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实用性的语文情景活动。因此,教师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模拟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滔滔不绝;全情投入;自我价值;自我的舞台;广袤的世界,
中国分类号:G623.2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实用性的语文情景活动。因此,教师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模拟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在祖国遥远的西北边陲,有一个兵团小镇,叫北野镇,北野镇有一座清新、优美的学校,我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这里没有山清水秀的美景,远离繁华的城市,这里的孩子生活在单调、缺乏生趣的环境里,不像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家长大多是从河南、甘肃、四川等地来的移民,许多家长不识字,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自己的课堂不是死水一潭,我想了很多办法,我认为教学手法要灵活多样,能从实际解决问题。
一、让坐着的学生站起来,动起来
因为条件所限,不可能每节课都准备精美生动的课件,因此,多数课堂就是一本语文书加一支粉笔,还有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上语文课时,常常会出现这种场面,老师在台上讲,台下学生目光空洞,神思不定,有些学生甚至哈欠连天,老师提问,回答问题的人凤毛麟角,每到这时候,我总会想办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学习伽利略提出质疑那一段时,我用一个大圆代替大球,小圆代替小球,通过画图讲解质疑过程,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学习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这段时后,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先在讲台做了个实验:一个重沙包、一个轻沙包,同时松手落下,结果两个沙包同时落地,我做完试验后,我让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重一轻的两个东西,做自由落体实验,同学们兴趣很高,纷纷下座位做实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同学们惊讶地发现,不管怎么扔,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总是同时落地,有同学说:“真的是这样。”一个看似离学生很遥远的理论,就这样被学生理解了,也走近他们的身边。教师的全情投入,使课堂洋溢着“情感的活力”教师的全情投入,使课堂洋溢着教师不仅是教学“舞台”的建筑师,更是“戏”的总导演,诱发演员“入戏”总结评定成功之处。在学习《纪昌学射》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纪昌练习眼力的艰难,我做了个小测试,我让同学们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的一根手指,考验他们能坚持多长时间,同学们表现各异,但同时都感受到长时间这样做真的不容易,从而体会出纪昌练眼力的坚毅、执着。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在课文《触摸春天》学习完做总结时,我提了个问题:“安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然后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见解,并板书到黑板上,同学们用了很多连我都没有想到的词来形容这个盲女孩,“热爱春天、热爱生活、有灵性、聪明善良……”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假如是我总结,我的思路不可能比得上几个学生一起想得宽泛,而且还会显得枯燥。在学习《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时,我也同样让同学们总结“普罗米修斯是个什么样的神?”“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总结得精辟,用的词恰当、丰富,都不用我总结了,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无尽啊!只要老师愿意去挖掘,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自我发挥的机会,学生的一些见解并不比老师逊色,甚至是过犹而不及,尽管他们只是四年级的学生。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教育是农业,允许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因为它不是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整齐划一,都是一样的,这也不符合教育规律。
二、重知识迁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内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学习《蝙蝠与雷达》《牧场之国》,自然之道》等课文时,我都安排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因为我发现,同学们对一些科学知识、自然规律、异国风情了解太少,必须用课外资料来补充,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长见识。在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时,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导入新课,因为恰好前几天我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同学们听得很动情,都替我高兴,我找到了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平时在学习课文时,我总会把我所知道的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资料、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他们非常喜欢听,由这篇课文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在学习《牧场之国》时,恰逢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四国,其中就有荷兰,于是我利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荷兰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荷兰国王迎接、接见习近平主席的画面,还有彭丽媛给郁金香起名洗禮的照片,以及大量荷兰美景图,同学们对这个国家立刻有了亲近感,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到很新鲜。
课堂是个有限的空间,黑板只是方寸之地,教师的心中却要有广袤的世界,从广阔的天地走进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去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潜力、创造力,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有生命的课堂,给孩子们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孩子们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孩子都热爱语文课堂吧!
关键词:滔滔不绝;全情投入;自我价值;自我的舞台;广袤的世界,
中国分类号:G623.2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实用性的语文情景活动。因此,教师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模拟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在祖国遥远的西北边陲,有一个兵团小镇,叫北野镇,北野镇有一座清新、优美的学校,我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这里没有山清水秀的美景,远离繁华的城市,这里的孩子生活在单调、缺乏生趣的环境里,不像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家长大多是从河南、甘肃、四川等地来的移民,许多家长不识字,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自己的课堂不是死水一潭,我想了很多办法,我认为教学手法要灵活多样,能从实际解决问题。
一、让坐着的学生站起来,动起来
因为条件所限,不可能每节课都准备精美生动的课件,因此,多数课堂就是一本语文书加一支粉笔,还有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上语文课时,常常会出现这种场面,老师在台上讲,台下学生目光空洞,神思不定,有些学生甚至哈欠连天,老师提问,回答问题的人凤毛麟角,每到这时候,我总会想办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学习伽利略提出质疑那一段时,我用一个大圆代替大球,小圆代替小球,通过画图讲解质疑过程,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学习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这段时后,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先在讲台做了个实验:一个重沙包、一个轻沙包,同时松手落下,结果两个沙包同时落地,我做完试验后,我让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重一轻的两个东西,做自由落体实验,同学们兴趣很高,纷纷下座位做实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同学们惊讶地发现,不管怎么扔,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总是同时落地,有同学说:“真的是这样。”一个看似离学生很遥远的理论,就这样被学生理解了,也走近他们的身边。教师的全情投入,使课堂洋溢着“情感的活力”教师的全情投入,使课堂洋溢着教师不仅是教学“舞台”的建筑师,更是“戏”的总导演,诱发演员“入戏”总结评定成功之处。在学习《纪昌学射》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纪昌练习眼力的艰难,我做了个小测试,我让同学们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的一根手指,考验他们能坚持多长时间,同学们表现各异,但同时都感受到长时间这样做真的不容易,从而体会出纪昌练眼力的坚毅、执着。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在课文《触摸春天》学习完做总结时,我提了个问题:“安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然后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见解,并板书到黑板上,同学们用了很多连我都没有想到的词来形容这个盲女孩,“热爱春天、热爱生活、有灵性、聪明善良……”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假如是我总结,我的思路不可能比得上几个学生一起想得宽泛,而且还会显得枯燥。在学习《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时,我也同样让同学们总结“普罗米修斯是个什么样的神?”“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总结得精辟,用的词恰当、丰富,都不用我总结了,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无尽啊!只要老师愿意去挖掘,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自我发挥的机会,学生的一些见解并不比老师逊色,甚至是过犹而不及,尽管他们只是四年级的学生。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教育是农业,允许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因为它不是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整齐划一,都是一样的,这也不符合教育规律。
二、重知识迁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内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学习《蝙蝠与雷达》《牧场之国》,自然之道》等课文时,我都安排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因为我发现,同学们对一些科学知识、自然规律、异国风情了解太少,必须用课外资料来补充,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长见识。在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时,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导入新课,因为恰好前几天我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同学们听得很动情,都替我高兴,我找到了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平时在学习课文时,我总会把我所知道的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资料、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他们非常喜欢听,由这篇课文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在学习《牧场之国》时,恰逢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四国,其中就有荷兰,于是我利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荷兰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荷兰国王迎接、接见习近平主席的画面,还有彭丽媛给郁金香起名洗禮的照片,以及大量荷兰美景图,同学们对这个国家立刻有了亲近感,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到很新鲜。
课堂是个有限的空间,黑板只是方寸之地,教师的心中却要有广袤的世界,从广阔的天地走进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去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潜力、创造力,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有生命的课堂,给孩子们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孩子们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孩子都热爱语文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