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生态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效能达成。它与传统课堂相比,更多关注生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他们的情感、兴趣,乃至动机、潜能等。它能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到一种生命的流淌,一种灵感的闪光,一种思想的碰撞。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少课堂虽有生态之名,却无生态之实。
一、注重个性解读,奠定生态基础
对于文本解读来说,虽不要求标新立异,但也要注重个性解读,不能千篇一律,缺乏个人思想,直接照搬教参。而真正的生态课堂,前提是人的参与,因而这需要更多的个性解读。从教材内容来看,虽大多选自经典名篇,但与地域性文化适应性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解读。
例如,《花木兰》这一课,其中针对花木兰衣服的描述,如能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她的形象展示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现在的初中生,对古代战场中将士的装束缺乏直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电视、书籍的描述上,其印象是模糊的。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解读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古战场场景,让学生从中了解战场的残酷以及战士的穿戴,并通过一定的文字进行解说,这样一来,学生对花木兰的形象认识会逐步丰富,为其进一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不过教师需要注意,是个性解读而不是共性解读,应适当延后一点多媒体播放的时机,尽可能先让学生借助文字,结合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自己头脑中的花木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是不同的,自然他们所描述的花木兰也是不同的。然后再让他们对照资料进行比较,继而从中整合,为其深度解读做好准备。
二、注重手段选择,提升生态实效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最终目标是教学效率的提高,生态课堂的构建也是如此。而今不少课堂却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更多关注课堂的热闹,却忽略了学生的思考与课堂的实效。这是本末倒置的。而真正的生态课堂,主导课堂的不是课件,不是多媒体,而是教师。因而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选择教学手段,选择课件内容,而不是过分依赖,结果被课件所奴役。
例如,针对《背影》这一课,教师没有着急让学生阅读课文,而是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即《父爱如山》,在学生情感被调动后,再让他们去读课文,同时播放歌曲《父亲》。不少学生读着读着,就流下了眼泪。虽然这只是一个铺垫,但却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提供了极佳的感情铺垫,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父爱如山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即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件事,从微信群里的家长反馈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
构建生态课堂,要提高效率,推促师生和谐,最根本的策略就是选择最恰当的手段,力求简单高效。如果用板书能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不用课件;用传统方法能解决的,尽可能不用现代媒介;能通过学生讨论、合作解决的,教师尽量不包办;即便是需要用到课件,也应使用那些简单有效,注重实效的课件。
三、注重课堂生成,构建生态和谐
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效率的课堂,才是和谐的生态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语文课堂虽强调语基,但还有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渗透。因而最佳的方式,不是教师直接去机械讲解分析,而是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推促课堂生成更多精彩。
如,在咏物古诗词鉴赏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选择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教师先是让学生进行阅读鉴赏,倾听伟大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的纵情吟唱,感受当代著名诗人对故地生活的深切眷恋。继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毛泽东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感受到古诗词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接着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呈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再配以优美古曲,让学生反复诵读,从中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通过鉴赏,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的决心与勇气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于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培养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而对于生态课堂的构建来说,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成,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以便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其生成进行引导,与课堂主流思想相适应,如果放任自流,最终会影响到课堂效率。
四、注重人文挖掘,增添生态魅力
真正的生态课堂,是人性彰显的课堂,是生命流淌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更肩负着学生情趣、情操乃至情感构建的重任,是对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再次塑造。因而教师除了准确把握语文知识要点外,更要从中挖掘诗文中渗透的人文素养,更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我的母亲》这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本,继而开展对比活动,即组织学生围绕“我与胡适比母亲”这一主题,从其生活、学习、思想等角度进行对比,寻找共同点,推促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之中。这样一来,在增添了课堂教学趣味的同时,还通过引入“胡适”等内容,给课堂增加了更多人文因素,不仅便于学生从更深层次实现与文本内容的对话,还让课堂增添了不少人文魅力。
在相互交流展示这一环节,不少学生都有一种触及灵魂深处的感觉。有的说:“我的母亲与胡适母亲一样,虽然都很关心我的生活,平时也都陪在一旁,对我作业进行监督,但是我的母亲比胡适的母亲好,她没有打我!”教师进行点评,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因而母爱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但是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学生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
五、注重回归生活,彰显生态属性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这也是语文学科属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应主动创设自主合作、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因而如有条件,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开设各种生活综合实践活动,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从中体验课堂教学的魅力。
例如,教學《端午节的鸭蛋》这一课,教师先通过多媒体介绍了端午节风俗,在唤醒学生感知后,引导学生围绕端午节习俗进行讨论。让他们说说自己身边的端午节风俗,如插艾草、点雄黄等,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本作者所在家乡的端午节风俗。随后,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对端午节咸鸭蛋念念不忘?经过这种方式,不仅推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而且还让课堂与学生生活接轨,与作者进行深层次对话。
课堂与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两个维度,教师要搭建平台,主动创设条件,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将二者进行比照,为其进一步理解文本创造条件。学生经过比较,对文本主题也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事情,也富有一种生活情趣,隐含着人生真谛。只有充分感知生活的快乐,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生态课堂以和谐的氛围为条件,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活力,体现了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对于生态课堂的构建,只有坚持生本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思想不断地碰撞,体验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注重个性解读,奠定生态基础
