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千年来,随着朝代的更迭,每个时代的诗词文化都为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忆,中国历史悠久的诗词文化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国人心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應该仅仅保存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被束之高阁,它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借助新的传播媒介和载体来宣传和继承。电视, 作为当今具有影响力和普及性的大众传播媒介,集多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于一身,为普及传统文化提供了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成为弘扬和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本文将以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探寻电视媒介对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诗词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电视媒介;文化传播
一、 传承中国诗词文化重要性
(一) 诗词文化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中华诗词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无所不在的,中国人已经习惯在平常的情感表达中加入诗的元素,这显示出诗词的普及型,除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思维构成外,诗词的创作也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创作者在充分关心自己的生活与前途的同时,也密切关心社会、民族、国家,展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合爱国情怀,继承传统的文化精神,诗词创作不仅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 诗词文化营造一个诗情画意的文化空间
中华传统文化的绘画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诗词文化,并不是直接正面的,而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加以表现,大多数的传世画作表面上并没有诗词的痕迹,但画作本身却是一首诗,没有一个画家是不懂诗的,他们都是借用诗词的意境来创作的,让画作带领人们走近诗的意境中。
二、 电视媒体对诗词文化的传承
2016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又一原创传统文化节目的力作。这档节目以唐宋诗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主旨,精心设置了融知识性、艺术性、可看性于一身的节目形式,并广泛选拔了来自全国的诗词爱好者,邀请嘉宾对诗词进行解析,同时凭借央视强大的视听技术支撑进行传播,所以节目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 诗词内容的普及性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对诗歌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中国诗词大会》创作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组建诗词题库。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大众化的情感交流
《诗词》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一家人不论年龄职业教育背景,都适合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这也成为了诗词文化传播的良好平台。此外,在节目现场,除了大中学生和小学生外,既有农民诗词爱好者,也有热爱诗词的人民警察等各种职业身份的选手,因而节目参与面广。更关键的是,它抓住了节目核心:“情”。诗词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途径,如爱情亲情友情,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大家想到远方的家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对国家的悲痛让大家产生爱国情怀。每个受众都带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往往能引起观众共鸣,都能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得以触发、补充或释怀。
(三) 文化与娱乐的统一
在节目中,不总是“过五关斩六将,也经常会出现主持人、嘉宾、选手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在猜到“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中央民族大学蒙曼老师就讲到其中含义,原来在古代,是在门两边挂上桃木,后来,经过历代发展,逐渐演变成在门两边挂上春联。这样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介绍了中国传统挂“春联”的由来,又再次带领大家回忆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民俗。这种由诗词引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节目中如穿针引线般穿插于各场紧张的闯关中,使现场的气氛缓和,既能调整现场节目节奏。这种方式,既做到了将竞技与益智相结合,又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诗词》节目形式丝丝渗透于观众心里,使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
三、 诗词节目的创新策略
(一) 节目包装充分融入中国元素
《中国诗词大会》真正把“中国”元素融入了节目当中,用精心原创的方式把传统的文化元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首先,节目的片头、宣传片等都是中国典型水墨画的风格,明月、竹林等元素的应用以及飘逸的动画效果,既表现出写意山水的意境,又给节目铺陈了典雅的中国风基调,且画面所配的背景音乐也运用了笛、箫等民族乐器,营造出行云流水的音乐风格。同时,演播室整体空间较大且设计简约清新,嘉宾的桌椅都带有古代家具纹饰,节目的参与者包括主持人、嘉宾、选手的服饰也基本以中国风为主,保持与演播室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节目流程由浅入深
首先,在每期节目开场时都会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唐宋诗词以诵读的形式被表现出来,有时是请著名的朗诵大家、有时是主持人董卿、有时是全体百人团选手。这种饱含感情,表现力丰富的诵读不但提升了节目效果,也借助诗词对受众的震撼带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此外,节目以嘉宾点评提升含金量,在节目中,点评嘉宾以渊博的学识、流畅的语言为诗词添加注解,并讲解其中蕴含的典故和深意,对诗词的内容做出了丰富的补充,不但增加了节目深度和广度,也起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作用。
(三) 节目风格打造诗词狂欢模式
《诗词大会》中诗词的“狂欢”会是该节目对自身风格的创新。主持人董卿在主持节目时不止一次的说道: “人生自有诗意,来吧,加入我们的诗词狂欢。”《诗词大会》不再简单营造激烈的竞争氛围,甚至在节目的部分段落,比赛过程都直接跳过,而选手与主持人及嘉宾之间的交流讨论,以及和百人选手团成员的互动成为节目的重点表现内容。选手和观众都能积极参与到这场关于诗词的文化之旅是节目的成功关键。这样的节目风格创新,不仅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带给观众舒适感和轻松感,在寓教于诗词的过程中,展现诗词韵味的魅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中国诗词大会》为大众带来了一场诗词的狂欢,用综艺节目的形式传播文化内容,丰富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方式。也为综艺娱乐节目充斥电视荧屏的时代带来一场思想的洗礼。电视媒体人必须有高度的文化传承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兰珍.浅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6:3
[2] 赵亚军.探索中国电视节目传统文化之道——评《唐诗风云会》节目.[J]当代电视.第333期
[3] 杨继瀚、马腾. 《唐诗风云会》:现代媒体点燃对传统文化的热情.[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1期
[4] 夏新.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15-17
