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具有深厚的诗教传统,延至当代,仍是中小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诗歌教学却不尽人意,方式单一,方法陈旧,本当趣味盎然的诗词课堂暮气沉沉。
诗歌教学中的难点
一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诗歌的方式常规且无趣,容易压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笔者在与一些小学生交流时发现,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通过翻译诗歌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将教学重心放在对诗歌字句的理解上,而忽略了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引,对诗歌的热情会下降;同时,这一行为极易抹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生命的灵性,更别谈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个性思维的发掘与发展了。
二是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阅读诗歌感受的机会并不多,课后能饶有兴趣品味的频率也不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唯有发自内心地对诗歌学习的渴望,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直接经验,才能将所学诗歌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享受诗歌学习的乐趣。相应的另一个现象也值得重视,许多学生在课后运用的诗歌并非“正统”诗歌,他们热衷于改编诗歌字句,让诗歌更加通俗,然而过犹不及,往往使得诗歌趣味更加低级,娱乐性质浓厚,这在当前诗歌教学中必须正视。
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诗歌的机会极少,自创诗歌的尝试情况并不理想。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是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究其根本,许多人认为诗歌离人们的生活很远,甚至有人说,它仿似另一个国度生存的种子,卑微到尘埃里。这些观点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学习诗歌的态度,需要得到正视。
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朗读、诵读齐头并进 诗歌,寄予着诗人深重的情感及对生活无限的向往,朗读诗歌与朗读白话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诗歌的体制特点决定了它的情感推进是快节奏的,甚至是爆发式的。诗歌朗读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下,回归对诗歌本身的关注,让学生对诗歌字句有更直观的观感。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找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后,诵读诗歌,可以对诗眼、诗意有更全面的了解;几次三番诵读下来,学生对诗歌中情感把握自然到位不少,越读越有韵味,越读越多感悟,成就感不断飙升,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发表对诗歌的看法。
斟酌字句,激趣换新词 语言高度凝练是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诗歌学习中不容小觑的环节。诗歌的美,很大一部分就是美在它的字词。如何让学生发现美,对教师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换一换”的方法,扩展学生的字词储备,灵活使用字词。以《夜书所见》为例,诗中写道“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句点睛之笔是“送”和“动”两个动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送”和“动”这两个词在这首诗中的意思和作用,然后让学生自主找出可以替换的动词,并描述更换后的动词所描写的诗歌意境是怎样的,表达的感情如何?有没有改变诗歌基调?学生们通过对动词的选用,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诗人选词的用意。“换词”也算是学生写诗的尝试,当学生从中找到乐趣,兴趣自会随之而生。
激发想象,品味意境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诗歌能流传至今,除了高度凝练的文字、优美的意境外,更多的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诱发人们无穷的思考和解读。小学生正处在想象力极为旺盛的时期,感悟诗歌意境,就必须充分发挥孩子们善于想象的特点。首先是还原想象,感悟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内容出发,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联想引入正确的道路而不至于天马行空、凭空臆造,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意境。其次是定向联想,把握意象。诗歌的意象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比如“莲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松树”代表刚毅挺拔等。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为例,就可以抓住“孤云”“闲”等意象,通过诗配画的形式展示,把握诗歌意境。
以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积累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时举办一些诗歌朗诵、诗歌积累、诗歌创作比赛等,激发师生对诗歌学习及创作的关注,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学校对于诗歌学习的重视,无形中给予他们一种教育暗示——诗歌学习很重要。在举办一项有关诗歌的比赛或者活动时,学校首先要注意的是确立此次比赛或活动的首要目的及期望,只有围绕着比赛或活动目标来进行相关项目的设定,才能让学生关注到诗歌,体会到学校的良苦用心,感受春风化雨般的学校诗歌教育;其次,有关诗歌的比赛应特别注意以年级为单位来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年级有诗歌学习方面的具体要求,不可一概而论;最后,学校在举行此类活动时,应注意邀请家长作为评审或者观众一同参与进来,唯有让家长真正意识到诗歌学习的重要性,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家庭教育方面重视孩子的诗歌教育及积累,学生们才能真正生活在一个诗歌浸润的天地中,重视诗歌,爱上诗歌。
对于小学生而言,诗歌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作为一线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注重学生在语言积累、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熏陶,还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进而使学生爱上诗歌,更加诗意快乐的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水坑小学)
