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
在高三地理综合题复习中,适当采取“模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建模”,灵活“用模”,有助于提高学生地理综合题的解题能力,更好地应对高考。下面本人就运用“模式法”促进高三地理综合题有效复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模式”教学法进行高考地理综合题复习的必要性
1.提高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的需要
高三地理复习中,特别是进入二轮复习阶段,复习巩固训练、阶段测试越来越频繁,各种类型和难度的题目层出不穷,不少学生不但疲于应付,而且越做越乱,越练越迷糊。每一道综合题的问题设置看起来似曾相识,但往往又难于下手,缺乏明确的解题思路,或抓不到答题要点,解题丢三落四;或者知识点主次不分,一股脑儿上,犯了罗列答案之嫌;或者语言不专业,土话连篇;或者不分点作答;甚至答案与答题位置发生错位等等,似乎训练越多,解题能力越低下。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只注重训练过程,缺乏有效的归纳总结。而如果能建立相应的答题模式,则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答题方向和思路,理清答题要点,进行规范答题,避免做“无头苍蝇,乱撞乱碰”,从而做到有效答题。
2.顺应了高考综合题设题模式
自从我省进行高考自主命题以来,高考文综试卷地理综合题设题有模式化趋势:即地理部分试题设综合题一道(第37题),共37分,在题目丰富的材料下,由易到难分设涉及自然和人文的四个问题,这种设题形式对“模式”教学法非常有利。且看今年本省高考综合题设题形式:
2012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第37题地理综合题设置的四个问题(材料略):
(l)描述图示区城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题目中涉及到地形特点、沙洲成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点及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新兴服务业的影响因素等,均可通过建立“模式”获得有效地答题。可见,采用“模式”教学法,顺应了我省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设题形式,其在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把握“模式”教学法,提升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
“模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建模”和“用模”两个环节。“建模”即建立答题模式,“用模”即灵活运用所建“模式”答题,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把握“模式”教学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把握“建模”时间
基于高三迎考阶段至少安排二轮总复习,对于答题内容要点的“建模”应伴随两轮复习进行,一轮复习开始进行分散“建模”,即针对各知识点构建答题模式,二轮复习开始以综合“建模”为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模”;而答题规范的“建模”,可在二轮复习中的综合训练阶段进行,因为这阶段学生对答题要点的“建模”已构建完毕,并逐渐熟练掌握中,此时进一步落实答题规范的“建模”,会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把握答题要点和答题规范的“建模”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一般按照课本章节进行,注重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这一阶段,应以各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建模点,进行分散“建模”,促进知识点的掌握,并为第二轮复习进行综合“建模”打下基础。
二轮复习主要是突破教材原有结构,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重新建立逻辑框架体系。这一轮复习一般以专题复习进行,这是综合“建模”的开始,应注意引导学生把一轮复习中的分散“建模”加以归纳整合,形成专题知识“建模”体系,如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模式、工业、农业等区位分析模式,等值线分析模式等。
进入二轮复习后,综合训练题多了,答题不规范而失分的问题也多了,这时候应细心引导学生从读题、审题和答题等环节入手加强答题规范“模式”的构建,减少和防止不必要的丢分。
3.把握灵活“用模”。
“建模”是为了“用模”,灵活“用模”,才能有效提升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把握灵活“用模”呢?这要求加强“用模”训练,主要在二轮复习后期或者三轮复习阶段进行。这一阶段,文综科目可以每周进行一至二次综合训练,其中地理综合题要精选考查区域和题型,题目可从周边地区重点中学同期高考模拟试卷中挑选,并加以改造,有时也要充分挖掘各大区域背景下的小区域典型特征自己设题(这很管用,但很费时,当然,可联合备课组集体力量进行,资源共享)。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用模”情况,及时点评和纠正存在问题。关注个体差异,对于问题突出的学生,每次训练习题要做好面批,当面辅导补强,加深印象。
三、“用模”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1.“用模”存在问题分析
在综合题训练过程中,“用模”往往存在下列问题:
①死记模式,简单罗列答案,“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这主要是因为对题设材料、所给区域的信息不会解读或解读不清楚;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词或审题不清,造成不能对症下药,只能乱办照抄。
②抓不到答题要点。这可能是因为对区域特征理解不清楚,题目所给材料没领会,解读材料信息出错,导致答非所问,胡乱拼凑。
③答题规范性问题,如错别字,“下游“经常写成“下流”;分问题没有分开对应答题,多个答题要点没有分点答题等。这些主要原因要么粗心大意,要么对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2.解决对策:
①要求学生熟记“建模”要点,在训练过程中注意理解,灵活运用;
②把握训练节奏,预留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不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
③一轮复习中,要努力落实系统知识点的掌握,它是构建区域特征的基础。
④打好语文基础,克服粗心毛病。避免犯简单的文字或语法错误,并能提高解讀信息能力和审题水平。
参考书目: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做法与二轮复习措施》-----五莲县高考补习学校地理组来自“何茂军的教学资源博客”
