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歪儿是冯骥才笔下的一个有着身体欠缺的儿时玩伴,文章对冯骥才笔下《歪儿》的艺术美点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思想美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冯骥才先生的写作特点,并且为发掘其写作内涵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冯骥才 《歪儿》 艺术美 思想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民间文学艺术家,他的作品多以中短篇的小说见长,而题材方面则较多的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写生活和民间的故事。大部分作品的选题视角都比较新颖,并且非常善于使用多种艺术手法,对生活进行细致描绘,深入挖掘生活的底蕴。字里行间是对人生況味的咀嚼,更是对生命热爱的流露,在当代的文坛之中,冯骥才先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歪儿》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回忆少年生活的叙事类散文,他描绘了一个身体有欠缺的儿时玩伴在游戏过程中的一些琐事,美点多多,细细品来,但觉唇齿留香。
二 艺术美点
1 构思精巧美
冯骥才的散文和小说的构思大体都具有构思精巧的特点,而在《歪儿》中,这一点也不例外。《歪儿》一文描绘的是作者在小时侯同玩伴儿一起玩游戏时的一场小风波,文章以“踢罐”游戏之中的一个罐子作为线索,串联起了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歪儿坐庄、歪儿吃力的奔跑、歪儿挨骂、歪儿退出、罐子回归、歪儿回归。根据罐子这一条线索,冯骥才先生将对歪儿的情感写得跌宕起伏:歪儿坐庄和吃力的奔跑是无知的“我”拿歪儿取笑,看到歪儿挨骂然后退出,“我”又深感不安,非常内疚,歪儿一走,也拿走了那只非常合用的罐子,踢着不大合用的罐子,自然就想起来歪儿,他到底怎样了,随着歪儿从窗口扔下那只罐子,并且回归到小伙伴之中,“我”和小伙伴们自觉的谦让起了歪儿。从欺负歪儿,到帮助歪儿,一切都是在一只小罐子的引领之下,流畅而又自然,整个过程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毫无拖泥带水的嫌疑。对歪儿的人物形象也写得非常真实,歪儿体弱身小,爱和“我们”玩游戏,心地非常善良,即使是明知被作弄,也愿意借此机会和同龄人一起玩闹,而“我”身高腿长,恃强凌弱,作弄同伴,顽皮活泼。描写的都好不虚饰,业务矫情做作之处,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得生动自然,读来可信。
2 细节精妙美
名家美文之所以细细品来还觉得美妙异常,其关键就在于“细节”二字,名家善于抓住生活之中的细微之处,善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发现创作的灵感,并且又能够将这一点点的灵感进行生动而又细致的描绘,并且用极为精彩的笔调将人或者景,亦或是物的特点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冯骥才在《歪儿》之中就将这样的特点表露无遗。《歪儿》之中的细节描写实际上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次细节描写都恰到好处的对环境气氛进行了烘托或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分析亦或者对全文的主旨进行了揭示。例如,对于歪儿善良的描写,全文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细节描写就是“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这一段文字描述的是在歪儿被他母亲骂回家之后,由于那只细长的罐儿被拿回去了,孩子们只能够用“我”家里的一只并不怎么合适玩这个游戏的罐子代替,自然玩得也不舒服。而歪儿听得出来,没有那个长铁罐儿之后,伙伴们好像没有平时那么尽兴了。当然,他也很想出去和大家一起玩闹,但是妈妈肯定不允许,不管怎样,他还是悄悄的将窗户开启,生怕被妈妈发现,窗户是“一点点开启”的,然后将罐儿扔下去,让伙伴们玩的开心一点。这一刹那,一个“一点点开启”就将歪儿的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歪儿身体较弱,“一点点开启”也符合他的身体状况。总之,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不知不觉之间被这个可怜而又可爱的歪儿的宽容和善良所感动。
3 语言精确美
文学本身是一种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运用是否精妙,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质量。冯骥才先生显然是语言运用的高手,《歪儿》一文中并没有用大量华丽的词藻进行堆砌,而是字字平淡,句句平常,但是语言精确,不深不浅,娴熟而又生动的形象既不失于幽默,又不过于轻薄,让人拍案叫绝。例如,对歪儿的外貌描写有这样一句“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寥寥数笔,将一个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的歪儿送到了你我的眼前。这种传神的笔调,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纯熟的文学造诣是无法做到的。接着,冯骥才先生又对歪儿的外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描绘“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这些语言并不华丽,一个“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交代了歪儿在玩踢罐电报这种需要灵活、强壮的身体的游戏之中必然十分吃亏,但是连着三句以“宁愿”起头的文字就告诉了我们,歪儿究竟有多么的热爱这项游戏,多么的希望能够和那些身体健全的孩子们一起嬉闹,以至于他“宁愿……宁愿……宁愿……”。
