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备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9—010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一、从备课入手,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1.引入“最近”的数学素材,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在讲“平均数”时,引导学生计算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计算自己家里每月平均用电量、用水量,计算自己每一周的平均花费等等。这样,把“最近”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2.倡导师生共同收集、积累、整理数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学习“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时,布置作业,让学生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人正常一步的长度,测量课桌的长、宽、高等等,以此加深学生对米、厘米等概念的理解。
3.增加在现代或将来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丰富已有的教学内容。如,引入估算、统计,向学生设问:你能测量出自己1根头发的直径吗?你能测出1页纸的厚度吗等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从教学入手,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创设充满趣味的生活情境。生活充满乐趣,数学充满乐趣,只是我们不大注意,没有感受到点、线、面、体这些基本图形的价值。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笔者在教学完单元章节后,对学生进行了深入启发:点、线、面、体它们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同学们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吗?A说:“在雪地里走过后留下的脚印,可以看成线是由点运动而成的。”B说:“天上的流星所形成的线也可以看成由点运动而成的。”C说:“自行车飞转的轮子,远看是一个面,是辐条这样的线快速转动形成的。”……至此问题已基本解决。于是,笔者进行了总结:点、线、面、体都是几何图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点动成線,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笔者请学生说明:为什么学校大门的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调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设疑引思,激发了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实践,才能使他们真正领会所学的知识。如,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笔者带学生来到广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有的学生估测:10米、15米、12米……大多数学生则摇头纳闷。有的学生提出:把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学生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回到教室,笔者提醒学生联想刚刚教学过的比和比例的知识,于是学生想到:以某一站立的学生为参照物,他的身高与身影长之比等于旗杆和旗杆影长之比,通过计算很轻松地得出了旗杆的高度。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包含丰富的数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并鼓励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对数学的“隔离”、“神秘”与恐惧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将“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落到实处。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9—010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一、从备课入手,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1.引入“最近”的数学素材,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在讲“平均数”时,引导学生计算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计算自己家里每月平均用电量、用水量,计算自己每一周的平均花费等等。这样,把“最近”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2.倡导师生共同收集、积累、整理数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学习“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时,布置作业,让学生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人正常一步的长度,测量课桌的长、宽、高等等,以此加深学生对米、厘米等概念的理解。
3.增加在现代或将来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丰富已有的教学内容。如,引入估算、统计,向学生设问:你能测量出自己1根头发的直径吗?你能测出1页纸的厚度吗等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从教学入手,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创设充满趣味的生活情境。生活充满乐趣,数学充满乐趣,只是我们不大注意,没有感受到点、线、面、体这些基本图形的价值。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笔者在教学完单元章节后,对学生进行了深入启发:点、线、面、体它们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同学们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吗?A说:“在雪地里走过后留下的脚印,可以看成线是由点运动而成的。”B说:“天上的流星所形成的线也可以看成由点运动而成的。”C说:“自行车飞转的轮子,远看是一个面,是辐条这样的线快速转动形成的。”……至此问题已基本解决。于是,笔者进行了总结:点、线、面、体都是几何图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点动成線,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笔者请学生说明:为什么学校大门的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调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设疑引思,激发了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实践,才能使他们真正领会所学的知识。如,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笔者带学生来到广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有的学生估测:10米、15米、12米……大多数学生则摇头纳闷。有的学生提出:把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学生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回到教室,笔者提醒学生联想刚刚教学过的比和比例的知识,于是学生想到:以某一站立的学生为参照物,他的身高与身影长之比等于旗杆和旗杆影长之比,通过计算很轻松地得出了旗杆的高度。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包含丰富的数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并鼓励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对数学的“隔离”、“神秘”与恐惧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将“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落到实处。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