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n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新课程理念对于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就以本人所教的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营造数学教学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点燃课堂趣味亮点,切实体现寓教于乐;重视数学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切实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发挥教师教学艺术,营造数学教学情境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数学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更便捷地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探究学习
  新课改的核心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式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具有使学生学会思考合理性、真正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明显优势,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大有裨益。在讲 “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时,我们用几何画板分别过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顶点A作对角线,引导学生探究:可以作出多少条对角线?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由此你可以求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继续探索:如果从一个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几个三角形?内角和怎样求?如何证明?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点燃课堂趣味亮点,切实体现寓教于乐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因素,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变换教学方式,突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把知识的学习寓于情趣和愉悦之中。要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趣味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组织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用直观学具摸一摸、摆一摆、移一移,把学生的口、眼、手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在“截一个几何体”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课前用红薯、萝卜、土豆雕成各式各样的几何体,课堂上开展“猜一猜、截一截、摆一摆”活动,使学生人人争相动手,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通过动手切割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几何体,对学生就很难想象的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也迎刃而解了。
  2、开展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结合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设计成有趣的、便于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之前,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佩上一张写有0 ~ 10中的任意一个数的卡片。当儿童歌曲《找朋友》的响起时,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学生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歌声停止时,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同学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 学生又开始在欢快的音乐里寻找到自己的朋友。伴随着“找朋友”的游戏,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学生牢牢地记住了。
  3、进行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如“速算比赛”,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队,每对选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教师说题,学生就在黑板上写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各队可以根据情况更换选手。下面的同学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录算对的次数。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体育比赛,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四、重视数学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强调 “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整体的思想,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善于组织、提炼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以数学的知识为载体,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的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让学习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中。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在教师启发下的数学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寻求不拘一格的解决问题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习惯。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首先,可以从生活中的“付整找零”问题展开:买一双运动鞋要96元,你该怎样付钱?文具店里的数学作业本每捆50本,王老师要买196本,如果你是售货员,你会怎样拿货?学生会很快就回答:买运动鞋时,付1张100元的人民币,找回4元;拿作业本时,先拿4捆(200本),再抽回4本。这时,教师再出示例题:“176 96和966-194,怎样算简便?”根据刚才“付整找零”问题学生自捂出“176 96=276 100-4=372、966-194=966-200 6=772”的简便算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体现了人文思想与协调发展的观点。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实质,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优化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高俊义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第5期
  [2]郭彦彬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年10期
  [3]杨巨梅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小学时代(教师版)》 2010年01期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复制大鼠痛经模型,观察痛经安丸对于血液血栓烷B2(TXB2)、前列环素(PGI2)、钙离子(Ca++)含量高低对痛经的影响,揭示痛经安丸的镇痛、解痉机制。  2、通过复制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提问做到以下三点:正确把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效程度;正确把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角度的广阔性;正确把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深度,才能高效的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 高效 提问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
随着“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理念的深入,教师对于学生关于错题的利用和管理方面应提到教育教学的准备中,而“纠错教学”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有其独特的有效性。
习文霞的快餐店异常火爆,在快餐一条街上,习文霞的诚信经营更是有口皆碑,而尊重顾客更是令习文霞招财进宝的一条主要生财的渠道。习文霞现年48岁,石家庄市平山县南甸镇榆林村
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对受众和社会应引导而不误导,帮忙而不添乱;既要顾市场,更要讲立场,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重社会效益。一、在新闻策划上,责任压倒一切年轻的市场化媒体,在生
结合和谐教育这一办学特色,我校提出了构建和谐课堂的奋斗目标。在对学生有全面和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优势和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我们称这种清新适度、入心入境的评价为“绿色评价”。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如今,口头绿色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及时、恰当地给予学生口头绿色评
【摘要】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从而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表扬激励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
【摘要】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新课改对所有老师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性也是所有老师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办法出发,针对各个办法进行了相关论证,通过实例向我们解读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构建  当今,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开始外显于课堂教学之中。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确很多。如: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
目的:本研究通过筛选门诊及病房中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思虑过度状态的患者,对其体表运用“经络诊察法”进行探察,以探寻患者经络阻痹筋结点部位及分布规律;同时,对患者一般资料、《生
【摘要】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完善,在新课程中就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来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其理论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提高初中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初中数学理论教学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理论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一个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可以由其数学教育质量完全的的体现出来[1]。初中数学教学对初中学生可接受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