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五)官渡之战:为什么输家是袁绍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q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不仅是袁绍与曹操的对决,也是三国局面开始明朗、逐渐成型的第一仗。
  这场对决,以袁绍的失败而告终。然而,许多人的预测,包括曹营人士的预测,袁绍取胜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否则,许下都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写信给袁绍,为自己谋划后路了。
  《资治通鉴》和《后汉书》《三国志》所有诸家评论,都肯定袁绍具有政治优势。
  袁绍是标准的官N代。高祖袁安以下,四世皆为三公,门生故吏众多,“势倾天下”a。当朝还有叔父袁隗为太傅。袁绍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名士,“不应辟命”,拒绝出仕。中常侍宦官赵忠等对此很有意见。叔父袁隗命其出山,毋为家祸,袁绍才应召进入了大将军何进的幕府。这说明袁绍怂恿何进诛杀宦官,是其来有自的。
  公元190年,关东盟军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作为渤海太守,势单力薄。他之所以被推为盟主,并不是因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由于政治优势。董卓任命的冀州牧韩馥,作为渤海太守袁绍的上司,处处为难他,甚至阻止其发兵。那么,袁绍的政治优势在哪
  里呢?
  原来,袁绍起兵后,董卓诛杀了袁隗和袁氏家族之在京都者。“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a家族的蒙难,激起了各地豪杰的悲情,都愿意追随袁绍起兵。
  总结起来说,袁绍为世家子,其家族四世三公,是东汉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袁绍本人是名士,在士林中有一定号召力;袁绍家族被董卓所杀,唤起了大家的同情。
  可是,从当年共同歃血为盟(誓师大会)讨董卓,到诸家分道扬镳,乃至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曹操,其间共十年。这十年间,袁绍把自己的政治资本输得精光。
  一
  应该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符合汉灵帝生前意愿的,汉灵帝委托蹇硕的,就是这件事,只是蹇硕没有做成。但是,这件事袁绍反对,为此他不仅与董卓闹僵,更与献帝产生了隔阂。
  董卓初入洛阳,招纳贤士,重用被禁锢废弃的党人名士,就此而论,这本应是贯彻了东汉党人名士的意志,也符合袁绍的立场。名士王允之所以留下辅政、蔡邕之所以出山b,就有这层原因。及关东军讨董卓,董卓就破罐子破摔,胁帝西迁。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难道真的是为了勤王吗?值得怀疑。因为汉献帝之拥立,并不符合袁绍的意图。在对待汉献帝的问题上,袁绍有三错:
  首先,公元190年,袁绍曾谋划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遭到曹操等人的反对,就连刘虞本人也坚决不干。这使人怀疑,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无非也与董卓一样,冀图“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已。袁绍对于献帝的不忠,昭然可见。假如,你是其时的豪杰,会如何看袁绍的政治
  投机?
  其次,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大交兵,献帝成为双方争夺的人质,幸而出逃,一路颠沛流离,东向京洛,后面还有李傕、郭汜的追逼。冀州士人建议袁绍利用这个机会勤王,迎护汉献帝。如沮授就向袁绍建议:“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提出西迎献帝,建都邺城,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讨伐不听王命之人。这本是彰显袁绍政治资本的好事,可是袁绍却听不进去。汝颍名士淳于琼、郭图反对沮授说:“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a袁绍竟然听从了他们二人的意见。假如你是其时的豪杰,怎么看袁绍政治立场的短视?
  袁绍在迎护献帝的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态度,再一次失去了高举政治旗帜的机会,拱手把机会让给了曹操。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迁都许下,看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袁绍竟异想天开,想让曹操将天子迁都鄄城,以便密近于己,被曹操断然拒绝。
  第三,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称帝,遭到曹操和吕布的轮番打击,不及两年,穷困败落,于是“遣使归帝号于从兄绍”,并说:“禄去汉室久矣!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谨归大命,君其兴之!”b对于这种不靠谱的做法,袁绍居然甘愿接受,还遣长子袁谭在青州接应。袁术途中遭到刘备等人的拦截,吐血而亡。
  大约是被弟弟的转让皇位所触动,就在这个时候,袁绍竟然想自己称帝,故授意主簿耿苞,密劝自己登基,又把耿苞之言拿来征求军府将士的意见,结果遭到部下的一致反对。袁绍为了顾全自家面子,乃杀耿苞为自己脱罪。这一做法,不仅使自己丢了信誉,也使那些政治上坚定、真正支持自己的人寒了心。假如你是当时的豪杰,怎么看袁绍政治上的野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官渡之战爆发了。对于曹操的进攻,也就是对汉家朝廷的进攻,《后汉书·袁绍传》记载道:“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绍知众情不同,不得已乃杀包以弭其迹。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及南阳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
