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例如,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 m、宽4 m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 m、2 m、4 m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 m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 m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 m,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习,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测量圆的周长时,我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仔倍.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促进积极思维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学生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教师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有位教师教“质数和合数”时,师生基本上不讲话,只用手势,要求是:(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前,请学生预算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奖励一颗智慧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例如,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 m、宽4 m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 m、2 m、4 m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 m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 m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 m,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习,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测量圆的周长时,我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仔倍.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促进积极思维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学生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教师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有位教师教“质数和合数”时,师生基本上不讲话,只用手势,要求是:(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前,请学生预算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奖励一颗智慧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