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教学分析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t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中极为常见的情况,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解题思维、解题办法或者对问题的切入点不同,解题的过程、难易程度甚至结果也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解题技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对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一、巧用题目类型,提高解题的效率
  目前数学练习的题目大致有如下几类:选择题、填空题、画图题及应用题。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有的题目需要逐步进行计算,有的题目则可以根据题目设定及问题指向,直接跳过多余步骤,计算结果。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审题,巧用题目的类型特点,提高解题效率。
  在小学基础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数学定义及各定义间的数量关系。例如,长乘以宽得面积,同理,面积除以长或宽,则可得另一变量。基础的解题过程,也是通过已知条件套用各定量间的数学关系进行计算。但在部分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多余条件,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实际上增加了计算负担,降低了解题效率。
  例1.某工程计划修建一条240米长的水渠,前8天共修建了水渠的40%,按照这个施工速度,问,还有几天才能全部修建完成?
  解法一:考虑施工速度不变,可先计算单日施工速度及总施工天数,即:240÷(240×40%÷8)-8=12(天),得到结果水渠修建完成还需12天。
  解法二:先求出剩余工作量和每日完成的工作量,两者相除,就能得到剩余工作路段的工作时间。240×(1-40%)÷(240×40%÷8)=12(天)
  解法三:考虑速度不变情况,将工程看作整体“1”为单位,已知8天的工作量为40%,可计算完成100%工程所需天数。8÷40%-8=20-8=12(天)
  其中解法一、二都是基础解法,根据各变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数学关系,逐步推算,最终求解;解法三则是巧妙地运用了题型特征,在不考虑工程长度的情况下,根据已完成路段在工程的占比和耗时这两者的数学关系,直接计算工程总耗时,大大简化了计算步骤。
  二、巧用解题方法,增强解题的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的解题中有大量的解题方法,如:枚举法、假设法、反证法、倒推法、排除法等,这些解题方法的掌握,是实现“一题多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进行课程讲解和习题练习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讲解同一题型条件下,不同解题方法的运用,以加深学生的体会运用。
  例2.在一次同学小聚中,共有6人参加,若他们之间每人都要和另外一人合唱一首歌曲,请问此次聚会,他们至少要唱多少首歌曲?
  首先进行分析:人数是6人,组合较为复杂,假设法、反证法、倒推法都不合适,组合情况大概有十几二十种,可以考虑枚举法,同样也能采用排除法。具体解题如下:
  1.排除法解题。根据题目可知,每个人都需要和其余5人合唱一首,共有6人,因此,唱歌次数为5×6=30首。但应考虑,这样计算的话,会出现每人合唱2次的情况。因此,实际合唱歌曲总数为30÷2=15(首)。
  解法一和解法二是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的解题思路,其理论依据广为人知。但这类解题办法计算量较大,容易出错。解法三所用到的知识点不太常见,若学生能掌握解法三中的知识点,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就能简化计算步骤,快速解决难题。
  四、引导学生交流,拓宽解题思路
  虽然教材和课堂内容相同,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思维意识存在差异,对同一问题就会出现多种解决办法。要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促进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进程,教师就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厘清思路,从别人的解题思路中获得启迪。
  例4.现有甲、乙、丙三人共同参与工程建造,三人商定将最终酬劳等分计酬。在工程进行至三分之一时,甲因故退出工程,在工程进行至三分之二时,乙也因故退出工程,工程结束后,共获得报酬900元,請问三人该如何分配酬劳。
  针对此题,学生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计算思路和结果。
  上述两位学生的思路略有差异,得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学生一的理解计算和现实中三人实际工作量间存在误差,因此其计酬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是不可取的;学生二的计酬方法,则真实地反映了三者在工程中的劳动量,是正确的计酬方式。
  总的来说,“一题多解”的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创新,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散思维,这对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其他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全民性和广泛性,要符合學生将来的生长发展特点。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要求来指导学生,关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为学生将来的个体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和基础。  一、注重知识经验的建构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与知识系统性的建构,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为起点,通过实际情境的学习和体验,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新
期刊
课程改革的重难点在于转变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其中,微课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显著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践行微课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改善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而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实行翻转课堂教学,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期刊
物理是一门实验型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实验来呈现知识点和解决物理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了,教师必须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是积极有趣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
期刊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从字词到篇章,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失去兴趣;而自课改后,语文课堂又走上另一个极端,借助多媒体技术,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结果除了“热闹”,什么也没有。真正的语文课堂是追本溯源,返璞归真,追求简约高效。本文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浅析简约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精准解读文本,准确把握内涵  精准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学会站
期刊
语文课堂活动是快速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语文课堂的活动设计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得出结论: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要针对不同课型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具体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一、情境表演,激活体验  语文课堂中的情境表演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形式之一。在情境表演中,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虽然,数学知识有点枯燥,但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变得有趣,变得贴近学生实际,况且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更应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内在兴趣,在推促他们主动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并丰盈起来。  一、借助故事激趣,激活学生思维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借助故事激发趣味,将故事情节融入数学知识之中,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有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利于学生体验的学习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崇尚个性化的理解,关注学生经历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品味、感悟和理解。  一、读出“啥滋味”,在品评文本中体验语言  多媒体出示: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籽儿一颗颗
期刊
在小学阶段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减少学生在今后数学学习中的困難,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好奇心重,对事物的探索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兴趣,逐渐引导学生去思考。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
期刊
何谓生态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效能达成。它与传统课堂相比,更多关注生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他们的情感、兴趣,乃至动机、潜能等。它能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到一种生命的流淌,一种灵感的闪光,一种思想的碰撞。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少课堂虽有生态之名,却无生态之实。  一、注重个性解读,奠定生态基础  对于文本解读来说,虽不要求标新立异,但也要注重个性解读,不能千篇一律,缺乏个人思想,直接照搬
期刊
“微写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合理运用“微写作”的教学模式,结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利用更加精短的语言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微写作”可结合情境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内心的感受,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微写作”的教学模式,能够以文本教材为依据,探索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微分享”,让学生爱上写作  “微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