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ens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的精神包括很多内容,但是最根本、最源头、最具特色的是《周易》中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特别强调了这种精神。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清华大学定为校训。而最早论及民族精神问题的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则对其进行多次强调,指出它“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一贯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革新的内在契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支柱性地位,已成为共识。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它为什么会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当今社会提倡这种精神有哪些现实意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义探源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都出自《周易》一书。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很多人仅仅将其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其实不然。“《易》之为书也, 广大兼备。”它所探索的不是一般性的问题,而是“天道”“地道”与“人道”的根本性的问题。“天道”“地道”“人道”,《周易》将其称为“三才”。
  《周易》把“天道”与“地道”描述得很权威、很神圣、很玄秘,但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人道”。“人道”是“天道”与“地道”的中心与主轴,“天道”与“地道”是从属、服务于“人道”的。也即是说,“三才”涵盖《周易》全书, 而“人道”贯串于“天地两道”之中。这就是儒道两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原理。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正体现了“天道”或“地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
  “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自然界的四时运行、斗转星移、日月交替是强劲刚健、永不停息的,君子应效法它而奋发图强,不断进取。“天行健”是“天道”所固有的自然本性,既然“天行健”,那么看到这一卦象的君子,在他的一生之中,就应该始终自觉地奋发向上、永不松懈,即“自强不息”。这是从“天道”讲到了“人道”,并且还讲明了“人道”是源于“天道”的。
  同样道理,“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滋养万物,承载世界,君子也应效法它,做到虚怀若谷、无所不容、会通万物。“地势坤”是“地道”所固有的自然本性,既然“地势坤”,那么看到了这一卦象的君子,在他的一生之中,就要学会待人宽,待物宽;容人,容物;成人,成物,即“厚德
  载物”。
  “自强不息”表现的是永远努力进取、绝不半途而废的刚健有为、奋斗拼搏精神,是自立之本,与人的生物属性有一定关联,是从生物属性中提炼出来的精神。有学者指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为强调的是与自己过去相比较的自我强大”;“我努力、我拼搏,甚至是与他人竞争,都是为了我自己更强大,而不是为了压制别人”。
  “厚德载物”表现的则是淳厚的德性、包容万物的胸怀,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这种督促人们不断“向内看”“反求诸己”的道德要求,更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立人之本,与人的文化属性相关联,是从文化属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重和谐、好和平的文化特色,与把道德修养放在重要位置有很大关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
  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其独特的
  内涵。
  先说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保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既是个人应有的文化素质,也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主要反映在政治、个人生活及生活态度三个层面上。
  在政治上,自强不息既表现为对外反抗外来侵略,对内反抗压迫,又表现为革故鼎新的精神,即除旧布新、不断进行社会变革。革故鼎新精神,是自强不息的升华,离开了它,自强不息就成为一句空话。
  在个人生活方面,自强不息表现为人格的独立。“人格”是近代名词,中国古代称之为“为人”。一个人在生活或行为上自强不息,就是要坚持人格獨立,肯定人格的价值,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又极力称赞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亚圣孟子则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上》)的大丈夫人格。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则称:“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堂堂地做个人,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
  在生活态度上,自强不息表现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孔子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又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这种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或典范,它催生或强化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刚健、有为、乐观、拼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良的品质。
  再说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体现为一种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的精神,以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信念,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国家民族关系、人际关系、治国之道和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五个方面。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厚德载物体现为保护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同生共存。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这一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周武王伐纣时列举商纣王的种种罪行,其中有一条就是“暴殄天物,害虏丞民”,意思说纣王损害了鸟兽草木和广大民众,是天下的罪人。古人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十分重视,《淮南子》中就强调不要“竭泽而渔”,不要“焚林而猎”,“孕育不得杀”。
  在国家民族关系上,厚德载物体现为保持和平,共同发展。正如《尚书》中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周易》中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使出现矛盾和争端,也应努力采取非军事手段来解决。   在人际关系上,厚德载物强调“和为贵”,强调“宽柔以教”,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既肯定自己的主体性,也承认别人的主體性;既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也要承认别人的人格尊严,同时蕴涵着一种人文关怀。
  在治国之道上,厚德载物表现为善于听取、正确地对待不同意见,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正反映了治国之道上的这种精神。