然而,大家对于歪儿的这种想法却并不是很在意,看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娴熟的文字描绘出了歪儿被玩伴儿捉弄时的狼狈样子,但是这里描绘的用意不仅仅只有这些。冯骥才先生用那种让人心疼、鼻酸的文字,埋下了后续矛盾爆发的伏笔,为全文情节的转折做好了铺垫,而这非精确的语言的运用也是无法做到的。
4 意蕴精美
文章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文字上的,还体现在字里行间,语言和文字更深层次的美应该是一种意蕴美。散文的美更是如此,我们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指的就是意蕴。众多的语言或者文字的美的特质应该是能够将散文的意蕴衬托的更为优美。在冯骥才先生的《歪儿》一文中,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够感受到那种淡淡流动的意蕴,就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这个社会也不缺乏爱,缺乏的是我们眼睛的发现能力。以前“我”从来没有发现歪儿原来有这么一双大大的、美丽动人的眼睛,直到“我”真正懂得去关怀歪儿,才发现这样的事实。然后,“我”就想是不是我们身边的人都有这么一双大大的、美丽动人的眼睛呢,是不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关注过他们,没有在意过他们才会忽略这么多美丽的眼睛呢?由此,意蕴升华,原来冯骥才先生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而是告诉我们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回头细品《歪儿》,发现冯骥才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似乎都是为此而写就的,此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三 思想美点
1 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美
在《歪儿》一文中,冯骥才先生树立了两个特点鲜明的任务,其一是歪儿,他细细小小的,“软绵绵”、“歪歪扭扭”的,一跑起来“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是玩踢罐电报游戏中被人捉弄的对象;其二是“我”,人高体大,身强力壮,是玩这个游戏的英雄式人物。一强一弱,构成了《歪儿》一文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最初,“我”以看歪儿“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似的奔跑为乐,每次都故意将那个小铁罐踢得老远来捉弄歪儿,但是随着歪儿挨骂被迫退出,到歪儿扔罐子之后的回归,“我”的心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发现对歪儿的捉弄实际上并不是如何好笑的事情,而歪儿的善良如果有更多的人来关怀,必然能够有更多的人发现他像晨星一般美丽的大眼睛。这里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那就是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在我们的身边实际上还有很多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扮演着歪儿的角色,他们也很想融入到这个正常的社会之中来,为此他们宁愿接受众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捉弄和嘲笑。他们需要帮助,但不是施舍和怜悯,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当我们真正能够走近他们甚至是走进他们的生活,带着关怀的目光对向他们眼睛的时候,也许我们也能够发现一颗颗灿若晨星的绝美。
2 人与人的相互关怀美
冯骥才先生在《歪儿》之中并不只是简单的写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问题,如果我们细细的品读《歪儿》,我们可以发現,围绕“关怀”二字,冯骥才先生做了更多的文章。他告诉我们,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并不是简单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人与人是生而平等的,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环境也必然掌握着不同的资源,所谓的强势和弱势永远都是相对的。在身体上,歪儿是弱势的,他无力去和以“我”为代表的伙伴们去争抢什么,当然他也无意去争抢什么,他享受的是这个游戏的过程。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歪儿掌握了玩踢罐电报游戏的最佳资源,那个长铁罐儿,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而以“我”为代表的小伙伴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歪儿走后我们只能用不那么好用的铁罐来玩游戏的时候,歪儿想到的不是自己能不能玩,自己能不能获取什么好处,而是将自己掌握的资源——那个长铁罐儿,扔下来,让大家玩的更加开心一点。而“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歪儿实际上是在关怀他的伙伴。想到此处,我们明白了冯骥才先生的良苦用心,关怀本就是相对的,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简简单单的关怀,就能够让失意者有破浪前行的勇气。让这个世界多一点关怀,多一点温暖,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关怀别人,而不去想着能够得到什么回报的时候,或许我们就能够把那双晨星般闪烁的眼睛点亮,原来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美。
四 结语
