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怕教文言文,怕学文言文的背景下,情境教学应该是初中语文老师值得去尝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以《临江之麋》为例,从开头导入到中间过程,再到结尾主旨部分都可以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法,贯穿整堂文言文课。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最终使师生共同收获于文言文课堂。
【关键字】情境教学;文言文;运用
中图分类号:H319
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谁都承认文言文教学很重要;谁都承认文言文教学难。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正是因为它离我们很遥远,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认同度低,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变得生硬而无味。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要使课堂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创设教学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下就以苏教版八下读本《临江之麋》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的。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我在教授《临江之麋》这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话说,唐朝临江边的一个小镇子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命案,一只麋被杀害被吃了,尸骨、皮毛横陈在大马路上,甚是狼藉。衙门里正开始着手处理此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案子——《临江之麋》。”听到此时,学生便会带着这样的疑问“凶手究竟是谁?他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呢?”进入此课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导入可以造成学生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的心理,在悬念中推动课的进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借助情境,渲染气氛
在故事性、吸引性比较强的导入之后,便是梳理字词意思。这一部分也可以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渲染情境。“这个人命案的经过是用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我们要办案之前,必得先看懂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这一部分其实就是文言文的疏通字义,但是给他加了一个特定的情境,用语言进行适当描述,学生便会有一种身历其境之感,去学习字义时便有了动力,即我为了能破这个案子,必须先过字词这一关。这样,这种对字词的学习就由原来的被动填鸭式,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索式了。
第三个环节便是“明案件”,我是这样描述渲染情境的:“为了破这个案子,衙门正四处打探,寻找知情人。请知情人速向衙门告知案件详情。(要求:包含文中的四个角色)”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主要情节,但是当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特定情境之后,学生便会沉浸在这个情境中,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帮到衙门的“知情者”,可以将自己知道的内容告知衙门,帮助破案。
接着,便是去分析此文言文中各角色的特点,同样可以加入到“破案”这一情境中来。“恩,原来如此,多谢这几位知情人向衙门提供如此重要的线索。案件,有些复杂。看来,我们需要神探的援助。假如你是负责本案的神探,经过仔细的侦查之后,你将会在公堂上控告谁?请写一段控告辞。”同时为了降低难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示例,这个示例同样也是在情境之中的。
“示例:被告:外犬
卷宗陈述:“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控辞:外犬,当你们看到麋向你跑来时,你们因为可以有一顿美餐而“喜”,但因为这只麋居然企图和你们嬉戏,一点都没把你们这个天敌放在眼里而“怒”。所以你们就一起把他给杀了并吃掉。从麋的“狼藉道上”,更是可见你们外犬的凶残的本性。因此,麋的死你们外犬是要负起全责的。”
同学们此时的兴致将被激发到最高点,自己成为一名侦探,对案情的研究就得格外仔细,便会到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此环节要达到的目的——研读文本,便在这样的情境中轻松达到了。
文言文教学的过程是在情境中逐步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在情境中得到激发,合理而又轻松,轻松而又有成效。
三、情境结尾,领悟主旨
對于一篇文言文而言,除了疏通字词,理清情节,分析内容外,还需要去领悟文章的主旨。领悟阶段是学生跳出文章冷静思考的阶段,这部分依然可以延续情境。“到这里,案子终于水落石出了,麋的死,既有主人、内外犬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这真是个悲剧啊!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神探决定把这个案件编成一则寓言,来警示更多的人。请再自读案件,根据你在公堂上的控告,给这个案件设计一个有讽刺意味的结尾。”学生有了之前几个环节的情感积累,扩大加深了思维的广度深度,在一贯的情境的激发下,学生已经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去思考文章的主旨,并通过寓言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里我只是举了自己在教学文言文中所运用到的一个例子。我们初中阶段所学习到的文言文大部分都是比较浅显的,如寓言、游记等。在教授这些文言文时,运用好情境教学将会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不再枯燥、难懂,甚至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下,学生反而会觉得文言文是很有趣味的。当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就变得轻松而高效了。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A].李吉林文集(卷一)[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郭亨杰.论情境教学的心理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1998,(05).
