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商榷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偶读了《江苏教育》05年第一期,有一篇文章关于《流泪的小灵通…》。此作者关于“衡中”某学生使用小灵通和手机被通报有感而发,认为学校处理学生缺少合理的依据,肯定了学生使用手机的权利。的确,学生在学校使用小灵通和手机,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甚至在法律中,都找不到学生违规、违法的条款。但笔者翻阅了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其中第五条: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听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参加迷信活动。第二十四条: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第三十六条: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虽然看上去学生使用手机都和这些无关,但根据学生实际使用手机的情况,他们都和这些有关系,难道看色情短信比那些书刊杂志好到哪里去吗?难道手机传播不良信息不比书刊杂志快吗?难道学生就在手机上浪费的钱还少吗?那么我们学校和教育者就视而不见吗?那么谁又为学校管理工作着想?那么谁又为学生身心健康负责?那么谁又在为学生的前途考虑?
  随着社会通讯事业激烈的发展,再加上手机成本的降低,手机已经进入了校园,进入了课堂。有专家在不同地区对中学进行2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手机的学生已超过一半。其中,以高中学生为主,尤其是在发达的地区,其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针对这种现象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一、 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由于大部分家庭的收入还不是很富裕,供养孩子上学的花费占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何况还有一部分是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工人的家庭。通过调查,使用手机的学生,每月手机费超过上百元。因此,对于一个家庭也是增加了一项不必要负担。
  
  二 、影响学生的生理健康
  
  医学专家认为,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在使用手机时,大脑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同时,青少年的免疫系统也比成人脆弱,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频繁地使用手机,对其身体的伤害更大。
  
  三、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阶段,学生在用手机,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觉得好玩,可以相互发一些笑话,好玩的信息;二是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记者询问过中学生,发现90%以上都表示曾接收或发送过黄色短信,其中有些黄段子相当露骨。由于青少年因年龄特征,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行为模仿性的心理特征,而这样缺乏辨别的模仿是极其危险的,往往导致以错为对、以丑为美,甚至因此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更严重的还会因此而诱发犯罪走上不归之途。可见,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不容置疑。有心理专家指出,由于手机短信隐蔽性强,不易被察觉,青少年学生长期接触黄色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上不健康的阅读快感,产生巨大的负作用。
  
  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笔者2007年3月份作了一份调查报告,对2万名高中生对手机的用途作了调查,其中有85%学生认为不是为了联系家长用的。那么,学生对手机使用主要在哪些方面:①听音乐、打游戏;②拍照片、摄像;③发短信、打电话和同学、朋友聊天④看不健康的图片。经常在课堂上听见学生的手机铃声,这使教师处于两难境地,到底停下来处理学生还是继续上课。这势必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会分散听课注意力,影响正常的学习环境,影响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不少老师和家长反应,拥有手机的学生开始热衷于聊天、发短信、玩游戏,使用起来也往往缺乏节制,这就难免分散学生们的学习精力,也在学生中间产生攀比不良现象,严重时可以导致一个学校的学风被破坏。
  
  五、影响了学校的考风考纪
  
  自从中学生开始使用手机,学校的考风考纪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每年的高考及社会上的职业考试,利用手机作弊屡见不鲜。高考、高中会考等等一些国家重要考试都使用金属探测仪,难道还不让我们反思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吗?难道我们平时考试也用金属探测仪吗?我们县某一学校深受学生使用手机作弊的危害,学生的成绩增加了许多水份,给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的成绩也带来了麻烦,导致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本学期学校采取了强硬措施,所有学生不许带手机、小灵通、MP3、MP4等进入校园。否则,一律没收。这条禁令得到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一些人员的不理解,但是,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度去考虑,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想只要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利,我们就能同情他们的做法及努力去支持它。
  我们也不想对中学生使用手机对或错作过多的辩解,我们也不知道那所学校的“独裁统治”能坚持多久,我想只有一条可以坚信的,我们管理是为了什么?
  (作者联通:222200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中学)
其他文献
小学生大都爱动,爱活动。但是在我们山区农村学校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他们认为:我们在家时每天帮父母干家务或下地劳动,已经锻炼够了,到学校主要任务是学知识。于是在文字课上钻心,体育课上马虎。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按课程标准掌握体育知识,“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就成了我研究的课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体育课堂,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期刊
1996年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日益注重尊重和发现人的价值,发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发展和完善人的个性,人本化和人性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教育追求。新的课改要求“情感、态度、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求异思维能力又是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目前实际来看,一些同行对学生求异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在作文教学中呆板的“求同”。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定势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求异的意识。  
期刊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飞速增长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越来越频繁、密切。而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它的力量“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人,把巨人彻底打垮”,其中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中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课对一个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是极其重要的。  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
期刊
随着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及新教材的使用,在教学中对于听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人们对“说”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改变,并把“说”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说”的能力却成了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难题,这是因为口试不同于笔试,可通过试卷来评价学生的水平。因此,我在教学中对“说”的评价做了以下实践与探索。     一、确定“说”的评价形式    1.听录音,重复所听内容;2.日常交际:如W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特别是像我们山区农村的小学生,更是畏惧作文如虎。去年秋季开学,我接手一个五年级班,第一次作文,我布置了一个《我爱我家》的作文题。按说五年级写这样的作文一点不难,可是我发现,只有几个同学微露笑脸,大多数面带难色,一筹莫展……这些情态正是学生作文心态的外在反映。  在后来的谈话中,学生真诚的说:“老师,我们真的写不来作文,一提起
期刊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原来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现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但由于农村教育资金短缺,僧多粥少,远远不能满足每个教师每星期每节课都能用上多媒体教学,所以课基本上都还在教室内课堂上讲解。很多情况下,由于多年重复教学的原因,最初的教学激情也慢慢减退,教学又成了机械的重复。那么,如何避开这种恶性循环、保持课堂的常讲常新呢?那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虽然“教无定法”。然而缺乏互动和创新的教学,必然显得单调与枯燥。创设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在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
期刊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德育工作者是否长期以来也忽视了某些更应该关心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
期刊
近几年来,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尽管改革的模式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摒弃“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也引起本人的几点思考。    一、以问题为契机,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以不提问或很少提问而被视为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