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是其中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
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立意识,行为是他控制的,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爱。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的,或消极的。物质环境作为一种显性的教育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使用材料,足够的活动场地和时间,自由选择的机会,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创设心理安全自由的、鼓励支持性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环境中,幼儿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才能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为此,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不”字当头,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处在这种气氛的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會受到限制。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一一创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实际上就是要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从而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释放出来。我们应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如在一次游戏时,许多孩子用胶粒积木撘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有个孩子只搭了一根直线,面露难色。老师就过去对他说:“挺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木棒。”这个孩子马上在直线下方添上“爪子”说:“我搭了条长龙。”一会儿又添上“翅膀”说“我又搭了架飞机。”老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的创造构建的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意识,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鼓励和支持能有效地激发出幼儿创新探究的兴趣、信心和勇气。
(2) 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
幼儿的创新意识、探究行为受其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患者”、“特殊儿童”。人本主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应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例如:在一次“认识钟’的活动中,大部分小朋友都在认真的观察摆弄,老师发现有个孩子老是抓住钟摆不放,结果钟停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询问他为什么要抓住钟摆不放,他回答说:“我想看看钟摆不动,钟是不是还会走。”老师当即肯定了他的这一探究行为。所以,面对幼儿有创新意识的尝试,即使是有缺点的,尝试是失败的,也应宽容,理解,并通过帮助、启发、给予幼儿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机会。教师始终要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二、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1)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首先,教师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材料。如:结构玩具(积木、积塑片、胶粒等)、智力游戏材料(镶嵌板、拼图、各种棋类等)、表演材料(头饰、面具、木偶等),这些材料的突出特点是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造性的构造活动。如:通过插接或拼搭等方法,孩子能用积塑片或拼图建构出自己喜爱的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用头饰和面具,可以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情节。创造出造型各异、生动有趣的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等。孩子使用这些材料,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发展。
(2)提供足够的“变化性”
活动的变化性对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幼儿,同时还因为变化最容易吸引幼儿注意力,甚至同一活动改变一下活动的地点,就可以重新吸引幼儿。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变环境布置活动材料,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活动材料的丰富和多变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尤其重要。变化是创造的使然,变化自身就孕育着创造。所以变化能有效地激发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立意识,行为是他控制的,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爱。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的,或消极的。物质环境作为一种显性的教育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使用材料,足够的活动场地和时间,自由选择的机会,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创设心理安全自由的、鼓励支持性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环境中,幼儿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才能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为此,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不”字当头,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处在这种气氛的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會受到限制。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一一创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实际上就是要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从而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释放出来。我们应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如在一次游戏时,许多孩子用胶粒积木撘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有个孩子只搭了一根直线,面露难色。老师就过去对他说:“挺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木棒。”这个孩子马上在直线下方添上“爪子”说:“我搭了条长龙。”一会儿又添上“翅膀”说“我又搭了架飞机。”老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的创造构建的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意识,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鼓励和支持能有效地激发出幼儿创新探究的兴趣、信心和勇气。
(2) 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
幼儿的创新意识、探究行为受其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患者”、“特殊儿童”。人本主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应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例如:在一次“认识钟’的活动中,大部分小朋友都在认真的观察摆弄,老师发现有个孩子老是抓住钟摆不放,结果钟停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询问他为什么要抓住钟摆不放,他回答说:“我想看看钟摆不动,钟是不是还会走。”老师当即肯定了他的这一探究行为。所以,面对幼儿有创新意识的尝试,即使是有缺点的,尝试是失败的,也应宽容,理解,并通过帮助、启发、给予幼儿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机会。教师始终要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二、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1)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首先,教师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材料。如:结构玩具(积木、积塑片、胶粒等)、智力游戏材料(镶嵌板、拼图、各种棋类等)、表演材料(头饰、面具、木偶等),这些材料的突出特点是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造性的构造活动。如:通过插接或拼搭等方法,孩子能用积塑片或拼图建构出自己喜爱的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用头饰和面具,可以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情节。创造出造型各异、生动有趣的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等。孩子使用这些材料,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发展。
(2)提供足够的“变化性”
活动的变化性对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幼儿,同时还因为变化最容易吸引幼儿注意力,甚至同一活动改变一下活动的地点,就可以重新吸引幼儿。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变环境布置活动材料,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活动材料的丰富和多变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尤其重要。变化是创造的使然,变化自身就孕育着创造。所以变化能有效地激发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