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被动的,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是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这样的结果是认真的学生也许有个好成绩,但往往缺乏创造力;若遇到考试成绩不好,学习便有可能失去动力,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发现问题并有欲望去解决它的问题意识,而是围着考分去学习的。有的学生即使喜欢提出问题,也仅能提“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显然远不能满足现代学习的要求。现代学习的要求是,创新教学已经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生要能善于提出问题并解决它,以能满足数学创新教学的要求。如果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就意味着没有积极思考,没有创造力。那么,数学学科如何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关键。
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确实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李政道教授也说:“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作出回答。诚然,如果教师针对教材精心设计出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但这种做法,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他们认为一切问题自有教师帮助提问,从而逐渐腐蚀创造力。
创造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这样,问题—一回答,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不会提问。说明学生缺乏积极思考,没有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所获得的信息,或说明学生缺乏想象力,没有去联想有关信息;或说明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能力,总是人云亦云。因此,数学创新教学,就要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充分明确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要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开始,教师要努力诱使学生开口,先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克服思维惰性,帮助摆脱全信书本,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不仅从常规、常理、常式中去生疑,也要从特殊、变式中去生疑,这样学生就能由提出孤立的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创造力就会提高。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老师怎样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呢?
1.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其正启动。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数学史的教学中,通过数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特别指明数学正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进步的。例如,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这个欧氏几何定理时,在曲面上得到了“三角形内角和会大于180”这一结论,这在欧氏几何统治下的几何界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可是经过大量论证,《罗氏几何》终于诞生了,从而揭开了几何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些例子无疑可深深打动学生,激励他们去摆脱尽信书本、尽信老师的思维桎梏,激发他们内心的问题意识。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教会学生怎样提问:
(l)让学生自己研究教材,针对课本提出问题可以教学生这样提问:本章、末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概念、定理、公式有什么含义?有什么条件?如何应用?例如,在教学整式乘法二次三项式法则这段教材时,为后面公式法打基础,我多引入了特殊形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形式。有学生就问,这两类都比二次三项式法则还特殊,能不能也当公式使用?我对他的问题大加赞赏,告诉他想法正确,这两种类型实质就是二次三项式法则特殊条件下的特殊结果。这样通过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可以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提问技巧,培养创造力,学生有意无意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思考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杠杆和动力,当学生有这方面的灵光闪现时,教师应大张旗鼓的表扬、鼓励,这既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又可以刺激更多人去效仿。
(2)让学生自己研究习题,针对习题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这样提问:这个问题有没有其它解法或更简洁的做法(一题多解)?有更一般的情形吗?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到的?用这个问题的解法可否解决其他问题(一法多解)?
例如,有一圆直径为8,内接三角形有一角为60o,求60o角所对边的长度。一般学生都画如图1-1图形辅助求值,这是一个最符合条件的一般图形,需要添加辅助线求值。有同学问:“这里的条件都是一般条件,应该包含特殊条件下图形的结论,那么能不能把60o角的一边画成直径,这样还可省去辅助线呢?”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是有创见性的,他把握了特殊性一定包含在普遍性之中这一原理,把无限制的普遍性特殊化来尽快求得答案,这是他对数学中特殊化思想的深刻理解,相信再遇到类似问题,他一定会做得更好。我对这名学生大加赞扬,并鼓励其他人向他学习,这时马上又有人提出新的见解:“等边三角形也符合这里的条件,可否用其特殊性求其边长?”这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他是在别人的成就刺激下勇敢表达自己见解的。可见,如果教师能重视学生的问题,给学生以成就感,就会有更多人去效仿,去追求自己的成就,从而发挥其创造性。
3.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要求老师要平等对待学生,也要有课堂调控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从外界环境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鼓励质疑,鼓励大胆创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老师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更要对专业知识精通,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要培养更多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确实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李政道教授也说:“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作出回答。诚然,如果教师针对教材精心设计出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但这种做法,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他们认为一切问题自有教师帮助提问,从而逐渐腐蚀创造力。
创造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这样,问题—一回答,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不会提问。说明学生缺乏积极思考,没有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所获得的信息,或说明学生缺乏想象力,没有去联想有关信息;或说明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能力,总是人云亦云。因此,数学创新教学,就要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充分明确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要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开始,教师要努力诱使学生开口,先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克服思维惰性,帮助摆脱全信书本,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不仅从常规、常理、常式中去生疑,也要从特殊、变式中去生疑,这样学生就能由提出孤立的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创造力就会提高。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老师怎样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呢?
1.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其正启动。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数学史的教学中,通过数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特别指明数学正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进步的。例如,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这个欧氏几何定理时,在曲面上得到了“三角形内角和会大于180”这一结论,这在欧氏几何统治下的几何界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可是经过大量论证,《罗氏几何》终于诞生了,从而揭开了几何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些例子无疑可深深打动学生,激励他们去摆脱尽信书本、尽信老师的思维桎梏,激发他们内心的问题意识。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教会学生怎样提问:
(l)让学生自己研究教材,针对课本提出问题可以教学生这样提问:本章、末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概念、定理、公式有什么含义?有什么条件?如何应用?例如,在教学整式乘法二次三项式法则这段教材时,为后面公式法打基础,我多引入了特殊形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形式。有学生就问,这两类都比二次三项式法则还特殊,能不能也当公式使用?我对他的问题大加赞赏,告诉他想法正确,这两种类型实质就是二次三项式法则特殊条件下的特殊结果。这样通过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可以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提问技巧,培养创造力,学生有意无意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思考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杠杆和动力,当学生有这方面的灵光闪现时,教师应大张旗鼓的表扬、鼓励,这既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又可以刺激更多人去效仿。
(2)让学生自己研究习题,针对习题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这样提问:这个问题有没有其它解法或更简洁的做法(一题多解)?有更一般的情形吗?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到的?用这个问题的解法可否解决其他问题(一法多解)?
例如,有一圆直径为8,内接三角形有一角为60o,求60o角所对边的长度。一般学生都画如图1-1图形辅助求值,这是一个最符合条件的一般图形,需要添加辅助线求值。有同学问:“这里的条件都是一般条件,应该包含特殊条件下图形的结论,那么能不能把60o角的一边画成直径,这样还可省去辅助线呢?”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是有创见性的,他把握了特殊性一定包含在普遍性之中这一原理,把无限制的普遍性特殊化来尽快求得答案,这是他对数学中特殊化思想的深刻理解,相信再遇到类似问题,他一定会做得更好。我对这名学生大加赞扬,并鼓励其他人向他学习,这时马上又有人提出新的见解:“等边三角形也符合这里的条件,可否用其特殊性求其边长?”这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他是在别人的成就刺激下勇敢表达自己见解的。可见,如果教师能重视学生的问题,给学生以成就感,就会有更多人去效仿,去追求自己的成就,从而发挥其创造性。
3.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要求老师要平等对待学生,也要有课堂调控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从外界环境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鼓励质疑,鼓励大胆创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老师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更要对专业知识精通,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要培养更多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