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灵活有效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时俱进,保证其功能的充分实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提出新形势下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式就是发挥实践的作用,并对其如何实现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党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20-02
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是贯穿于基层党组织工作始终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党员队伍及广大党员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传统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
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认知活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必须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作用、活动运行规律以及内外环境条件等进行全新的认识。
1.党员思想观念的主要来源。人的思想不是先验的,不是一出世就有的,也不是外部授予的,而是在对外部信息的理解中构建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人的内在的矛盾运动起作用的。毛泽东强调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在党员教育实践中,党员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改变,往往是在个人要求的基础上,对某种思想观念加以选择判断,并进行内化与提升,从而接受并形成个体稳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而言,人的思想的形成,不完全取决于思想信息源体的权威性,而更在于接受主体的理性检验,也就是说,思想的形成要靠个体的判断与选择才能最终完成。
2.党员的主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人的主体性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自觉、自为的能动的特性。在任何情况下,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人之所以以自我取舍生活,关键在于其有自我需要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这是人的本能。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日益发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的主体性、创造性高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的保守、愚昧、驯服、盲从已经一去不复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者自身的思维、个性、能力、需求等主体性因素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的思想的形成越来越依靠人的主体性的自我觉醒,按照自我需要去设计自我、实现自我的自觉意识使人们对思想世界有了选择的愿望,有了选择权力的要求,有了对选择后果承担的自觉。党员主体性的凸显,决定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定、载体搭建、方式选择等必须以党员的主体性为基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体、受体的影响与地位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3.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一切事物的演化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开展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各种观念、思潮、文化共存互融,相互碰撞,使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性目标向综合全面性目标转化;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党员的生存、竞争、发展等本性需求得到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受体的思想基础发生了变化;再一方面,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党员信息来源渠道增多,信息的新陈代谢加快,思想接受的需要性、主动性都在强化,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定向性受到干扰、灵敏度钝化,这一切都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4.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为教育者的各级党组织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但也并不影响其在当前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两个主动:一是发挥引导教育方向的主动。作为教育者的各级党组织应在倡导组织意志的同时,充分满足党员个体的需要,两者结合得越是紧密,教育内容被党员认同与接受的可能性越高,教育的效果就会越好。二是选择教育方式的主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提高的作用与影响不同,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应尽量选择最能激发党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体验能动性的教育方式。
二、实践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思想的学习过程、验证过程、巩固过程,也是人的思想的外化过程,是党员思想接受的必要过程和最终体现。实践教育方式对现阶段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从而对于促进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义重大。
1.实践能够增强党员的认知基础。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物质活动即实践活动所获取的成果。实践是认识产生的直接根源和一切理性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体验中,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党员可以在生动实在的客观成果中深切地感受党的理想,深刻地理解党的价值观,从而对党的使命、自身责任的认知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形成与组织意志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与发展观。这种认识本源上潜移默化的认知积累,是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基础,也是党员思想政治观念产生或转变的重要认知基础。
2.实践能够激发党员的接受活力。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实践主体的主观思想活动,使实践活动强烈地体现着主体的意志、欲求、愿望、目标,体现着主体要求把握客体、作用客体、实现实践目的的趋向,体现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实践目的实现与否也依赖于客体的现实状况、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以及主体的实际能力。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也必须不断调整自我意识,激活内在感觉因素,自觉地从互动过程中吸收丰富营养,并产生最大化的认知效果。
3.实践能够促进党员境界的提升。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征,在于它的直观性和可感性。理论通常是普遍的、抽象的,实践活动则往往是个别的、生动的。理论和观念性的东西,一旦进入实践领域,就会变得具体、丰富和感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党员亲身实践,可以提供更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心灵碰撞、感情交融的机会,使党员与实践中的其他群体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并从中不断感悟,使思想有了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不断促进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4.实践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党员具有应该具备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等观念意识,掌握科学的、高效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观念意识及方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实现既定的实践目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不仅使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强化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党员在具体实践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性与过程性的有机统一。
三、构建支撑机制促进实践的充分作为
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作为教育者的党组织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方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组织与控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支撑机制促成实践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
1.精心设计规划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必须从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总体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任务出发,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精心谋划实践教育活动。要保证实践活动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能够起到帮助群众、促进发展、利于工作等实际成效,否则实践活动难以得到现实认可。要保证实践教育活动主题与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吻合,与党员个人发展愿望和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组织意志、党员意志和社会需要高度契合。同时,要使党员明确实践教育活动的目的,促使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加强自我体验,真正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2.加强对实践教育活动过程的控制。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将教育的过程融入到实践过程中,使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因此,实践过程中必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各种积极因素,保证党员能够得到正确的体验,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控制。首先,必须保证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实践活动不断围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保证实践活动切实取得成效,其教育作用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显现出来。其次,加强对实践过程的跟踪与管理。使实践活动按照科学的规律运行,照既定的程序推进,统筹协调发展,切不可走形式。再次,必须控制实践活动的成本,使实践活动真正体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
3.及时对实践教育活动进行引导。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育活动的成效,充分发挥其在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及时对实践教育活动进行引导。在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各级党组织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并不断调整实践活动的运行方向,保证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采取有效方式激活党员对实践认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党员的理性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帮助党员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现组织教育与自我提高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侯琦