冯骥才先生的《歪儿》是一篇回忆少年生活的叙事散文,文章对《歪儿》一文之中的艺术美点以及思想美点进行了剖析,经过研究,笔者提出了在《歪儿》一文中,有构思精巧美、细节精到美、语言精确美以及意蕴的精美,同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歪儿》一文中还蕴含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美。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冯骥才先生对于歪儿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挖掘出“关怀”这样一个主题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各种美的源泉,这种关怀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它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怀,当我们能够真正的有一颗关怀别人的心的时候,对于冯骥才先生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的疑问,我们心中自然也就有了答案。我们相信,关怀在人之间的传递是能够创造更多的美丽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关怀,世界也就会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 柴晓山:《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冯骥才》,《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010年第1期。
[2] 胡涛海:《读来可思 思之有悟——冯骥才〈歪儿〉美点赏读指要》,《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010年第6期。
[3] 王春花:《冯骥才:政绩化和商业化联手正在加剧伤害文化遗产》,《湘声报》,2009年6月5日。
[4] 李彦春:《冯骥才给民间文化清理家底——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主》,2003年第4期。
[5] 刘国林:《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风格管窥——以〈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为例》,《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10期。
[6] 李建军:《〈一百个人的十年〉:醒悟者的忧患和叮咛——读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小说评论》,1992年第6期。
[7] 佘明林之:《中国文学的“现代派”——论冯骥才〈怪世奇谈〉组合小说兼及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2期。
[8] 张瀛:《冯骥才小说的语言特色》,《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徐学军,男,1966—,江苏江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文与高职教育,工作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冯骥才 《歪儿》 艺术美 思想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民间文学艺术家,他的作品多以中短篇的小说见长,而题材方面则较多的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写生活和民间的故事。大部分作品的选题视角都比较新颖,并且非常善于使用多种艺术手法,对生活进行细致描绘,深入挖掘生活的底蕴。字里行间是对人生況味的咀嚼,更是对生命热爱的流露,在当代的文坛之中,冯骥才先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歪儿》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回忆少年生活的叙事类散文,他描绘了一个身体有欠缺的儿时玩伴在游戏过程中的一些琐事,美点多多,细细品来,但觉唇齿留香。
二 艺术美点
1 构思精巧美
冯骥才的散文和小说的构思大体都具有构思精巧的特点,而在《歪儿》中,这一点也不例外。《歪儿》一文描绘的是作者在小时侯同玩伴儿一起玩游戏时的一场小风波,文章以“踢罐”游戏之中的一个罐子作为线索,串联起了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歪儿坐庄、歪儿吃力的奔跑、歪儿挨骂、歪儿退出、罐子回归、歪儿回归。根据罐子这一条线索,冯骥才先生将对歪儿的情感写得跌宕起伏:歪儿坐庄和吃力的奔跑是无知的“我”拿歪儿取笑,看到歪儿挨骂然后退出,“我”又深感不安,非常内疚,歪儿一走,也拿走了那只非常合用的罐子,踢着不大合用的罐子,自然就想起来歪儿,他到底怎样了,随着歪儿从窗口扔下那只罐子,并且回归到小伙伴之中,“我”和小伙伴们自觉的谦让起了歪儿。从欺负歪儿,到帮助歪儿,一切都是在一只小罐子的引领之下,流畅而又自然,整个过程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毫无拖泥带水的嫌疑。对歪儿的人物形象也写得非常真实,歪儿体弱身小,爱和“我们”玩游戏,心地非常善良,即使是明知被作弄,也愿意借此机会和同龄人一起玩闹,而“我”身高腿长,恃强凌弱,作弄同伴,顽皮活泼。描写的都好不虚饰,业务矫情做作之处,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得生动自然,读来可信。
2 细节精妙美
