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族群众实践过程中,佛教戒律在其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并且藏传佛教作为藏族群众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的基本准则,能够起到行为规范的良好作用。佛教传入藏族地区的时间较长,与藏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藏传佛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藏族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以及民族服饰。现如今,藏族佛教潜移默化的渗透于藏族文化和生活层面,对民俗服饰文化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对藏传佛教戒律做了基本介绍,然后分析了藏传佛教戒律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最后探究了受藏传佛教戒律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影响。希望本文探究能够加深人们对藏传佛教的了解,以及佛教戒律的认识,感受民俗服饰文化受其影响以及具体表现,这对藏传佛教戒律精神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藏传佛教;戒律;民俗服饰文化;影响
前言: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离不开藏传佛教戒律精神的引导,这一精神的形成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并间接影响民俗服饰文化,针对藏传佛教戒律深入分析,探究其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影响,这对佛教精神传播、藏族地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中能够看出,本文对此展开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藏传佛教戒律基本介绍
佛法主张惩恶扬善、修身养性,修行期间应严格遵守戒律,根据戒律要求约束修行思想、行为,以免出现言语过失、行为越界等现象,从中能够看出,佛教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戒律提供支持。戒律存在规定之别,根据小乘和大乘进行戒律划分,其中,小乘包括五项戒律、八项戒律等;大乘包括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居士戒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分别为菩萨戒、五项戒律、三皈戒和八关斋戒;出家戒主要内容有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叉摩尼戒、沙弥尼戒和比丘尼戒。在众多戒律中,最基本的戒律即五戒,即其他戒律是在五戒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五项戒律具体指妄语、杀生、邪淫、饮酒、偷盗,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十戒,后者更注重行善,二者作为伦理道德形成的基础,即信仰者应以此为基本准则[1]。
对于已经出家的僧人,需要接受比丘尼戒;对于家人,需要按照菩萨戒进行自我要求,这一戒律三品具体指摄善法戒、摄善仪戒和摄众生戒,其中,摄善法戒指的是为达到最高觉悟,全身心接受多种善法,并努力践行;摄善仪戒即针对恶性全面制止,一旦修学人士违法了戒律要求,那么与上述摄善法戒间的距离会大大疏远;摄众生戒指的是修学人士应主动创造,并把握和众生利益相关的事项,帮助众生摆脱困苦,积极帮助有实际需要的众生。藏传佛教修学者应共同遵守《密宗十四根本戒》内在戒律,一旦违法戒律,则修学者会受到相应惩罚于今生、逝后。
2.藏传佛教戒律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
2.1精神内涵
精神内容主要为扬善惩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前者是对所有信徒的基本要求,后者需要相关组织、信徒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功用价值,除了社会和谐外,还要做到家庭和谐、交际和谐、身心保持良好状态。现如今,戒与律并未做严格区分,二者含义总结概括为行善、惩恶、净意。藏族佛教戒律以促进身心和谐、交际和谐、自然与社会和谐为积极意义,其中,信仰——因果报应理念为基础,这一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于主体的自我感知、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够领悟精神内涵,并积极践行的主体会获得内心上的满足,还会对生活充满期待。
2.2社会意义
信徒在藏传佛教戒律的引导下,为了迎合当今和谐社会发展要求,应互帮互助、构建和谐发展关系,尽可能的彰显戒律在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社会秩序化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法律法规提供有力支持,其中藏传佛教戒律能够在道德方面补充律法内容,这对社会行为规范、信徒思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藏族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会将藏传佛教戒律巧妙引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族群众生活会越来越规范,藏族社会稳定性也会渐渐增强,这对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社会繁荣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
现如今,藏族以及周边社会受藏传佛教戒律影响较深入,并且戒律在信徒中的践行效果较良好,相关要求以及行为准则能够具体落实,藏族群众在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基础上,能够主动参与到和谐社会构建、民俗服饰文化传播中来。
3.民俗服饰文化受藏传佛教戒律影响分析
在了解藏传佛教戒律,及其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影响,这对藏传佛教戒律内涵彰显、藏族民俗服饰特点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服饰具体包括法衣、常服、僧帽、僧鞋以及随身具,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戒律要求,同时,全面结合藏族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文风俗特点,以此彰显藏族服饰特色。其中,法衣(三衣)又被细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即郎架,适用于膜拜、觐见尊长等场合,祖衣大小根据僧人身高、体重而定;第二种形式即喇圭,适用于集会场合,别称七衣;第三种形式即唐圭,比丘日常僧裙,别称五衣。常服主要由坎肩和裙组成,坎肩臂口下方设计成勾环式,主要用来放大拇指,并选蓝色进行布料拼接,具体如图1所示。裙根据缝制材料差异进行内裙和外裙分类,藏语分别称为夏木特和迈月。僧帽常戴于特殊的宗教仪式活动,僧鞋多为牛皮底高腰长筒靴,如图2所示。随身具主要指念珠,念珠颗数、材质不相一致,并且指代意义不尽相同。
結论:综上所述,藏族民俗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遵循了藏传佛教戒律规定,而且还渗透了民族特色,设计完成的服饰具有庄重感、朴实效果,与此同时,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佛教思想于民俗服饰,这对佛教思想传播、民俗服饰设计效果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民俗服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巧妙渗透藏传佛教戒律,充分发挥藏传佛教戒律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宁.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僧侣服饰比较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2]达娃.藏传佛教僧服浅述[J].西藏艺术研究,2012,(02):48-55.
