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也是传承中华文明,产生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载体,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具审美特色重要部分。古诗词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审美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有的是对壮丽山河、优美自然风光等的描绘,有的是对亲情和友情倾诉,也有的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但这些都传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挚家国情怀。所以, 有必要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体验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一、 反复吟诵,悟读结合, 领略古诗语言的韵律美。
诗词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句对仗工整,押韵形成规律上的反复,声音的高低起伏,长短变化,产生了悦耳的听觉效果,构成诗歌的抑扬顿挫之美。这些诗歌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很有音乐美。因此,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 以此来感受诗歌外在形式的韵律美。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古诗的韵脚,处理好诗中的重音,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诗人在外漂泊多年,怀才不遇时,面对大自然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静”,韵脚是“闲、厌、山”。读的时候也要根据诗里所表达的情感,来确定重音的处理方法。“闲”要读得长而低,借以表达诗人孤独的心境;“厌”要读得长而高,与本句的“相、两”呼应,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山”要读的长而虚,越是突出山的“有情”,因此,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 应通过诵读去揣摩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美的韵味, 读出语句节的高低、缓急和快慢的变化, 进而能形成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阶段理解诗意,感知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情感。精读,加深理解诗意的感悟,在头脑中形成对诗句中鲜明形象的感知。学生通过各种读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通过自读表达出对诗美的认识,学生的性情得以陶冶,审美感受得以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第三阶段是朗诵,对古诗文深化理解的表达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塑造艺术形象,他借助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抑扬顿挫,把大家带入一个意蕴丰富的诗意情境, 让学生能对诗歌的语言声律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研究言语形式,分析比较,发现诗词的形式美。
首先关注整体,感悟表达形式。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推陈出新。这里所说的形式主要是指唐诗的语言和言语的形式。唐诗的言语形式既包括语言文字、词语、句式、语法等语言形式,同时也包括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唐诗在形式结构上,一句一气象,而且颇有讲究。短短四句或八句,其内容高度浓缩,形式臻于完美,内涵极其丰富。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古诗的语言凝练,讲究对仗,短小的篇幅包蕴丰富众多艺术形象,认识这些,有利于学生发现诗的形式美。
其次关注言语形式诗句,从炼字用词入手,感受诗歌的凝练美。
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因为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炼字往往也是遣词造句,运用字词的功夫。它是作者运用语言技巧的体现,,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正体现诗歌的凝练美。
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古人用词的考究以及精准常常令人惊叹, 古典文学的凝练与精练让后人为之称赞。古诗词中的一句話, 就如一篇已经优美的散文, 每句古诗都能描绘出一副精美的画面。所以,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应该对古诗词的画面感进行充分的利用, 通过这些画面感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探诗心悟诗情,互文对照,发掘意蕴的情感美 。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意境离不开诗句的语言塑造了丰富意蕴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这些形象,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画面,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上的共鸣, 心灵也会受到震撼, 进而走入诗的意境,发现诗句蕴涵的独特的情感美 。
比如王崧舟老师执教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世之作《长相思》。课至“中盘”后,王老师借“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一“词句”而将“煽情”进行到底, 引导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体会, 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更好的把握。
王老师让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聆听老师的朗读,学生们展开想象,说出了诗中的情景。王老师通过多种途径,读写结合,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更好的把握。古诗词赏读,再创作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失落的人文意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开启潜能无限的心智,提高和滋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有着优美的文辞, 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 利用古诗词资源来引导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美进行感受、欣赏以及创作对古诗词的语言文字魅力进行体验, 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 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 2014, (06)
[2]朱雅萍。《营造审美心境, 提升古诗词教学实效》[J].教学月刊, 2016,
一、 反复吟诵,悟读结合, 领略古诗语言的韵律美。
诗词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句对仗工整,押韵形成规律上的反复,声音的高低起伏,长短变化,产生了悦耳的听觉效果,构成诗歌的抑扬顿挫之美。这些诗歌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很有音乐美。因此,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 以此来感受诗歌外在形式的韵律美。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古诗的韵脚,处理好诗中的重音,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诗人在外漂泊多年,怀才不遇时,面对大自然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静”,韵脚是“闲、厌、山”。读的时候也要根据诗里所表达的情感,来确定重音的处理方法。“闲”要读得长而低,借以表达诗人孤独的心境;“厌”要读得长而高,与本句的“相、两”呼应,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山”要读的长而虚,越是突出山的“有情”,因此,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 应通过诵读去揣摩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美的韵味, 读出语句节的高低、缓急和快慢的变化, 进而能形成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阶段理解诗意,感知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情感。精读,加深理解诗意的感悟,在头脑中形成对诗句中鲜明形象的感知。学生通过各种读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通过自读表达出对诗美的认识,学生的性情得以陶冶,审美感受得以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第三阶段是朗诵,对古诗文深化理解的表达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塑造艺术形象,他借助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抑扬顿挫,把大家带入一个意蕴丰富的诗意情境, 让学生能对诗歌的语言声律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研究言语形式,分析比较,发现诗词的形式美。
首先关注整体,感悟表达形式。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推陈出新。这里所说的形式主要是指唐诗的语言和言语的形式。唐诗的言语形式既包括语言文字、词语、句式、语法等语言形式,同时也包括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唐诗在形式结构上,一句一气象,而且颇有讲究。短短四句或八句,其内容高度浓缩,形式臻于完美,内涵极其丰富。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古诗的语言凝练,讲究对仗,短小的篇幅包蕴丰富众多艺术形象,认识这些,有利于学生发现诗的形式美。
其次关注言语形式诗句,从炼字用词入手,感受诗歌的凝练美。
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因为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炼字往往也是遣词造句,运用字词的功夫。它是作者运用语言技巧的体现,,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正体现诗歌的凝练美。
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古人用词的考究以及精准常常令人惊叹, 古典文学的凝练与精练让后人为之称赞。古诗词中的一句話, 就如一篇已经优美的散文, 每句古诗都能描绘出一副精美的画面。所以,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应该对古诗词的画面感进行充分的利用, 通过这些画面感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探诗心悟诗情,互文对照,发掘意蕴的情感美 。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意境离不开诗句的语言塑造了丰富意蕴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这些形象,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画面,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上的共鸣, 心灵也会受到震撼, 进而走入诗的意境,发现诗句蕴涵的独特的情感美 。
比如王崧舟老师执教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世之作《长相思》。课至“中盘”后,王老师借“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一“词句”而将“煽情”进行到底, 引导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体会, 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更好的把握。
王老师让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聆听老师的朗读,学生们展开想象,说出了诗中的情景。王老师通过多种途径,读写结合,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更好的把握。古诗词赏读,再创作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失落的人文意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开启潜能无限的心智,提高和滋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有着优美的文辞, 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 利用古诗词资源来引导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美进行感受、欣赏以及创作对古诗词的语言文字魅力进行体验, 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 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 2014, (06)
[2]朱雅萍。《营造审美心境, 提升古诗词教学实效》[J].教学月刊,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