名家美文之所以细细品来还觉得美妙异常,其关键就在于“细节”二字,名家善于抓住生活之中的细微之处,善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发现创作的灵感,并且又能够将这一点点的灵感进行生动而又细致的描绘,并且用极为精彩的笔调将人或者景,亦或是物的特点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冯骥才在《歪儿》之中就将这样的特点表露无遗。《歪儿》之中的细节描写实际上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次细节描写都恰到好处的对环境气氛进行了烘托或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分析亦或者对全文的主旨进行了揭示。例如,对于歪儿善良的描写,全文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细节描写就是“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这一段文字描述的是在歪儿被他母亲骂回家之后,由于那只细长的罐儿被拿回去了,孩子们只能够用“我”家里的一只并不怎么合适玩这个游戏的罐子代替,自然玩得也不舒服。而歪儿听得出来,没有那个长铁罐儿之后,伙伴们好像没有平时那么尽兴了。当然,他也很想出去和大家一起玩闹,但是妈妈肯定不允许,不管怎样,他还是悄悄的将窗户开启,生怕被妈妈发现,窗户是“一点点开启”的,然后将罐儿扔下去,让伙伴们玩的开心一点。这一刹那,一个“一点点开启”就将歪儿的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歪儿身体较弱,“一点点开启”也符合他的身体状况。总之,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不知不觉之间被这个可怜而又可爱的歪儿的宽容和善良所感动。
3 语言精确美
文学本身是一种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运用是否精妙,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质量。冯骥才先生显然是语言运用的高手,《歪儿》一文中并没有用大量华丽的词藻进行堆砌,而是字字平淡,句句平常,但是语言精确,不深不浅,娴熟而又生动的形象既不失于幽默,又不过于轻薄,让人拍案叫绝。例如,对歪儿的外貌描写有这样一句“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寥寥数笔,将一个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的歪儿送到了你我的眼前。这种传神的笔调,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纯熟的文学造诣是无法做到的。接着,冯骥才先生又对歪儿的外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描绘“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这些语言并不华丽,一个“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交代了歪儿在玩踢罐电报这种需要灵活、强壮的身体的游戏之中必然十分吃亏,但是连着三句以“宁愿”起头的文字就告诉了我们,歪儿究竟有多么的热爱这项游戏,多么的希望能够和那些身体健全的孩子们一起嬉闹,以至于他“宁愿……宁愿……宁愿……”。
然而,大家对于歪儿的这种想法却并不是很在意,看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娴熟的文字描绘出了歪儿被玩伴儿捉弄时的狼狈样子,但是这里描绘的用意不仅仅只有这些。冯骥才先生用那种让人心疼、鼻酸的文字,埋下了后续矛盾爆发的伏笔,为全文情节的转折做好了铺垫,而这非精确的语言的运用也是无法做到的。
4 意蕴精美
文章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文字上的,还体现在字里行间,语言和文字更深层次的美应该是一种意蕴美。散文的美更是如此,我们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指的就是意蕴。众多的语言或者文字的美的特质应该是能够将散文的意蕴衬托的更为优美。在冯骥才先生的《歪儿》一文中,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够感受到那种淡淡流动的意蕴,就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这个社会也不缺乏爱,缺乏的是我们眼睛的发现能力。以前“我”从来没有发现歪儿原来有这么一双大大的、美丽动人的眼睛,直到“我”真正懂得去关怀歪儿,才发现这样的事实。然后,“我”就想是不是我们身边的人都有这么一双大大的、美丽动人的眼睛呢,是不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关注过他们,没有在意过他们才会忽略这么多美丽的眼睛呢?由此,意蕴升华,原来冯骥才先生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而是告诉我们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回头细品《歪儿》,发现冯骥才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似乎都是为此而写就的,此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三 思想美点
1 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美
在《歪儿》一文中,冯骥才先生树立了两个特点鲜明的任务,其一是歪儿,他细细小小的,“软绵绵”、“歪歪扭扭”的,一跑起来“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是玩踢罐电报游戏中被人捉弄的对象;其二是“我”,人高体大,身强力壮,是玩这个游戏的英雄式人物。一强一弱,构成了《歪儿》一文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最初,“我”以看歪儿“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似的奔跑为乐,每次都故意将那个小铁罐踢得老远来捉弄歪儿,但是随着歪儿挨骂被迫退出,到歪儿扔罐子之后的回归,“我”的心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发现对歪儿的捉弄实际上并不是如何好笑的事情,而歪儿的善良如果有更多的人来关怀,必然能够有更多的人发现他像晨星一般美丽的大眼睛。这里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那就是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在我们的身边实际上还有很多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扮演着歪儿的角色,他们也很想融入到这个正常的社会之中来,为此他们宁愿接受众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捉弄和嘲笑。他们需要帮助,但不是施舍和怜悯,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当我们真正能够走近他们甚至是走进他们的生活,带着关怀的目光对向他们眼睛的时候,也许我们也能够发现一颗颗灿若晨星的绝美。
