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农村文化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认为改进农村文化工作必须从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机制、逐步添置各种基础文化设施、扩大文化人才队伍的规模、改进宣传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农民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实现了由基本生存型向温饱生活过渡及由温饱向小康的巨大跨越。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使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所调研的新丰县,虽然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相当落后,文化生活存在单一枯燥的现象。物质和精神两种生活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失落的一半”。
基于以上现状, 2010年暑假我们赴广东韶关新丰县展开了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涉及的调研对象主要包括新丰县及其周边各乡镇政府领导、村民、新丰县文化队伍建设人员等,对新丰县的文化设施状况、特色文化活动发展状况、村民的主要文化活动及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地政府对其文化生活的支持力度、当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查。
一、新丰县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1、村民文化消费少直接制约着村民当地文化活动参与度
在关于收入的调查中,将近一半的村民人均月收入在800到1200之间,而81.6%村民每个月的用于文化活动的投入在100元以内,村民文化消费少直接制约着村民当地文化活动参与度。
2、政府宣传力度不足,村民对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了解不清
调查发现,对于国家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大部分的村民表示不了解,占总数的64.4%,还有35%的村民表示完全不知道;而41.8%的村民认为政府的宣传力度弱,村民更多的是通过电视、报纸这些大众媒体以及街坊邻居来了解文化活动,政府宣传只占23.5%。
3、文化设施不足制约了村民的文化活动
83.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的文化公共设施不足,只有14.3%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设施刚好;文化设施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村民文化活动,许多村民对于体育运动设施以及学习阅览设施的需求更为迫切,分别占46.9%以及31.6%,还有14.3%的村民选择了文化娱乐设施,也有少数的村民倾向于艺术表演设施。
4、村民的业余生活单调,约半数村民对文化生活不满意
村民农闲时的主要业余活动有看电视、电影以及喝茶、聊天,分别占82.7%以及51%,另有21.4%的受访者利用空闲时间逛街、赶集等,造成业余生活单调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文化活动太少,57.2%的村民不满意当地的文化生活,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水平。
5、当地村民文化活动参与程度一般,主要是为感兴趣或打发时间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45.9%的村民偶尔参加当地举行的文化活动,38.8%的村民没有参加过当地举行的文化活动,只有15.3%的村民表示经常参加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参与程度不尽如人意;在参加文化活动的原因中,自己感兴趣的占44.9%,打发时间的占24.5%,还有12.2%的人参加文化活动出于从众。
6、大部分村民认为传统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
许多村民是喜欢传统文化的,有77.6%的村民认为当地的传统文化类似纸马舞、舞龙舞狮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如果遗失会可惜,另有10.2%村民不喜欢传统文化。
7、文化的发展主要靠经济发展以及政府支持来推动
在关于当地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中,68.4%的村民认为政府经费投入以及支持力不足,61.2%的村民认为文化基础设施不理想,同样的有61.2%村民认为文化的发展主要还在于经济的发展,还有35.7%的人认为当地从事文化行业的专业人才不足,另有28.6%的村民认为他们获取文化信息途径少,政府应加大文化信息途径的建设。
二、造成农村文化生活落后的主要原因
1、上级政府经费投入及支持力量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
目前新丰县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约为整个政府财政支出的0.01%,并且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文化人员的日常工资开支,在兴建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中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影响了当地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些文化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政策落实不能长久,且缺少必要的维护。例如,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村民素质的限制,各村的“农家书屋”工程、文化室的建设等大多有名无实,功能杂乱,甚至出现空置,借还制度不能被很好的执行导致图书流失严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管理的方法有待提高。政府的文化投入没有编入收支预算体系,文化方面支出缺乏科学性。
2、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且落后,不能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数量少,且分布零散。全县只有一家图书馆、一家文博大楼、一家电影院、两个文化广场、八家“农家书屋”等简单化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场所,大多零散的分布在县城或县城附近相对较富裕的村庄,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平日的文化生活过于枯燥单调。
文化设施质量状况欠佳,维护更新不及时,实际利用率低。在我们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文化设施如体育健身器材、篮球架等大多已遭损坏,处于“空置”状态,无法有效利用,群众的文化活动因此缺乏必要的硬件保障。
3、文化建设队伍中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文化发展“后继无人”
工资待遇偏低,影响职工工作热情。如县文化演出队的聘用人员每人每月实领工资才440元,每人每场演出补助才10元左右,并且这些职工没有固定的编制。过低的经济待遇致使大多数职工缺乏工作热情,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也使得人才流失严重,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乡镇文化工作者年龄老化,队伍缺乏朝气和活力。目前,在全县六镇一街道的十五名文化工作者中,50岁以上的占53%。其中最大的已经65岁,平均年龄也在46岁左右。这样年龄结构的队伍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的农村文化工作,致使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现象。
文化工作者学历偏低,制约了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层次。目前新丰县文化工作者的学历大都是初中或中专,且很少接受过正规全面的专业培训,其文化理念和文化作品缺乏新意,不能很好的跟上文化市场发展的节奏。
4、当地村民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活动普及困难
村民经济收入少,主要用于食品消费及孩子求学开支,无暇顾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平日里村民们外出打工、务农的时间较长,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文化活动;加之村民们比较容易满足,对各类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并不高。
村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对閉塞,获取各种文化活动信息的途径比较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小,使得村民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各种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提升农村文化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1、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将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预算
