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戒律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746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族群众实践过程中,佛教戒律在其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并且藏传佛教作为藏族群众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的基本准则,能够起到行为规范的良好作用。佛教传入藏族地区的时间较长,与藏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藏传佛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藏族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以及民族服饰。现如今,藏族佛教潜移默化的渗透于藏族文化和生活层面,对民俗服饰文化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对藏传佛教戒律做了基本介绍,然后分析了藏传佛教戒律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最后探究了受藏传佛教戒律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影响。希望本文探究能够加深人们对藏传佛教的了解,以及佛教戒律的认识,感受民俗服饰文化受其影响以及具体表现,这对藏传佛教戒律精神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藏传佛教;戒律;民俗服饰文化;影响
  前言: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离不开藏传佛教戒律精神的引导,这一精神的形成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并间接影响民俗服饰文化,针对藏传佛教戒律深入分析,探究其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影响,这对佛教精神传播、藏族地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中能够看出,本文对此展开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藏传佛教戒律基本介绍
  佛法主张惩恶扬善、修身养性,修行期间应严格遵守戒律,根据戒律要求约束修行思想、行为,以免出现言语过失、行为越界等现象,从中能够看出,佛教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戒律提供支持。戒律存在规定之别,根据小乘和大乘进行戒律划分,其中,小乘包括五项戒律、八项戒律等;大乘包括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居士戒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分别为菩萨戒、五项戒律、三皈戒和八关斋戒;出家戒主要内容有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叉摩尼戒、沙弥尼戒和比丘尼戒。在众多戒律中,最基本的戒律即五戒,即其他戒律是在五戒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五项戒律具体指妄语、杀生、邪淫、饮酒、偷盗,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十戒,后者更注重行善,二者作为伦理道德形成的基础,即信仰者应以此为基本准则[1]。
  对于已经出家的僧人,需要接受比丘尼戒;对于家人,需要按照菩萨戒进行自我要求,这一戒律三品具体指摄善法戒、摄善仪戒和摄众生戒,其中,摄善法戒指的是为达到最高觉悟,全身心接受多种善法,并努力践行;摄善仪戒即针对恶性全面制止,一旦修学人士违法了戒律要求,那么与上述摄善法戒间的距离会大大疏远;摄众生戒指的是修学人士应主动创造,并把握和众生利益相关的事项,帮助众生摆脱困苦,积极帮助有实际需要的众生。藏传佛教修学者应共同遵守《密宗十四根本戒》内在戒律,一旦违法戒律,则修学者会受到相应惩罚于今生、逝后。
  2.藏传佛教戒律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
  2.1精神内涵
  精神内容主要为扬善惩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前者是对所有信徒的基本要求,后者需要相关组织、信徒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功用价值,除了社会和谐外,还要做到家庭和谐、交际和谐、身心保持良好状态。现如今,戒与律并未做严格区分,二者含义总结概括为行善、惩恶、净意。藏族佛教戒律以促进身心和谐、交际和谐、自然与社会和谐为积极意义,其中,信仰——因果报应理念为基础,这一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于主体的自我感知、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够领悟精神内涵,并积极践行的主体会获得内心上的满足,还会对生活充满期待。
  2.2社会意义
  信徒在藏传佛教戒律的引导下,为了迎合当今和谐社会发展要求,应互帮互助、构建和谐发展关系,尽可能的彰显戒律在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社会秩序化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法律法规提供有力支持,其中藏传佛教戒律能够在道德方面补充律法内容,这对社会行为规范、信徒思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藏族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会将藏传佛教戒律巧妙引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族群众生活会越来越规范,藏族社会稳定性也会渐渐增强,这对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社会繁荣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
  现如今,藏族以及周边社会受藏传佛教戒律影响较深入,并且戒律在信徒中的践行效果较良好,相关要求以及行为准则能够具体落实,藏族群众在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基础上,能够主动参与到和谐社会构建、民俗服饰文化传播中来。
  3.民俗服饰文化受藏传佛教戒律影响分析
  在了解藏传佛教戒律,及其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影响,这对藏传佛教戒律内涵彰显、藏族民俗服饰特点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服饰具体包括法衣、常服、僧帽、僧鞋以及随身具,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戒律要求,同时,全面结合藏族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文风俗特点,以此彰显藏族服饰特色。其中,法衣(三衣)又被细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即郎架,适用于膜拜、觐见尊长等场合,祖衣大小根据僧人身高、体重而定;第二种形式即喇圭,适用于集会场合,别称七衣;第三种形式即唐圭,比丘日常僧裙,别称五衣。常服主要由坎肩和裙组成,坎肩臂口下方设计成勾环式,主要用来放大拇指,并选蓝色进行布料拼接,具体如图1所示。裙根据缝制材料差异进行内裙和外裙分类,藏语分别称为夏木特和迈月。僧帽常戴于特殊的宗教仪式活动,僧鞋多为牛皮底高腰长筒靴,如图2所示。随身具主要指念珠,念珠颗数、材质不相一致,并且指代意义不尽相同。
