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键词:古典诗歌 知人论世 诵读 意境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诗教的传统,通过诗歌教育让学生做到在初中阶段进行古典诗歌的积累与鉴赏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体悟,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这也是初中古典诗歌的教学难点。以下是根据本人的一些教学实践提出的几点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法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歌主人公的形象往往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要想真正读懂诗歌,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写作意图,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初中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知人论世作为解读古代诗歌的起点,以引导学生准确领悟和把握诗歌。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诗人出身、性格、经历和感情倾向。例如读杜诗时,应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转衰的时期,诗人身处叛军铁蹄践踏下的长安,目睹了叛军的种种恶劣行径,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才有了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深叹息,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愤感慨。读苏词时,要知道苏轼一生经历的命运打击与政治风浪,及其乐观坚强的性格、内心所受禅宗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他经常表现在诗词中的那一分性情与修养,才能领会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也才能真正懂得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诚祝愿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读孟郊的《游子吟》,则要了解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职位,当作者年过半百、终于将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老母亲接到溧阳,百感交集,挥笔写下此诗。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千古传诵的诗句背后孟郊为自己无法报答母亲深恩的自责。
二、诵读品诗法
古语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代诗歌学习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这样做才能让学生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注意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
2.要让学生学会为诗歌划分节奏(可按其意义或音节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七言诗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初步朗读,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把握诗句中的音节、语调,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感受古诗的音律美,通过对全诗的诵读吟咏,使学生自然融入对古诗的赏析。
3.要通过听范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以突出节奏。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被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歌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意境分析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一共描写了十个事物,那么也就是十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十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了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再让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展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缓缓前行。这时,远处小河边一座残破的小桥浮现于旅人的视野,小河旁的人家屋顶上冒着袅袅的炊烟,秋风不时地送来人们的欢声笑语。眼前的景象,使旅人增添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感受意境,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一道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而品之无味了。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养成诵读习惯,通过意境再现,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逐步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努力做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关键词:古典诗歌 知人论世 诵读 意境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诗教的传统,通过诗歌教育让学生做到在初中阶段进行古典诗歌的积累与鉴赏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体悟,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这也是初中古典诗歌的教学难点。以下是根据本人的一些教学实践提出的几点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法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歌主人公的形象往往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要想真正读懂诗歌,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写作意图,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初中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知人论世作为解读古代诗歌的起点,以引导学生准确领悟和把握诗歌。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诗人出身、性格、经历和感情倾向。例如读杜诗时,应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转衰的时期,诗人身处叛军铁蹄践踏下的长安,目睹了叛军的种种恶劣行径,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才有了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深叹息,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愤感慨。读苏词时,要知道苏轼一生经历的命运打击与政治风浪,及其乐观坚强的性格、内心所受禅宗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他经常表现在诗词中的那一分性情与修养,才能领会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也才能真正懂得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诚祝愿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读孟郊的《游子吟》,则要了解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职位,当作者年过半百、终于将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老母亲接到溧阳,百感交集,挥笔写下此诗。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千古传诵的诗句背后孟郊为自己无法报答母亲深恩的自责。
二、诵读品诗法
古语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代诗歌学习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这样做才能让学生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注意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
2.要让学生学会为诗歌划分节奏(可按其意义或音节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七言诗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初步朗读,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把握诗句中的音节、语调,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感受古诗的音律美,通过对全诗的诵读吟咏,使学生自然融入对古诗的赏析。
3.要通过听范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以突出节奏。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被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歌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意境分析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一共描写了十个事物,那么也就是十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十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了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再让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展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缓缓前行。这时,远处小河边一座残破的小桥浮现于旅人的视野,小河旁的人家屋顶上冒着袅袅的炊烟,秋风不时地送来人们的欢声笑语。眼前的景象,使旅人增添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感受意境,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一道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而品之无味了。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养成诵读习惯,通过意境再现,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逐步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努力做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