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难学,这是高一年级学生普遍心声,即使一些中考物理入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也会出现学习无动力、兴趣受影响,物理成绩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应该努力构建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桥梁。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研究工作。
1 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能力要求上的不同
就教学内容而言,初中物理主要从物理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知识内容较形象直观;而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理想化的模型,在构建好基本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并利用恰当的方法和运用相关的规律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许多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也充分地暴露出来。其次,从要求上来看,初中物理相对简单,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往往停留在模仿、套用上,再作一些适当的拓展即可。而高中必须适应高考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
2 有的放矢,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刚进入高中,学生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开始的一阶段对物理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随着高中物理概念的抽象化和学生原有思维的定势,对位移、加速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难以理解和接受,几经检测,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滑坡,于是乎有部分学生的意志就开始出现了动摇,尤其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使部分学生丧失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些学习成绩稍好点的学生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其实,仔细分析学生对物理学习态度的改变以及意志的部分丧失,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思想准备不足,想当然的认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要求差不多;二是教学模式的不同,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多般是“保姆式”、“手把手”,进入高中后一旦脱离老师的贴身式的指导和帮助,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上的缺陷便逐步暴露出来。三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点的衔接与有机迁移能力不强。而这三个方面中主动学习和信心不强则是重点原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应该是衔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初中物理学习的成功经验,使他们在回顾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并由浅入深,逐步建立信心来探究未知的规律。比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初中物理中已学过,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刚刚学习的内容,要特别提醒学生这两个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又有不同的前提, “牛顿第一运动规律”是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的前提下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在物体所受外力及外力的合力不为零的前提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改变,从而合理的引入了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及运用,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分析,要使学生知道,原来我们学习的高中物理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前启后。从而达到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另外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处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后再逐步深入拓展,不要让学生觉得物理很难,在高中物理的起跑线上切记不要过多的设置障碍,还有就是要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分析和讲解物理。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学好物理的浓厚兴趣。
3 注意学生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残漏,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教学
相当数量的高中物理教师,大学毕业分配后便直接进入高中物理教学的行列,对于学生已有的初中物理知识的背景、体系及要求知之甚少,这就造成教师对学生过去的了解处于空白状态。近年来,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初中教学大纲也在作部分调整,在能力培养、知识面的拓展上有所加强,淘汰了一些过于繁琐、陈旧的内容,降低了部分章节的运算难度。作为高一物理老师,应准确了解这一情况,进行必要的补缺补漏,如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初中处理的大都是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力学问题。而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所以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高一学习阶段就需要花大力气给学生补上漏缺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扫除障碍,并运用平行四边形法、正交分解法,将物体的受力有机的分解到水平、竖直,然后再拓展到其它方向,最终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解决具体问题扫除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了解其物理基础,这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高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有些问题在初中并没有讲深讲透,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部分学生在思维上形成定势,总认为“摩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为此,我们还需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加强,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认识,确立摩擦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阻力”的印象。另外,我还觉得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及教学大纲,如果有条件的还要走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上启下”。
4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由基础现象到构建模型的顺利转变
初中物理的编排顺序多般是按现象观察、问题提出、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探究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相关的结论、简单的应用;而到了高中,除了要沿用上述方法外,更重要的还要强调建立物理模型,我们普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方面的质的飞跃。 比如在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就有许多种形式:汽车的刹车,追击问题,避碰等多种形式,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对待,逐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运用模型的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时就需要一定的反复。 在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型的阶段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鼓励,要依据已有模型或材料,设计出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思维变通性,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高考说明》也强调: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可见,对高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更要使学生学会分析,建立物理模型,并根据模型找出解决物理问题的途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并力争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概括能力。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则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一步极为重要的工作。
高中物理内容难学,但高中物理又并不难学,只要我们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上、学法的指导上、能力的培养上赋予努力,物理教学的绿色通道才会越走越宽。
1 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能力要求上的不同
就教学内容而言,初中物理主要从物理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知识内容较形象直观;而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理想化的模型,在构建好基本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并利用恰当的方法和运用相关的规律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许多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也充分地暴露出来。其次,从要求上来看,初中物理相对简单,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往往停留在模仿、套用上,再作一些适当的拓展即可。而高中必须适应高考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
2 有的放矢,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刚进入高中,学生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开始的一阶段对物理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随着高中物理概念的抽象化和学生原有思维的定势,对位移、加速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难以理解和接受,几经检测,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滑坡,于是乎有部分学生的意志就开始出现了动摇,尤其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使部分学生丧失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些学习成绩稍好点的学生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其实,仔细分析学生对物理学习态度的改变以及意志的部分丧失,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思想准备不足,想当然的认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要求差不多;二是教学模式的不同,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多般是“保姆式”、“手把手”,进入高中后一旦脱离老师的贴身式的指导和帮助,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上的缺陷便逐步暴露出来。三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点的衔接与有机迁移能力不强。而这三个方面中主动学习和信心不强则是重点原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应该是衔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初中物理学习的成功经验,使他们在回顾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并由浅入深,逐步建立信心来探究未知的规律。比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初中物理中已学过,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刚刚学习的内容,要特别提醒学生这两个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又有不同的前提, “牛顿第一运动规律”是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的前提下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在物体所受外力及外力的合力不为零的前提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改变,从而合理的引入了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及运用,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分析,要使学生知道,原来我们学习的高中物理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前启后。从而达到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另外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处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后再逐步深入拓展,不要让学生觉得物理很难,在高中物理的起跑线上切记不要过多的设置障碍,还有就是要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分析和讲解物理。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学好物理的浓厚兴趣。
3 注意学生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残漏,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教学
相当数量的高中物理教师,大学毕业分配后便直接进入高中物理教学的行列,对于学生已有的初中物理知识的背景、体系及要求知之甚少,这就造成教师对学生过去的了解处于空白状态。近年来,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初中教学大纲也在作部分调整,在能力培养、知识面的拓展上有所加强,淘汰了一些过于繁琐、陈旧的内容,降低了部分章节的运算难度。作为高一物理老师,应准确了解这一情况,进行必要的补缺补漏,如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初中处理的大都是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力学问题。而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所以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高一学习阶段就需要花大力气给学生补上漏缺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扫除障碍,并运用平行四边形法、正交分解法,将物体的受力有机的分解到水平、竖直,然后再拓展到其它方向,最终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解决具体问题扫除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了解其物理基础,这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高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有些问题在初中并没有讲深讲透,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部分学生在思维上形成定势,总认为“摩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为此,我们还需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加强,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认识,确立摩擦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阻力”的印象。另外,我还觉得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及教学大纲,如果有条件的还要走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上启下”。
4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由基础现象到构建模型的顺利转变
初中物理的编排顺序多般是按现象观察、问题提出、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探究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相关的结论、简单的应用;而到了高中,除了要沿用上述方法外,更重要的还要强调建立物理模型,我们普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方面的质的飞跃。 比如在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就有许多种形式:汽车的刹车,追击问题,避碰等多种形式,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对待,逐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运用模型的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时就需要一定的反复。 在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型的阶段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鼓励,要依据已有模型或材料,设计出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思维变通性,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高考说明》也强调: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可见,对高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更要使学生学会分析,建立物理模型,并根据模型找出解决物理问题的途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并力争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概括能力。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则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一步极为重要的工作。
高中物理内容难学,但高中物理又并不难学,只要我们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上、学法的指导上、能力的培养上赋予努力,物理教学的绿色通道才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