[关键词]党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20-02
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是贯穿于基层党组织工作始终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党员队伍及广大党员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传统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
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认知活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必须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作用、活动运行规律以及内外环境条件等进行全新的认识。
1.党员思想观念的主要来源。人的思想不是先验的,不是一出世就有的,也不是外部授予的,而是在对外部信息的理解中构建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人的内在的矛盾运动起作用的。毛泽东强调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在党员教育实践中,党员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改变,往往是在个人要求的基础上,对某种思想观念加以选择判断,并进行内化与提升,从而接受并形成个体稳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而言,人的思想的形成,不完全取决于思想信息源体的权威性,而更在于接受主体的理性检验,也就是说,思想的形成要靠个体的判断与选择才能最终完成。
2.党员的主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人的主体性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自觉、自为的能动的特性。在任何情况下,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人之所以以自我取舍生活,关键在于其有自我需要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这是人的本能。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日益发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的主体性、创造性高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的保守、愚昧、驯服、盲从已经一去不复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者自身的思维、个性、能力、需求等主体性因素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的思想的形成越来越依靠人的主体性的自我觉醒,按照自我需要去设计自我、实现自我的自觉意识使人们对思想世界有了选择的愿望,有了选择权力的要求,有了对选择后果承担的自觉。党员主体性的凸显,决定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定、载体搭建、方式选择等必须以党员的主体性为基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体、受体的影响与地位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3.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一切事物的演化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开展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各种观念、思潮、文化共存互融,相互碰撞,使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性目标向综合全面性目标转化;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党员的生存、竞争、发展等本性需求得到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受体的思想基础发生了变化;再一方面,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党员信息来源渠道增多,信息的新陈代谢加快,思想接受的需要性、主动性都在强化,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定向性受到干扰、灵敏度钝化,这一切都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4.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为教育者的各级党组织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但也并不影响其在当前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两个主动:一是发挥引导教育方向的主动。作为教育者的各级党组织应在倡导组织意志的同时,充分满足党员个体的需要,两者结合得越是紧密,教育内容被党员认同与接受的可能性越高,教育的效果就会越好。二是选择教育方式的主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提高的作用与影响不同,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应尽量选择最能激发党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体验能动性的教育方式。
二、实践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思想的学习过程、验证过程、巩固过程,也是人的思想的外化过程,是党员思想接受的必要过程和最终体现。实践教育方式对现阶段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从而对于促进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义重大。
1.实践能够增强党员的认知基础。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物质活动即实践活动所获取的成果。实践是认识产生的直接根源和一切理性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体验中,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党员可以在生动实在的客观成果中深切地感受党的理想,深刻地理解党的价值观,从而对党的使命、自身责任的认知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形成与组织意志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与发展观。这种认识本源上潜移默化的认知积累,是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基础,也是党员思想政治观念产生或转变的重要认知基础。
2.实践能够激发党员的接受活力。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实践主体的主观思想活动,使实践活动强烈地体现着主体的意志、欲求、愿望、目标,体现着主体要求把握客体、作用客体、实现实践目的的趋向,体现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实践目的实现与否也依赖于客体的现实状况、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以及主体的实际能力。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也必须不断调整自我意识,激活内在感觉因素,自觉地从互动过程中吸收丰富营养,并产生最大化的认知效果。
3.实践能够促进党员境界的提升。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征,在于它的直观性和可感性。理论通常是普遍的、抽象的,实践活动则往往是个别的、生动的。理论和观念性的东西,一旦进入实践领域,就会变得具体、丰富和感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党员亲身实践,可以提供更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心灵碰撞、感情交融的机会,使党员与实践中的其他群体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并从中不断感悟,使思想有了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不断促进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4.实践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党员具有应该具备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等观念意识,掌握科学的、高效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观念意识及方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实现既定的实践目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不仅使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强化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党员在具体实践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性与过程性的有机统一。
三、构建支撑机制促进实践的充分作为
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作为教育者的党组织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方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组织与控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支撑机制促成实践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
1.精心设计规划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必须从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总体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任务出发,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精心谋划实践教育活动。要保证实践活动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能够起到帮助群众、促进发展、利于工作等实际成效,否则实践活动难以得到现实认可。要保证实践教育活动主题与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吻合,与党员个人发展愿望和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组织意志、党员意志和社会需要高度契合。同时,要使党员明确实践教育活动的目的,促使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加强自我体验,真正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2.加强对实践教育活动过程的控制。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将教育的过程融入到实践过程中,使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因此,实践过程中必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各种积极因素,保证党员能够得到正确的体验,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控制。首先,必须保证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实践活动不断围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保证实践活动切实取得成效,其教育作用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显现出来。其次,加强对实践过程的跟踪与管理。使实践活动按照科学的规律运行,照既定的程序推进,统筹协调发展,切不可走形式。再次,必须控制实践活动的成本,使实践活动真正体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
3.及时对实践教育活动进行引导。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育活动的成效,充分发挥其在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及时对实践教育活动进行引导。在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各级党组织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并不断调整实践活动的运行方向,保证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采取有效方式激活党员对实践认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党员的理性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帮助党员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现组织教育与自我提高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