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在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人才培养等文化建设各方面的财政投入,提高文化建设经费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实现新丰县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协调发展。有计划的将每年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预算,改变当前政府固定拨款不能满足文化建设需要的状况,为县文化局等文化机构提供更及时、更充足的资金支持。
2、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机制,实现文化活动形式新突破
加强政府主导的力度,积极发展各种公益性文化事业,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为农村文化的发展建立阵地。通过已有文化协会(如根雕协会、音乐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的带动,使得文化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加强对新丰县农村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如舞狮、舞凤凰、客家小戏、张田饼印等)的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对此项工作的捐助扶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将其打造成新丰县的文化名片。
3、逐步更新、添置各种文化基础设施,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
在财政的支持下兴建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室”等基层文化站,实现数和质的飞跃;合理规划文化设施布局,为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及时做好文化设施的维护、更新工作,提高实际利用率,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满足更多村民的文化需求。
4、努力扩大文化人才队伍的规模,注重对专业人才的选拔聘用和培训
增加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改善待遇福利条件;实行固定编制,减少人才流失,为文化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开设专门的培训班,提高文化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
5、改进宣传方式,拓宽宣传途径,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重视文化建设
通过政府网、动员大会、文化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宣传最新的文化政策、告知各种文化活动信息;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到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积累群众基础。
6、建立政府吸引外界投资、本地群众参与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在坚持政府主渠道投入的同时,扩大融资渠道,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农村文化。政府可以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军农村文化市场,引导城镇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或组织领办各类经营性文化实体,投资农村休闲娱乐的文化事业,使农村文化有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7]21号.
[2]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
[3]《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4]http://www.ccmedu.com/bbs48_24603.html农村乡镇文化站的国家政策.
[5]秦慶武.《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论》.山东人民 2008年10月.
[关键词] 农民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实现了由基本生存型向温饱生活过渡及由温饱向小康的巨大跨越。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使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所调研的新丰县,虽然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相当落后,文化生活存在单一枯燥的现象。物质和精神两种生活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失落的一半”。
基于以上现状, 2010年暑假我们赴广东韶关新丰县展开了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涉及的调研对象主要包括新丰县及其周边各乡镇政府领导、村民、新丰县文化队伍建设人员等,对新丰县的文化设施状况、特色文化活动发展状况、村民的主要文化活动及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地政府对其文化生活的支持力度、当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查。
一、新丰县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1、村民文化消费少直接制约着村民当地文化活动参与度
在关于收入的调查中,将近一半的村民人均月收入在800到1200之间,而81.6%村民每个月的用于文化活动的投入在100元以内,村民文化消费少直接制约着村民当地文化活动参与度。
2、政府宣传力度不足,村民对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了解不清
调查发现,对于国家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大部分的村民表示不了解,占总数的64.4%,还有35%的村民表示完全不知道;而41.8%的村民认为政府的宣传力度弱,村民更多的是通过电视、报纸这些大众媒体以及街坊邻居来了解文化活动,政府宣传只占23.5%。
3、文化设施不足制约了村民的文化活动
83.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的文化公共设施不足,只有14.3%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设施刚好;文化设施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村民文化活动,许多村民对于体育运动设施以及学习阅览设施的需求更为迫切,分别占46.9%以及31.6%,还有14.3%的村民选择了文化娱乐设施,也有少数的村民倾向于艺术表演设施。
4、村民的业余生活单调,约半数村民对文化生活不满意
村民农闲时的主要业余活动有看电视、电影以及喝茶、聊天,分别占82.7%以及51%,另有21.4%的受访者利用空闲时间逛街、赶集等,造成业余生活单调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文化活动太少,57.2%的村民不满意当地的文化生活,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水平。
5、当地村民文化活动参与程度一般,主要是为感兴趣或打发时间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45.9%的村民偶尔参加当地举行的文化活动,38.8%的村民没有参加过当地举行的文化活动,只有15.3%的村民表示经常参加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参与程度不尽如人意;在参加文化活动的原因中,自己感兴趣的占44.9%,打发时间的占24.5%,还有12.2%的人参加文化活动出于从众。
6、大部分村民认为传统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
许多村民是喜欢传统文化的,有77.6%的村民认为当地的传统文化类似纸马舞、舞龙舞狮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如果遗失会可惜,另有10.2%村民不喜欢传统文化。
7、文化的发展主要靠经济发展以及政府支持来推动
在关于当地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中,68.4%的村民认为政府经费投入以及支持力不足,61.2%的村民认为文化基础设施不理想,同样的有61.2%村民认为文化的发展主要还在于经济的发展,还有35.7%的人认为当地从事文化行业的专业人才不足,另有28.6%的村民认为他们获取文化信息途径少,政府应加大文化信息途径的建设。
二、造成农村文化生活落后的主要原因