【关键词】:藏传佛教;戒律;民俗服饰文化;影响
前言: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离不开藏传佛教戒律精神的引导,这一精神的形成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并间接影响民俗服饰文化,针对藏传佛教戒律深入分析,探究其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影响,这对佛教精神传播、藏族地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中能够看出,本文对此展开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藏传佛教戒律基本介绍
佛法主张惩恶扬善、修身养性,修行期间应严格遵守戒律,根据戒律要求约束修行思想、行为,以免出现言语过失、行为越界等现象,从中能够看出,佛教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戒律提供支持。戒律存在规定之别,根据小乘和大乘进行戒律划分,其中,小乘包括五项戒律、八项戒律等;大乘包括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居士戒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分别为菩萨戒、五项戒律、三皈戒和八关斋戒;出家戒主要内容有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叉摩尼戒、沙弥尼戒和比丘尼戒。在众多戒律中,最基本的戒律即五戒,即其他戒律是在五戒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五项戒律具体指妄语、杀生、邪淫、饮酒、偷盗,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十戒,后者更注重行善,二者作为伦理道德形成的基础,即信仰者应以此为基本准则[1]。
对于已经出家的僧人,需要接受比丘尼戒;对于家人,需要按照菩萨戒进行自我要求,这一戒律三品具体指摄善法戒、摄善仪戒和摄众生戒,其中,摄善法戒指的是为达到最高觉悟,全身心接受多种善法,并努力践行;摄善仪戒即针对恶性全面制止,一旦修学人士违法了戒律要求,那么与上述摄善法戒间的距离会大大疏远;摄众生戒指的是修学人士应主动创造,并把握和众生利益相关的事项,帮助众生摆脱困苦,积极帮助有实际需要的众生。藏传佛教修学者应共同遵守《密宗十四根本戒》内在戒律,一旦违法戒律,则修学者会受到相应惩罚于今生、逝后。
2.藏传佛教戒律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
2.1精神内涵
精神内容主要为扬善惩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前者是对所有信徒的基本要求,后者需要相关组织、信徒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功用价值,除了社会和谐外,还要做到家庭和谐、交际和谐、身心保持良好状态。现如今,戒与律并未做严格区分,二者含义总结概括为行善、惩恶、净意。藏族佛教戒律以促进身心和谐、交际和谐、自然与社会和谐为积极意义,其中,信仰——因果报应理念为基础,这一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于主体的自我感知、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够领悟精神内涵,并积极践行的主体会获得内心上的满足,还会对生活充满期待。
2.2社会意义
信徒在藏传佛教戒律的引导下,为了迎合当今和谐社会发展要求,应互帮互助、构建和谐发展关系,尽可能的彰显戒律在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社会秩序化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法律法规提供有力支持,其中藏传佛教戒律能够在道德方面补充律法内容,这对社会行为规范、信徒思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藏族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会将藏传佛教戒律巧妙引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族群众生活会越来越规范,藏族社会稳定性也会渐渐增强,这对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社会繁荣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
现如今,藏族以及周边社会受藏传佛教戒律影响较深入,并且戒律在信徒中的践行效果较良好,相关要求以及行为准则能够具体落实,藏族群众在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基础上,能够主动参与到和谐社会构建、民俗服饰文化传播中来。
3.民俗服饰文化受藏传佛教戒律影响分析
在了解藏传佛教戒律,及其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对民俗服饰文化的影响,这对藏传佛教戒律内涵彰显、藏族民俗服饰特点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服饰具体包括法衣、常服、僧帽、僧鞋以及随身具,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戒律要求,同时,全面结合藏族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文风俗特点,以此彰显藏族服饰特色。其中,法衣(三衣)又被细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即郎架,适用于膜拜、觐见尊长等场合,祖衣大小根据僧人身高、体重而定;第二种形式即喇圭,适用于集会场合,别称七衣;第三种形式即唐圭,比丘日常僧裙,别称五衣。常服主要由坎肩和裙组成,坎肩臂口下方设计成勾环式,主要用来放大拇指,并选蓝色进行布料拼接,具体如图1所示。裙根据缝制材料差异进行内裙和外裙分类,藏语分别称为夏木特和迈月。僧帽常戴于特殊的宗教仪式活动,僧鞋多为牛皮底高腰长筒靴,如图2所示。随身具主要指念珠,念珠颗数、材质不相一致,并且指代意义不尽相同。
結论:综上所述,藏族民俗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遵循了藏传佛教戒律规定,而且还渗透了民族特色,设计完成的服饰具有庄重感、朴实效果,与此同时,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佛教思想于民俗服饰,这对佛教思想传播、民俗服饰设计效果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民俗服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巧妙渗透藏传佛教戒律,充分发挥藏传佛教戒律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宁.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僧侣服饰比较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2]达娃.藏传佛教僧服浅述[J].西藏艺术研究,2012,(02):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