3、杜威.杜威论著选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刘凤岭.文言文教学实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字】情境教学;文言文;运用
中图分类号:H319
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谁都承认文言文教学很重要;谁都承认文言文教学难。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正是因为它离我们很遥远,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认同度低,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变得生硬而无味。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要使课堂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创设教学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下就以苏教版八下读本《临江之麋》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的。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我在教授《临江之麋》这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话说,唐朝临江边的一个小镇子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命案,一只麋被杀害被吃了,尸骨、皮毛横陈在大马路上,甚是狼藉。衙门里正开始着手处理此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案子——《临江之麋》。”听到此时,学生便会带着这样的疑问“凶手究竟是谁?他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呢?”进入此课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导入可以造成学生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的心理,在悬念中推动课的进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借助情境,渲染气氛
在故事性、吸引性比较强的导入之后,便是梳理字词意思。这一部分也可以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渲染情境。“这个人命案的经过是用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我们要办案之前,必得先看懂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这一部分其实就是文言文的疏通字义,但是给他加了一个特定的情境,用语言进行适当描述,学生便会有一种身历其境之感,去学习字义时便有了动力,即我为了能破这个案子,必须先过字词这一关。这样,这种对字词的学习就由原来的被动填鸭式,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索式了。
第三个环节便是“明案件”,我是这样描述渲染情境的:“为了破这个案子,衙门正四处打探,寻找知情人。请知情人速向衙门告知案件详情。(要求:包含文中的四个角色)”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主要情节,但是当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特定情境之后,学生便会沉浸在这个情境中,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帮到衙门的“知情者”,可以将自己知道的内容告知衙门,帮助破案。
接着,便是去分析此文言文中各角色的特点,同样可以加入到“破案”这一情境中来。“恩,原来如此,多谢这几位知情人向衙门提供如此重要的线索。案件,有些复杂。看来,我们需要神探的援助。假如你是负责本案的神探,经过仔细的侦查之后,你将会在公堂上控告谁?请写一段控告辞。”同时为了降低难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示例,这个示例同样也是在情境之中的。
“示例:被告:外犬
卷宗陈述:“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控辞:外犬,当你们看到麋向你跑来时,你们因为可以有一顿美餐而“喜”,但因为这只麋居然企图和你们嬉戏,一点都没把你们这个天敌放在眼里而“怒”。所以你们就一起把他给杀了并吃掉。从麋的“狼藉道上”,更是可见你们外犬的凶残的本性。因此,麋的死你们外犬是要负起全责的。”
同学们此时的兴致将被激发到最高点,自己成为一名侦探,对案情的研究就得格外仔细,便会到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此环节要达到的目的——研读文本,便在这样的情境中轻松达到了。
文言文教学的过程是在情境中逐步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在情境中得到激发,合理而又轻松,轻松而又有成效。
三、情境结尾,领悟主旨
對于一篇文言文而言,除了疏通字词,理清情节,分析内容外,还需要去领悟文章的主旨。领悟阶段是学生跳出文章冷静思考的阶段,这部分依然可以延续情境。“到这里,案子终于水落石出了,麋的死,既有主人、内外犬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这真是个悲剧啊!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神探决定把这个案件编成一则寓言,来警示更多的人。请再自读案件,根据你在公堂上的控告,给这个案件设计一个有讽刺意味的结尾。”学生有了之前几个环节的情感积累,扩大加深了思维的广度深度,在一贯的情境的激发下,学生已经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去思考文章的主旨,并通过寓言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里我只是举了自己在教学文言文中所运用到的一个例子。我们初中阶段所学习到的文言文大部分都是比较浅显的,如寓言、游记等。在教授这些文言文时,运用好情境教学将会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不再枯燥、难懂,甚至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下,学生反而会觉得文言文是很有趣味的。当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就变得轻松而高效了。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A].李吉林文集(卷一)[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郭亨杰.论情境教学的心理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1998,(05).
3、杜威.杜威论著选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刘凤岭.文言文教学实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