1、上级政府经费投入及支持力量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
目前新丰县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约为整个政府财政支出的0.01%,并且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文化人员的日常工资开支,在兴建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中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影响了当地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些文化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政策落实不能长久,且缺少必要的维护。例如,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村民素质的限制,各村的“农家书屋”工程、文化室的建设等大多有名无实,功能杂乱,甚至出现空置,借还制度不能被很好的执行导致图书流失严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管理的方法有待提高。政府的文化投入没有编入收支预算体系,文化方面支出缺乏科学性。
2、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且落后,不能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数量少,且分布零散。全县只有一家图书馆、一家文博大楼、一家电影院、两个文化广场、八家“农家书屋”等简单化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场所,大多零散的分布在县城或县城附近相对较富裕的村庄,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平日的文化生活过于枯燥单调。
文化设施质量状况欠佳,维护更新不及时,实际利用率低。在我们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文化设施如体育健身器材、篮球架等大多已遭损坏,处于“空置”状态,无法有效利用,群众的文化活动因此缺乏必要的硬件保障。
3、文化建设队伍中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文化发展“后继无人”
工资待遇偏低,影响职工工作热情。如县文化演出队的聘用人员每人每月实领工资才440元,每人每场演出补助才10元左右,并且这些职工没有固定的编制。过低的经济待遇致使大多数职工缺乏工作热情,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也使得人才流失严重,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乡镇文化工作者年龄老化,队伍缺乏朝气和活力。目前,在全县六镇一街道的十五名文化工作者中,50岁以上的占53%。其中最大的已经65岁,平均年龄也在46岁左右。这样年龄结构的队伍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的农村文化工作,致使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现象。
文化工作者学历偏低,制约了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层次。目前新丰县文化工作者的学历大都是初中或中专,且很少接受过正规全面的专业培训,其文化理念和文化作品缺乏新意,不能很好的跟上文化市场发展的节奏。
4、当地村民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活动普及困难
村民经济收入少,主要用于食品消费及孩子求学开支,无暇顾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平日里村民们外出打工、务农的时间较长,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文化活动;加之村民们比较容易满足,对各类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并不高。
村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对閉塞,获取各种文化活动信息的途径比较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小,使得村民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各种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提升农村文化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1、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将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预算
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在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人才培养等文化建设各方面的财政投入,提高文化建设经费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实现新丰县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协调发展。有计划的将每年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预算,改变当前政府固定拨款不能满足文化建设需要的状况,为县文化局等文化机构提供更及时、更充足的资金支持。
2、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机制,实现文化活动形式新突破
加强政府主导的力度,积极发展各种公益性文化事业,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为农村文化的发展建立阵地。通过已有文化协会(如根雕协会、音乐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的带动,使得文化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加强对新丰县农村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如舞狮、舞凤凰、客家小戏、张田饼印等)的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对此项工作的捐助扶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将其打造成新丰县的文化名片。
3、逐步更新、添置各种文化基础设施,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
在财政的支持下兴建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室”等基层文化站,实现数和质的飞跃;合理规划文化设施布局,为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及时做好文化设施的维护、更新工作,提高实际利用率,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满足更多村民的文化需求。
4、努力扩大文化人才队伍的规模,注重对专业人才的选拔聘用和培训
增加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改善待遇福利条件;实行固定编制,减少人才流失,为文化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开设专门的培训班,提高文化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
5、改进宣传方式,拓宽宣传途径,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重视文化建设
通过政府网、动员大会、文化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宣传最新的文化政策、告知各种文化活动信息;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到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积累群众基础。
6、建立政府吸引外界投资、本地群众参与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在坚持政府主渠道投入的同时,扩大融资渠道,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农村文化。政府可以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军农村文化市场,引导城镇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或组织领办各类经营性文化实体,投资农村休闲娱乐的文化事业,使农村文化有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7]21号.
[2]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
[3]《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4]http://www.ccmedu.com/bbs48_24603.html农村乡镇文化站的国家政策.
[5]秦慶武.《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论》.山东人民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