  这里说得很清楚:一是袁绍虚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二是耿包(即耿苞)授意启动称帝之议,遭到幕府的一致反对,耿包作为替罪羊被杀,暴露了袁绍的政治野心;三是在这种情况下,袁绍才决议征讨曹操,其实是举兵指向朝廷。
  总之,袁绍家族作为东汉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在一系列政治事变中,看不出他的忠诚。相反,他政治上投机取巧,首鼠两端,短视自私的缺点和不臣之心,都暴露无遗。所有这些愚蠢的做法,不断地削弱其政治号召力和公信力。荀彧是公元192年就离开袁绍的,郭嘉也在此后不久投奔了曹操,我想不能不与这一点有关系。联想到袁绍当年出馊主意,极力劝何进招董卓进京,只能说,缺乏政治头脑,目光短浅,是他一贯的政治短板。   二
  现在袁绍十万大军打过来了,双方实力悬殊,都在争取周边割据势力的支持。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有许多人看好曹操。诸如南阳张绣的谋士贾诩、凉州牧韦端的幕僚杨阜、荆州牧刘表的幕僚韩嵩等。
  张绣本来与曹操有仇a,贾诩劝说他归附曹操,理由是:第一,曹操有政治优势,“奉天子以令天下”。第二,归曹后我方的相对优势,“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第三,曹操大度,不会记私怨,“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杨阜的说法是:“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韩嵩的理由是:“曹操善用兵,贤俊多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移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b
  总之,贾诩强调的是政治优势,杨阜强调的是军事才能,韩嵩还加了一条“贤俊多归之”的人才优势。这些人都主张在袁曹之间,选择曹操。官渡战争前夜,人心向背于此可见。
  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曹操方面的反应如何呢?“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孔融大约代表惧怕者,他对谋士荀彧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逄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
  荀彧的回答耐人寻味:“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曹操的分析则是:“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曹操和荀彧二人有两点看法,高度一致。一是袁绍兵员虽多,但是部署、调度之法,却不高明。二是政令不一,互相势不相容。只是荀彧把具体人事纠纷讲得更具体罢了。
  三
  袁绍用兵不及曹操,这在当时是有公论的。
  在关东军讨董卓之际,鲍信就持此看法,坚定地看好曹操。当时,最卖力的是曹操和孙坚。袁绍却在事后利用冀州牧韩馥内部的矛盾,抢夺冀州地盘。同时,在田丰、沮授等人的辅佐下,攻下幽州、并州、青州。袁绍攻打幽州公孙瓒的时候,显得尤其吃力。史称:“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袁绍想休兵讲和,公孙瓒不答理他,照样增修守备,自信地对幕僚长关靖说:“当今四方虎争,无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经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a从公元191年到199年,双方的杖打了十年,只是由于公孙瓒的内部军事部署有误,才被袁绍有机可乘,公孙瓒失败自杀。这是在官渡之战的头一年。袁绍虽胜,却不能掩盖其在军事上花拳绣腿的本质。
  袁绍用兵不及曹操,最重要的表现,是对于战争时机、事宜的把握,“多谋少决,失在后事”。
  先说时机。袁绍与公孙瓒打了近十年仗,勉强取胜后,就要去攻打曹操。沮授说,现在时机不对。“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未可动也。”当今之务,“宜务农息民,先遣使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沮授的意思是必须找到一个进攻曹操的政治由头。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后,可采取长远经营,以逸待劳之策,“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舡,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否则的话,现在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我们举师南向攻之,“于义则违”,“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分解了监军沮授的兵权。
  再说事宜。公元200年正月,刘备在追讨袁术的过程中,伙同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事情泄露,曹操要去讨伐占据徐州的刘备。冀州别驾田丰建议袁绍乘着曹操与刘备连兵未解之机,“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这也正是曹操部将担心的事情。可是,“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两军对决,竟然以小儿子生病,需要照料,放弃进攻的时机,简直不可思议!难怪田丰气得举杖击地,大呼:嗟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生病失去这个奇袭的机会,可惜啊,可惜啊。郭嘉曾经在袁绍手下干过一段时间,他就预料到事情会是如此:“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a
  待到曹操击破刘备,还军官渡,袁绍儿子的病大约已经好了,“乃议攻许”。田丰反对说:“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放弃这样一个完全之策,却“决成败于一战”,有这个必要吗?“若不如志,悔无及也。”可是袁绍不仅不听,反而因为田丰强谏、沮众,把他关押起来。难怪“十胜论”说他“是非不可知”b了。
  乌巢是袁绍屯粮重地,生死咽喉。当发现曹操亲自袭击乌巢时,他不能听从张郃、高览的正确意见,紧急调遣重兵死命救护自己的命门,却听从郭图攻打曹营的谬计。结果,乌巢被烧,军心崩溃,曹营也没有拿下。用兵之轻重缓急,懵然无知,所谓“兵多而分画不明”,何其
  然也!