在高三地理综合题复习中,适当采取“模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建模”,灵活“用模”,有助于提高学生地理综合题的解题能力,更好地应对高考。下面本人就运用“模式法”促进高三地理综合题有效复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模式”教学法进行高考地理综合题复习的必要性
1.提高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的需要
高三地理复习中,特别是进入二轮复习阶段,复习巩固训练、阶段测试越来越频繁,各种类型和难度的题目层出不穷,不少学生不但疲于应付,而且越做越乱,越练越迷糊。每一道综合题的问题设置看起来似曾相识,但往往又难于下手,缺乏明确的解题思路,或抓不到答题要点,解题丢三落四;或者知识点主次不分,一股脑儿上,犯了罗列答案之嫌;或者语言不专业,土话连篇;或者不分点作答;甚至答案与答题位置发生错位等等,似乎训练越多,解题能力越低下。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只注重训练过程,缺乏有效的归纳总结。而如果能建立相应的答题模式,则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答题方向和思路,理清答题要点,进行规范答题,避免做“无头苍蝇,乱撞乱碰”,从而做到有效答题。
2.顺应了高考综合题设题模式
自从我省进行高考自主命题以来,高考文综试卷地理综合题设题有模式化趋势:即地理部分试题设综合题一道(第37题),共37分,在题目丰富的材料下,由易到难分设涉及自然和人文的四个问题,这种设题形式对“模式”教学法非常有利。且看今年本省高考综合题设题形式:
2012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第37题地理综合题设置的四个问题(材料略):
(l)描述图示区城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题目中涉及到地形特点、沙洲成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点及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新兴服务业的影响因素等,均可通过建立“模式”获得有效地答题。可见,采用“模式”教学法,顺应了我省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设题形式,其在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把握“模式”教学法,提升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
“模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建模”和“用模”两个环节。“建模”即建立答题模式,“用模”即灵活运用所建“模式”答题,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把握“模式”教学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把握“建模”时间
基于高三迎考阶段至少安排二轮总复习,对于答题内容要点的“建模”应伴随两轮复习进行,一轮复习开始进行分散“建模”,即针对各知识点构建答题模式,二轮复习开始以综合“建模”为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模”;而答题规范的“建模”,可在二轮复习中的综合训练阶段进行,因为这阶段学生对答题要点的“建模”已构建完毕,并逐渐熟练掌握中,此时进一步落实答题规范的“建模”,会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把握答题要点和答题规范的“建模”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一般按照课本章节进行,注重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这一阶段,应以各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建模点,进行分散“建模”,促进知识点的掌握,并为第二轮复习进行综合“建模”打下基础。
二轮复习主要是突破教材原有结构,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重新建立逻辑框架体系。这一轮复习一般以专题复习进行,这是综合“建模”的开始,应注意引导学生把一轮复习中的分散“建模”加以归纳整合,形成专题知识“建模”体系,如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模式、工业、农业等区位分析模式,等值线分析模式等。
进入二轮复习后,综合训练题多了,答题不规范而失分的问题也多了,这时候应细心引导学生从读题、审题和答题等环节入手加强答题规范“模式”的构建,减少和防止不必要的丢分。
3.把握灵活“用模”。
“建模”是为了“用模”,灵活“用模”,才能有效提升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把握灵活“用模”呢?这要求加强“用模”训练,主要在二轮复习后期或者三轮复习阶段进行。这一阶段,文综科目可以每周进行一至二次综合训练,其中地理综合题要精选考查区域和题型,题目可从周边地区重点中学同期高考模拟试卷中挑选,并加以改造,有时也要充分挖掘各大区域背景下的小区域典型特征自己设题(这很管用,但很费时,当然,可联合备课组集体力量进行,资源共享)。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用模”情况,及时点评和纠正存在问题。关注个体差异,对于问题突出的学生,每次训练习题要做好面批,当面辅导补强,加深印象。
三、“用模”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1.“用模”存在问题分析
在综合题训练过程中,“用模”往往存在下列问题:
①死记模式,简单罗列答案,“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这主要是因为对题设材料、所给区域的信息不会解读或解读不清楚;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词或审题不清,造成不能对症下药,只能乱办照抄。
②抓不到答题要点。这可能是因为对区域特征理解不清楚,题目所给材料没领会,解读材料信息出错,导致答非所问,胡乱拼凑。
③答题规范性问题,如错别字,“下游“经常写成“下流”;分问题没有分开对应答题,多个答题要点没有分点答题等。这些主要原因要么粗心大意,要么对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2.解决对策:
①要求学生熟记“建模”要点,在训练过程中注意理解,灵活运用;
②把握训练节奏,预留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不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
③一轮复习中,要努力落实系统知识点的掌握,它是构建区域特征的基础。
④打好语文基础,克服粗心毛病。避免犯简单的文字或语法错误,并能提高解讀信息能力和审题水平。
参考书目: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做法与二轮复习措施》-----五莲县高考补习学校地理组来自“何茂军的教学资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