诗歌教学中的难点
一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诗歌的方式常规且无趣,容易压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笔者在与一些小学生交流时发现,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通过翻译诗歌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将教学重心放在对诗歌字句的理解上,而忽略了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引,对诗歌的热情会下降;同时,这一行为极易抹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生命的灵性,更别谈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个性思维的发掘与发展了。
二是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阅读诗歌感受的机会并不多,课后能饶有兴趣品味的频率也不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唯有发自内心地对诗歌学习的渴望,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直接经验,才能将所学诗歌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享受诗歌学习的乐趣。相应的另一个现象也值得重视,许多学生在课后运用的诗歌并非“正统”诗歌,他们热衷于改编诗歌字句,让诗歌更加通俗,然而过犹不及,往往使得诗歌趣味更加低级,娱乐性质浓厚,这在当前诗歌教学中必须正视。
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诗歌的机会极少,自创诗歌的尝试情况并不理想。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是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究其根本,许多人认为诗歌离人们的生活很远,甚至有人说,它仿似另一个国度生存的种子,卑微到尘埃里。这些观点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学习诗歌的态度,需要得到正视。
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朗读、诵读齐头并进 诗歌,寄予着诗人深重的情感及对生活无限的向往,朗读诗歌与朗读白话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诗歌的体制特点决定了它的情感推进是快节奏的,甚至是爆发式的。诗歌朗读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下,回归对诗歌本身的关注,让学生对诗歌字句有更直观的观感。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找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后,诵读诗歌,可以对诗眼、诗意有更全面的了解;几次三番诵读下来,学生对诗歌中情感把握自然到位不少,越读越有韵味,越读越多感悟,成就感不断飙升,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发表对诗歌的看法。
斟酌字句,激趣换新词 语言高度凝练是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诗歌学习中不容小觑的环节。诗歌的美,很大一部分就是美在它的字词。如何让学生发现美,对教师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换一换”的方法,扩展学生的字词储备,灵活使用字词。以《夜书所见》为例,诗中写道“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句点睛之笔是“送”和“动”两个动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送”和“动”这两个词在这首诗中的意思和作用,然后让学生自主找出可以替换的动词,并描述更换后的动词所描写的诗歌意境是怎样的,表达的感情如何?有没有改变诗歌基调?学生们通过对动词的选用,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诗人选词的用意。“换词”也算是学生写诗的尝试,当学生从中找到乐趣,兴趣自会随之而生。
激发想象,品味意境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诗歌能流传至今,除了高度凝练的文字、优美的意境外,更多的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诱发人们无穷的思考和解读。小学生正处在想象力极为旺盛的时期,感悟诗歌意境,就必须充分发挥孩子们善于想象的特点。首先是还原想象,感悟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内容出发,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联想引入正确的道路而不至于天马行空、凭空臆造,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意境。其次是定向联想,把握意象。诗歌的意象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比如“莲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松树”代表刚毅挺拔等。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为例,就可以抓住“孤云”“闲”等意象,通过诗配画的形式展示,把握诗歌意境。
以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积累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时举办一些诗歌朗诵、诗歌积累、诗歌创作比赛等,激发师生对诗歌学习及创作的关注,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学校对于诗歌学习的重视,无形中给予他们一种教育暗示——诗歌学习很重要。在举办一项有关诗歌的比赛或者活动时,学校首先要注意的是确立此次比赛或活动的首要目的及期望,只有围绕着比赛或活动目标来进行相关项目的设定,才能让学生关注到诗歌,体会到学校的良苦用心,感受春风化雨般的学校诗歌教育;其次,有关诗歌的比赛应特别注意以年级为单位来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年级有诗歌学习方面的具体要求,不可一概而论;最后,学校在举行此类活动时,应注意邀请家长作为评审或者观众一同参与进来,唯有让家长真正意识到诗歌学习的重要性,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家庭教育方面重视孩子的诗歌教育及积累,学生们才能真正生活在一个诗歌浸润的天地中,重视诗歌,爱上诗歌。
对于小学生而言,诗歌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作为一线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注重学生在语言积累、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熏陶,还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进而使学生爱上诗歌,更加诗意快乐的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水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