋,富有深厚的历史气息,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经过数百年传承,紫砂呈现出或简洁素雅,或端庄大气,或古朴浑厚,或小巧精致的不同面貌。形态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造就了紫砂艺术的气象万千。  日本的奥兰田曾就紫砂壶的造型有段文字:“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
期刊
摘 要 历代工匠运其巧思,通过篆刻、贴花、泥绘等各种工艺,琢磨精工,从而营造出器型和泥色上十足的观赏效果。“仿古如意壶”造型流畅动人,表现出生动的自然美。本文拟就“仿古如意壶”的造型和寓意予以简要赏析,旨在为更多人介绍其出类拔萃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仿古如意壶;紫砂;经典  《丁蜀镇志》载:“丁蜀以盛产陶瓷而闻名中外,素有“陶都”之称,有着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其中紫砂为世界独有。” “仿古如意壶
期刊
摘 要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吉祥文化,总能给人亲切感。在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上融入吉祥文化,体现出某种美感,也表现了某种美好愿望。紫砂“和润壶”就很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理想。  关键词 紫砂;和润壶;寓意;生活理想  紫砂壶自最初的纯实用器转变为赏用两宜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在这期间,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在紫砂壶艺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日益紧密。民
期刊
紫砂壶的诞生因茶而起,但其发展流向却颇受自然生活、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紫砂壶早已摆脱粗陶器皿的约束而转变为具有一定价值内涵的工艺品。这一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人们普遍认为,从紫砂鼻祖供春偶然仿照银杏树的树瘤,以陶泥捏制出“树瘿壶”开始,紫砂壶的艺术特性便已脱颖而出。“树瘿壶”泥质素雅、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充满了浓郁的自然意趣,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成为紫砂花器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传统光器从最早陶刻书画装饰开始,经代代传承与创新,至今已形成了多种装 饰技法并存的风格,体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美学特质。“劲松壶”以历史经典“石瓢 壶”传器作基本造型,以松为题材作壶的装饰,展示了光器的圆润古朴和贴塑装饰的艺术 美感。  关键词 劲松壶;传统光器;装饰风格;美学特质 紫砂壶历经五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造型的千奇万状,装饰的多姿多彩,构成了陶都艺苑中万古风流的组合
期刊
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呼朋唤友,而喝茶是一件清静的事——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灵的沉静,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于是,对于人生幸福的诠释,引用了喝茶的二个动作:提起、放下。  紫砂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