  在文化价值观上,厚德载物体现在对外来文化采取宏阔包容的态度。古人很早就提出“和”这个概念,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就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谓“和”,就是不同事物相互包容而保持一种平衡,只有“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因此,中华民族历来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物质、精神文明不仅能够包容,而且积极引进吸收,有长鲸吸百川的风度和气概。早在西汉,就出现了“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书·西域传》)的局面。到了唐朝,更是对各国文化广泛吸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精神和有容乃大的气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现代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铸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优良的品德,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的变革。当今时代,它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按市场的需要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来组织社会的生产活动。只有准确把握市场需要和具备竞争实力的人,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而要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就应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市场经济的规律、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地增加自身的竞争实力。这也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现代性的体现,即实现人的自立自强。发扬“自强不息”精神,无疑会对消除依赖心理,形成充满自主、进取精神的人生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比如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人的内心失衡导致矛盾加剧,恶性竞争,物质观念至上等等。当前,我国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发扬“厚德载物”的精神。无论对人还是物,我们都应当抱有一颗宽容之心、谦让之心、诚信之心、团结之心,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从而形成和睦、美好的良性共处关系,这是实现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国家进步的前提和条件。
  其次,发扬自强不息精神,有助于人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当今世界变幻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任何个人或机构如果不能通过创新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这就要求人们一方面主动发挥创造力,不断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又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因一时的成功而松懈斗志。
  第三,自强不息还是民族主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自强不息精神中所包含的对人生意义和不朽价值的深刻理解,曾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懈奋斗,尤其是当中华民族面临入侵和欺辱时,它更成为鼓舞人们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力量。当今,虽然我们获得了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压力和挑战。为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仍然要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最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面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问题。很多家庭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百般溺爱。这种方法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不利于自强自立的培养。而部分学校对孩子的自强自立、包容谦让也不十分重视。社会大环境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影响着一些青少年的价值观,使他们我行我素、任性自负、自私自利,缺乏宽容品格和合作精神。“道德缺失、信仰危机”在广大青少年中蔓延,必将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从思想层面加以纠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针对当下青少年传统美德缺失的一剂良药。“自强不息”可以培养新一代自强自立、勇于拼搏的精神,“厚德载物”则可以培育青少年谦逊礼让、宽宏大度的美德。
其他文献
东汉的宦官专权  东汉宦官参与政治,在和帝以及邓太后时就有了,比如,忠心耿耿的郑众和大名鼎鼎的蔡伦(造纸专家),都曾是皇帝和太后的得力助手。宦官整体得势,是安帝去世之后。由于阎太后的干预,安帝独子刘保不能顺利即位,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歃血为盟,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阎氏兄弟子侄,将阎太后迁出宫,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刘保为帝,是为顺帝。事后十九位宦官因拥立之功全部封侯。汉顺帝刘保靠宦官上位,宦官自然得势,但是,
期刊
说长篇评书的时候,说书人最讲究“卖关子”,每次总在重要关节停下来,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听众制造悬念,借以吸引听众接着往下听。“卖关子”也就比喻说话、做事在紧要的时候,故弄玄虚,使对方着急。  为什么关子能卖呢?这大概和“关子”最初的意思有所关联。古时的关子确实是可以买卖的。宋代时,关子通常指会计、贸易、税收、开垦土地的凭证,或者空白执照。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载:“宣和间,亲王
期刊
《资治通鉴》选读  初,长沙定王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戴侯熊渠,熊渠生考侯仁。仁以南方卑湿,徙封南阳之白水乡,与宗族往家焉。仁卒,子敞嗣;值莽篡位,国除。节侯少子外为郁林太守,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娶湖阳樊重女,生三男:縯,仲,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a  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秀隆准日角,性勤稼穑。縯常非笑之,比于
期刊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被朱元璋视为“吾之子房(西汉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世人谓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襄助朱元璋灭元兴明和明朝建立后的稳定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基博通经史、洞晓天文、精通兵法,是元末明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以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著称  于世。  刘基原是元朝官员,仕途坎坷,仕元二十余年间,为官刚直,政声颇佳,然而屡遭打击排挤,三度辞官归隐。至正二十年(
期刊
古之人目短于自見,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a,故佩韦以缓己b;董安于之心缓c,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韩非子·  观行》)  注释:  a西门豹:战国时魏国政治家。  b韦:熟牛皮,这里指柔韧的皮带。  c董安于:春秋时晋国赵简子家臣。  大意:  古人因为眼睛看不到自己的
期刊
〔宋〕司马光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a,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b,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c,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d。此
期刊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文正公集》)  【解读】  在宋朝,人们对范仲淹的评价就已经非常高了。王安石说他是“一世之师”,苏轼说他“轶后空前”。他智谋过人,文武兼备,一生因批评朝政和推行庆历新政等原因多次被贬,但仍然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从不因个人荣辱改变为国为民的志向。晚年他家无余资,居无定所,临终上书却仍不言私事,死后百姓為之恸哭举哀。  松江鲈
期刊
天津利顺德饭店诞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那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咸丰皇帝逃亡承德,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皇帝好面子,不肯回京,次年死在避暑山庄。那时的清朝统治者仍在虚妄中生活,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不敢承认“西夷”的力量,实际上又包含惧怕对方的成分。虚骄心理下不会处理好国际事务,更严重的是不可能去奋发图强。《北京条约》规定天津为通商口岸。天津本来就是进京
期刊
旻天疾威a,敷于下土。谋犹回遹b,何日斯沮?谋臧不从c,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d。  潝潝訿訿e,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f。  我龟既厌g,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h,匪大犹是经i。维迩言是听j,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k,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l。民虽
期刊
光武中兴:刘秀柔道治国  《资治通鉴》讲座  ◎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前256—前195)、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前6—57)、蜀汉开国皇帝刘备(161—223),号称“三刘”。他们各自成就了一番功业,年寿也大体相当—— 都在虚岁63岁左右。刘邦、刘备可谓家喻户晓,而了解刘秀事迹的人似乎不多。  刘邦打天下,有西楚霸王项羽衬托,显得波澜壮阔;刘备的事业,有对手曹操,有军师诸葛亮,猛将关羽、张飞、赵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