对于文本解读来说,虽不要求标新立异,但也要注重个性解读,不能千篇一律,缺乏个人思想,直接照搬教参。而真正的生态课堂,前提是人的参与,因而这需要更多的个性解读。从教材内容来看,虽大多选自经典名篇,但与地域性文化适应性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解读。
例如,《花木兰》这一课,其中针对花木兰衣服的描述,如能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她的形象展示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现在的初中生,对古代战场中将士的装束缺乏直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电视、书籍的描述上,其印象是模糊的。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解读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古战场场景,让学生从中了解战场的残酷以及战士的穿戴,并通过一定的文字进行解说,这样一来,学生对花木兰的形象认识会逐步丰富,为其进一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不过教师需要注意,是个性解读而不是共性解读,应适当延后一点多媒体播放的时机,尽可能先让学生借助文字,结合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自己头脑中的花木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是不同的,自然他们所描述的花木兰也是不同的。然后再让他们对照资料进行比较,继而从中整合,为其深度解读做好准备。
二、注重手段选择,提升生态实效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最终目标是教学效率的提高,生态课堂的构建也是如此。而今不少课堂却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更多关注课堂的热闹,却忽略了学生的思考与课堂的实效。这是本末倒置的。而真正的生态课堂,主导课堂的不是课件,不是多媒体,而是教师。因而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选择教学手段,选择课件内容,而不是过分依赖,结果被课件所奴役。
例如,针对《背影》这一课,教师没有着急让学生阅读课文,而是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即《父爱如山》,在学生情感被调动后,再让他们去读课文,同时播放歌曲《父亲》。不少学生读着读着,就流下了眼泪。虽然这只是一个铺垫,但却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提供了极佳的感情铺垫,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父爱如山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即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件事,从微信群里的家长反馈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
构建生态课堂,要提高效率,推促师生和谐,最根本的策略就是选择最恰当的手段,力求简单高效。如果用板书能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不用课件;用传统方法能解决的,尽可能不用现代媒介;能通过学生讨论、合作解决的,教师尽量不包办;即便是需要用到课件,也应使用那些简单有效,注重实效的课件。
三、注重课堂生成,构建生态和谐
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效率的课堂,才是和谐的生态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语文课堂虽强调语基,但还有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渗透。因而最佳的方式,不是教师直接去机械讲解分析,而是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推促课堂生成更多精彩。
如,在咏物古诗词鉴赏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选择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教师先是让学生进行阅读鉴赏,倾听伟大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的纵情吟唱,感受当代著名诗人对故地生活的深切眷恋。继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毛泽东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感受到古诗词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接着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呈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再配以优美古曲,让学生反复诵读,从中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通过鉴赏,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的决心与勇气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于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培养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而对于生态课堂的构建来说,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成,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以便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其生成进行引导,与课堂主流思想相适应,如果放任自流,最终会影响到课堂效率。
四、注重人文挖掘,增添生态魅力
真正的生态课堂,是人性彰显的课堂,是生命流淌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更肩负着学生情趣、情操乃至情感构建的重任,是对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再次塑造。因而教师除了准确把握语文知识要点外,更要从中挖掘诗文中渗透的人文素养,更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我的母亲》这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本,继而开展对比活动,即组织学生围绕“我与胡适比母亲”这一主题,从其生活、学习、思想等角度进行对比,寻找共同点,推促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之中。这样一来,在增添了课堂教学趣味的同时,还通过引入“胡适”等内容,给课堂增加了更多人文因素,不仅便于学生从更深层次实现与文本内容的对话,还让课堂增添了不少人文魅力。
在相互交流展示这一环节,不少学生都有一种触及灵魂深处的感觉。有的说:“我的母亲与胡适母亲一样,虽然都很关心我的生活,平时也都陪在一旁,对我作业进行监督,但是我的母亲比胡适的母亲好,她没有打我!”教师进行点评,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因而母爱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但是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学生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
五、注重回归生活,彰显生态属性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这也是语文学科属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应主动创设自主合作、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因而如有条件,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开设各种生活综合实践活动,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从中体验课堂教学的魅力。
例如,教學《端午节的鸭蛋》这一课,教师先通过多媒体介绍了端午节风俗,在唤醒学生感知后,引导学生围绕端午节习俗进行讨论。让他们说说自己身边的端午节风俗,如插艾草、点雄黄等,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本作者所在家乡的端午节风俗。随后,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对端午节咸鸭蛋念念不忘?经过这种方式,不仅推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而且还让课堂与学生生活接轨,与作者进行深层次对话。
课堂与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两个维度,教师要搭建平台,主动创设条件,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将二者进行比照,为其进一步理解文本创造条件。学生经过比较,对文本主题也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事情,也富有一种生活情趣,隐含着人生真谛。只有充分感知生活的快乐,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生态课堂以和谐的氛围为条件,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活力,体现了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对于生态课堂的构建,只有坚持生本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思想不断地碰撞,体验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