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导入,乐入门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学习的开始老师就要设法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笔者先出示课件请学生看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接着又配乐欣赏大海、西湖,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这时老师顺势而入,把学生领入了学习的境界。
又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课文导入时,笔者把机场迎接父亲灵柩时的视频配乐播出,在这种情景交融的气氛渲染中进入课堂教学,真可谓是入情入境,接着再让学生想象情境、提出问题,进而导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更深入地体会了文意。
二、巧设疑,乐思考
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标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应巧设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点拨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成功地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新知识。
笔者认为,针对课文题材的不同有目的地进行提问,明确学习的要求,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乐参与、勤思考,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设疑。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揭示课题后,笔者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桂林的山水是怎样的?”“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等等问题相继推出,本课学习的要求也就明朗了,新课的学习目标也明确了。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小组学习讨论,学习的氛围即可浓厚起来——学生进入了高效的学习状态:读的读、画的画、写的写、讨论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率提高了,语文课堂活跃了。还有什么比乐思考更轻松的呢?
三、巧引导,乐领悟
在教学中能顺势而导使学生乐参与、勤思考固然重要,但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巧妙地激励,让学生能突破困难,从而顺利地领悟课文内涵。
如在教学《最美好的礼物》一课时,学生能带着“什么是最美好的礼物?”投入到学习交流中,很快也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小汽车是最美好的礼物。”学生还谈不到课文的本质所在,这时老师加以引导:“文中还有谁也得到礼物?”这样,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便能进一步理解:保罗送给小男孩和弟弟坐汽车的机会也是最美好的礼物;小男孩打算给弟弟送的圣诞节礼物也是最美好的礼物;小男孩给保罗的快乐也是最美好的礼物……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内涵:给予是最美好的礼物。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设境,乐参与
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而老师就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充分扮演师范的角色,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范演中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紧握木棒的黑孩子》一文时,课前笔者准备好一根木棒,在第一次范读时,笔者就边读边拿着木棒比着挥着,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看得开心,笑得开怀,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文中的主角黑孩子,而手中的书本啊,笔盒啊,就成了黑孩子手中的木棒,再加上听着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的表达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又如,在《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片段扮演角色,并把各个片段连接起来演成课本剧,在学校开放日时演出,效果让人拍手称好。这样,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参与的热情就更高涨了。
五、巧评价,乐进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看到学生听课有一些进步时,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积极的评价。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散发着情感的动力。特别是语文教学更是随时可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当学生有了精彩的朗读时,笔者就隆重地给他颁发“小播音员”奖状;当学生有了一次出色的写作时,笔者会及时在班里宣扬并将好文章装贴公布,并评为班里的“优秀小作家”;当学生书写有进步时,笔者便当众称他为“小书法家”;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一次大胆的发言时,笔者便不吝啬地称他“你真的比老师还厉害”……就這样,在老师的一声声表扬声中,学生的优点越来越多,自信心越来越强,进步也越来越大。学生也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老师用自己的热情,用各种巧妙的方式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巧导入,乐入门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学习的开始老师就要设法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笔者先出示课件请学生看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接着又配乐欣赏大海、西湖,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这时老师顺势而入,把学生领入了学习的境界。
又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课文导入时,笔者把机场迎接父亲灵柩时的视频配乐播出,在这种情景交融的气氛渲染中进入课堂教学,真可谓是入情入境,接着再让学生想象情境、提出问题,进而导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更深入地体会了文意。
二、巧设疑,乐思考
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标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应巧设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点拨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成功地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新知识。
笔者认为,针对课文题材的不同有目的地进行提问,明确学习的要求,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乐参与、勤思考,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设疑。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揭示课题后,笔者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桂林的山水是怎样的?”“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等等问题相继推出,本课学习的要求也就明朗了,新课的学习目标也明确了。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小组学习讨论,学习的氛围即可浓厚起来——学生进入了高效的学习状态:读的读、画的画、写的写、讨论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率提高了,语文课堂活跃了。还有什么比乐思考更轻松的呢?
三、巧引导,乐领悟
在教学中能顺势而导使学生乐参与、勤思考固然重要,但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巧妙地激励,让学生能突破困难,从而顺利地领悟课文内涵。
如在教学《最美好的礼物》一课时,学生能带着“什么是最美好的礼物?”投入到学习交流中,很快也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小汽车是最美好的礼物。”学生还谈不到课文的本质所在,这时老师加以引导:“文中还有谁也得到礼物?”这样,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便能进一步理解:保罗送给小男孩和弟弟坐汽车的机会也是最美好的礼物;小男孩打算给弟弟送的圣诞节礼物也是最美好的礼物;小男孩给保罗的快乐也是最美好的礼物……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内涵:给予是最美好的礼物。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设境,乐参与
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而老师就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充分扮演师范的角色,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范演中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紧握木棒的黑孩子》一文时,课前笔者准备好一根木棒,在第一次范读时,笔者就边读边拿着木棒比着挥着,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看得开心,笑得开怀,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文中的主角黑孩子,而手中的书本啊,笔盒啊,就成了黑孩子手中的木棒,再加上听着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的表达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又如,在《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片段扮演角色,并把各个片段连接起来演成课本剧,在学校开放日时演出,效果让人拍手称好。这样,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参与的热情就更高涨了。
五、巧评价,乐进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看到学生听课有一些进步时,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积极的评价。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散发着情感的动力。特别是语文教学更是随时可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当学生有了精彩的朗读时,笔者就隆重地给他颁发“小播音员”奖状;当学生有了一次出色的写作时,笔者会及时在班里宣扬并将好文章装贴公布,并评为班里的“优秀小作家”;当学生书写有进步时,笔者便当众称他为“小书法家”;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一次大胆的发言时,笔者便不吝啬地称他“你真的比老师还厉害”……就這样,在老师的一声声表扬声中,学生的优点越来越多,自信心越来越强,进步也越来越大。学生也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老师用自己的热情,用各种巧妙的方式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