  結论:综上所述,藏族民俗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遵循了藏传佛教戒律规定,而且还渗透了民族特色,设计完成的服饰具有庄重感、朴实效果,与此同时,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佛教思想于民俗服饰,这对佛教思想传播、民俗服饰设计效果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民俗服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巧妙渗透藏传佛教戒律,充分发挥藏传佛教戒律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宁.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僧侣服饰比较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2]达娃.藏传佛教僧服浅述[J].西藏艺术研究,2012,(02):48-55.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国画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文化元素也是我国文化中一种富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在国画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可以称之为国画创作中极为关键的文化元素,长期以来,都受到了国画创作者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文章将对笔墨文化及其在国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笔墨文化元素;国画创作;应用  引言:笔墨不只是国画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国画中各
期刊
【摘要】:易砚是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其凭借优质细腻的石材,浑然天成的斑纹,雕刻技术的精湛,从而被众人熟知。易砚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萌生于春秋,开始繁盛的时期是在唐宋,时至今日已有千年的历史,有“南端北易”之称。  易砚本身有其顽强的发展势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它的砚雕艺术拥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使得它屹立于中华文明的史册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新的书写工具慢慢地取代传统的书写工具,而
期刊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学生读书较晚,学习汉语的时间也较晚,在语言方面接触的也少,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上,学生自己想像的和说出来、写出来的就不一样。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的让学生学好汉语,加强语文表达能力。我认为我们应当首先让学生养成说汉语的习惯,其次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再在学生面前做好“说”的示范,最后再将“说”的技巧讲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
期刊
【摘要】:在我国文学相关的座谈会议中,就曾提出过有关中华美学精神的话题讨论。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中华美学精神为文学艺术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业。虽然,我国对于中华美学精神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其内涵。但是,在中华美学精神中所蕴含的历史沉淀与价值理论是最有文化价值的。那么,谈到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就要追溯到其长久以来的发展历史,通过理解与分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
期刊
【摘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简约又醒目的扁平感和动态化的标志设计在多媒体时代多元化的标志设计中已经成为了趋势。在纷繁复杂的各种视觉形式中一个简单的视觉形式的标志往往更加能脱颖而出。民众在这些眼花缭乱的装饰效果浓烈的视觉形式中看到时尚简洁风格的标志往往更加能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简洁风格的标志往往要通过层层提炼用最精简的元素去表现品牌最丰富的内涵,用以简胜繁的方式去表现品牌形象中的本质。  【关键词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相传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种毒,后食茶而得以解毒。从茶的发现到成为饮用的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的饮茶的方式和煮菜汤差不多,将采摘的新鲜茶叶放到釜等炊具中煎煮。三国时期,古荆巴间,人们不再直接食用新鲜茶叶,而将鲜叶制成饼状,晒干或烘干,在饮用时碾末冲泡,加葱、姜、橘皮等佐料一起煮饮。到东晋、南朝时期,带托的青釉盏的出现
期刊
【摘要】:职工文体活动是我国群众文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剖析新时期积极开展职工文体活动研究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学院教职工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集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相关对策,建议通过有效途径丰富文体活动内容和类型,提高活动层次,为社会主义文体事业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文体活动;高校教职工;组织形式;管理制度  职工文体活动作为我国群众文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构建和谐社会
期刊
【摘要】:玉器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商代的玉器典雅而凝重,是神话、宗教和巫术是玉器所表现的主要对象。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发掘了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有755件,玉雕人物有13件,其中圆雕人物有6件,最为引人注意的是371号玉人。此玉人造型独特,身后附有一柄形器。通过对371号玉人的造型研究,对中国玉文化的拓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对37
期刊
永州祭祀柳宗元衍沿已久。自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永州知州柳拱辰修建柳宗元专祠  “柳子厚祠堂”揭启祭祀柳宗元新篇以来,永州人士祭祀柳宗元的举动经过了漫长的九百余年。纵观永州祭祀史,还无一人像柳宗元这样数百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地受到永州人士的祭祀。正如南宋文人汪藻所言:“零陵人祠先生(柳宗元——笔者注)于学于愚溪之上,更郡守不知其几,而莫之敢废”(1)那样,这种对柳宗元发乎内心的感激与敬仰、怀念
期刊
【摘要】:数千年来,随着朝代的更迭,每个时代的诗词文化都为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忆,中国历史悠久的诗词文化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国人心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應该仅仅保存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被束之高阁,它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借助新的传播媒介和载体来宣传和继承。电视, 作为当今具有影响力和普及性的大众传播媒介,集多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于一身,为普及传统文化提供了传播手段和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