2 人与人的相互关怀美
冯骥才先生在《歪儿》之中并不只是简单的写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问题,如果我们细细的品读《歪儿》,我们可以发現,围绕“关怀”二字,冯骥才先生做了更多的文章。他告诉我们,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并不是简单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人与人是生而平等的,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环境也必然掌握着不同的资源,所谓的强势和弱势永远都是相对的。在身体上,歪儿是弱势的,他无力去和以“我”为代表的伙伴们去争抢什么,当然他也无意去争抢什么,他享受的是这个游戏的过程。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歪儿掌握了玩踢罐电报游戏的最佳资源,那个长铁罐儿,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而以“我”为代表的小伙伴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歪儿走后我们只能用不那么好用的铁罐来玩游戏的时候,歪儿想到的不是自己能不能玩,自己能不能获取什么好处,而是将自己掌握的资源——那个长铁罐儿,扔下来,让大家玩的更加开心一点。而“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歪儿实际上是在关怀他的伙伴。想到此处,我们明白了冯骥才先生的良苦用心,关怀本就是相对的,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简简单单的关怀,就能够让失意者有破浪前行的勇气。让这个世界多一点关怀,多一点温暖,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关怀别人,而不去想着能够得到什么回报的时候,或许我们就能够把那双晨星般闪烁的眼睛点亮,原来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美。
四 结语
冯骥才先生的《歪儿》是一篇回忆少年生活的叙事散文,文章对《歪儿》一文之中的艺术美点以及思想美点进行了剖析,经过研究,笔者提出了在《歪儿》一文中,有构思精巧美、细节精到美、语言精确美以及意蕴的精美,同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歪儿》一文中还蕴含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美。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冯骥才先生对于歪儿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挖掘出“关怀”这样一个主题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各种美的源泉,这种关怀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它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怀,当我们能够真正的有一颗关怀别人的心的时候,对于冯骥才先生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的疑问,我们心中自然也就有了答案。我们相信,关怀在人之间的传递是能够创造更多的美丽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关怀,世界也就会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 柴晓山:《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冯骥才》,《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010年第1期。
[2] 胡涛海:《读来可思 思之有悟——冯骥才〈歪儿〉美点赏读指要》,《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010年第6期。
[3] 王春花:《冯骥才:政绩化和商业化联手正在加剧伤害文化遗产》,《湘声报》,2009年6月5日。
[4] 李彦春:《冯骥才给民间文化清理家底——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主》,2003年第4期。
[5] 刘国林:《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风格管窥——以〈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为例》,《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10期。
[6] 李建军:《〈一百个人的十年〉:醒悟者的忧患和叮咛——读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小说评论》,1992年第6期。
[7] 佘明林之:《中国文学的“现代派”——论冯骥才〈怪世奇谈〉组合小说兼及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2期。
[8] 张瀛:《冯骥才小说的语言特色》,《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徐学军,男,1966—,江苏江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文与高职教育,工作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