  袁绍用兵不行,还突出表现在用人不行上。他重用的那些高级将领,诸如颜良、文丑、淳于琼等,有匹夫之勇,无统御之才。即使有才华的大将,如张郃,在袁绍手下也表现平平,反而在他投降了曹操之后,成为了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
  袁绍运筹帷幄的谋士,除荀彧、郭嘉先后离去外,田丰、沮授的正确谋划,他都听不进去;掌管内务决策的,如审配、逢纪专断自恣,郭图嫉贤妒能。学术界已经注意到,袁绍内部存在两个对立的名士集团,即汝颍名士集团和冀州名士集团。比如,审配、田丰、沮授是冀州名士,郭图、淳于琼、许攸是汝颍名士。他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实际决策上,并不完全按地域分派。如审配、郭图与田丰、沮授不睦,在是否发动对曹操的进攻上,田丰、沮授都持谨慎态度,郭图、审配则支持攻曹。审配自己不干净,还以贪渎之名逼走了许攸,郭图自己的形式判断失误,却气走了冀州名将张郃、高览。“十胜论”中说道袁绍内部“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荀彧分析他们“势不相容,必生内变”,绝非虚言。最后许攸叛变出走,完全如荀彧所料。其实,这里不仅有殄域之见,更重要的还是权益之争。而在这个问题上,主帅听断不明,心胸狭窄,才是内部冲突、争权夺利的根本
  原因。
  总之,袁绍为什么失败了呢?“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政治野心很大,操作的智谋却不够;表面威武,内心忌刻,却没有统一内部意见的足够权威;兵员虽多却不善部署,将士骄横而政令矛盾。
  你看,曹操看得多准啊!
其他文献
《资治通鉴》选读  初,长沙定王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戴侯熊渠,熊渠生考侯仁。仁以南方卑湿,徙封南阳之白水乡,与宗族往家焉。仁卒,子敞嗣;值莽篡位,国除。节侯少子外为郁林太守,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娶湖阳樊重女,生三男:縯,仲,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a  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秀隆准日角,性勤稼穑。縯常非笑之,比于
期刊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被朱元璋视为“吾之子房(西汉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世人谓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襄助朱元璋灭元兴明和明朝建立后的稳定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基博通经史、洞晓天文、精通兵法,是元末明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以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著称  于世。  刘基原是元朝官员,仕途坎坷,仕元二十余年间,为官刚直,政声颇佳,然而屡遭打击排挤,三度辞官归隐。至正二十年(
期刊
古之人目短于自見,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a,故佩韦以缓己b;董安于之心缓c,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韩非子·  观行》)  注释:  a西门豹:战国时魏国政治家。  b韦:熟牛皮,这里指柔韧的皮带。  c董安于:春秋时晋国赵简子家臣。  大意:  古人因为眼睛看不到自己的
期刊
〔宋〕司马光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a,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b,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c,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d。此
期刊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文正公集》)  【解读】  在宋朝,人们对范仲淹的评价就已经非常高了。王安石说他是“一世之师”,苏轼说他“轶后空前”。他智谋过人,文武兼备,一生因批评朝政和推行庆历新政等原因多次被贬,但仍然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从不因个人荣辱改变为国为民的志向。晚年他家无余资,居无定所,临终上书却仍不言私事,死后百姓為之恸哭举哀。  松江鲈
期刊
天津利顺德饭店诞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那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咸丰皇帝逃亡承德,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皇帝好面子,不肯回京,次年死在避暑山庄。那时的清朝统治者仍在虚妄中生活,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不敢承认“西夷”的力量,实际上又包含惧怕对方的成分。虚骄心理下不会处理好国际事务,更严重的是不可能去奋发图强。《北京条约》规定天津为通商口岸。天津本来就是进京
期刊
旻天疾威a,敷于下土。谋犹回遹b,何日斯沮?谋臧不从c,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d。  潝潝訿訿e,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f。  我龟既厌g,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h,匪大犹是经i。维迩言是听j,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k,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l。民虽
期刊
光武中兴:刘秀柔道治国  《资治通鉴》讲座  ◎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前256—前195)、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前6—57)、蜀汉开国皇帝刘备(161—223),号称“三刘”。他们各自成就了一番功业,年寿也大体相当—— 都在虚岁63岁左右。刘邦、刘备可谓家喻户晓,而了解刘秀事迹的人似乎不多。  刘邦打天下,有西楚霸王项羽衬托,显得波澜壮阔;刘备的事业,有对手曹操,有军师诸葛亮,猛将关羽、张飞、赵云,
期刊
中国文化的精神包括很多内容,但是最根本、最源头、最具特色的是《周易》中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特别强调了这种精神。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清华大学定为校训。而最早论及民族精神问题的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则对其进行多次强调,指出它“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一贯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文
期刊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对《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写成《论语今读》一书。中华书局版《论语今读》堪称目前所出各版中的佼佼者,主要體现在:对《论语》多章进行新译,力求更符合孔子原意;重新校订、统改了以前各版多处引文中的文字错误;增录《孔子再评价》一文;将《论语索引》作为附录;对书中比较重要的观点或解读采用黑体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