[5] 罗琦、唐苗. 浅析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年第10期
[6] 邹加倪. 原创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广电聚焦. 2016.7(下)
[7] 贾月、武煜.原创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多元创新思考.[J].现代传播.2016年第12期
[8] 周思明.《中国诗词大会》:寻找传统文化基因.[J].艺术纵横.2016年3月
[9] 陈玲.诗词类文艺节目的传播价值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3月
【关键词】:诗词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电视媒介;文化传播
一、 传承中国诗词文化重要性
(一) 诗词文化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中华诗词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无所不在的,中国人已经习惯在平常的情感表达中加入诗的元素,这显示出诗词的普及型,除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思维构成外,诗词的创作也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创作者在充分关心自己的生活与前途的同时,也密切关心社会、民族、国家,展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合爱国情怀,继承传统的文化精神,诗词创作不仅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 诗词文化营造一个诗情画意的文化空间
中华传统文化的绘画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诗词文化,并不是直接正面的,而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加以表现,大多数的传世画作表面上并没有诗词的痕迹,但画作本身却是一首诗,没有一个画家是不懂诗的,他们都是借用诗词的意境来创作的,让画作带领人们走近诗的意境中。
二、 电视媒体对诗词文化的传承
2016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又一原创传统文化节目的力作。这档节目以唐宋诗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主旨,精心设置了融知识性、艺术性、可看性于一身的节目形式,并广泛选拔了来自全国的诗词爱好者,邀请嘉宾对诗词进行解析,同时凭借央视强大的视听技术支撑进行传播,所以节目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 诗词内容的普及性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对诗歌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中国诗词大会》创作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组建诗词题库。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大众化的情感交流
《诗词》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一家人不论年龄职业教育背景,都适合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这也成为了诗词文化传播的良好平台。此外,在节目现场,除了大中学生和小学生外,既有农民诗词爱好者,也有热爱诗词的人民警察等各种职业身份的选手,因而节目参与面广。更关键的是,它抓住了节目核心:“情”。诗词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途径,如爱情亲情友情,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大家想到远方的家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对国家的悲痛让大家产生爱国情怀。每个受众都带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往往能引起观众共鸣,都能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得以触发、补充或释怀。
(三) 文化与娱乐的统一
在节目中,不总是“过五关斩六将,也经常会出现主持人、嘉宾、选手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在猜到“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中央民族大学蒙曼老师就讲到其中含义,原来在古代,是在门两边挂上桃木,后来,经过历代发展,逐渐演变成在门两边挂上春联。这样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介绍了中国传统挂“春联”的由来,又再次带领大家回忆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民俗。这种由诗词引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节目中如穿针引线般穿插于各场紧张的闯关中,使现场的气氛缓和,既能调整现场节目节奏。这种方式,既做到了将竞技与益智相结合,又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诗词》节目形式丝丝渗透于观众心里,使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
三、 诗词节目的创新策略
(一) 节目包装充分融入中国元素
《中国诗词大会》真正把“中国”元素融入了节目当中,用精心原创的方式把传统的文化元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首先,节目的片头、宣传片等都是中国典型水墨画的风格,明月、竹林等元素的应用以及飘逸的动画效果,既表现出写意山水的意境,又给节目铺陈了典雅的中国风基调,且画面所配的背景音乐也运用了笛、箫等民族乐器,营造出行云流水的音乐风格。同时,演播室整体空间较大且设计简约清新,嘉宾的桌椅都带有古代家具纹饰,节目的参与者包括主持人、嘉宾、选手的服饰也基本以中国风为主,保持与演播室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节目流程由浅入深
首先,在每期节目开场时都会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唐宋诗词以诵读的形式被表现出来,有时是请著名的朗诵大家、有时是主持人董卿、有时是全体百人团选手。这种饱含感情,表现力丰富的诵读不但提升了节目效果,也借助诗词对受众的震撼带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此外,节目以嘉宾点评提升含金量,在节目中,点评嘉宾以渊博的学识、流畅的语言为诗词添加注解,并讲解其中蕴含的典故和深意,对诗词的内容做出了丰富的补充,不但增加了节目深度和广度,也起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作用。
(三) 节目风格打造诗词狂欢模式
《诗词大会》中诗词的“狂欢”会是该节目对自身风格的创新。主持人董卿在主持节目时不止一次的说道: “人生自有诗意,来吧,加入我们的诗词狂欢。”《诗词大会》不再简单营造激烈的竞争氛围,甚至在节目的部分段落,比赛过程都直接跳过,而选手与主持人及嘉宾之间的交流讨论,以及和百人选手团成员的互动成为节目的重点表现内容。选手和观众都能积极参与到这场关于诗词的文化之旅是节目的成功关键。这样的节目风格创新,不仅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带给观众舒适感和轻松感,在寓教于诗词的过程中,展现诗词韵味的魅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中国诗词大会》为大众带来了一场诗词的狂欢,用综艺节目的形式传播文化内容,丰富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方式。也为综艺娱乐节目充斥电视荧屏的时代带来一场思想的洗礼。电视媒体人必须有高度的文化传承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兰珍.浅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6:3
[2] 赵亚军.探索中国电视节目传统文化之道——评《唐诗风云会》节目.[J]当代电视.第333期
[3] 杨继瀚、马腾. 《唐诗风云会》:现代媒体点燃对传统文化的热情.[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1期
[4] 夏新.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15-17
[5] 罗琦、唐苗. 浅析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年第10期
[6] 邹加倪. 原创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广电聚焦. 2016.7(下)
[7] 贾月、武煜.原创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多元创新思考.[J].现代传播.2016年第12期
[8] 周思明.《中国诗词大会》:寻找传统文化基因.[J].艺术纵横.2016年3月
[9] 陈玲.诗词类文艺节目的传播价值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