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大力推进教育新政的浪潮中,课改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摒弃以前教师单向讲授的传统模式。而要想课堂“动”起来,提问显然是最好的催化剂。但一段时间的改革之后,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课堂都充斥着过细、过浅、过滥的问题,无须思考的问题、与本课内容毫不相干的问题比比皆是,由于问题的“含金量”低,导致整个课堂显得松散、容量小、效率不高,跟改革所提的要求差之千里,此时,设计“主问题”就成了当下必不可少、尤为关键的教学步骤之一。所谓“主问题”是指教师精读教学内容后精心思考,从而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教学思想结晶,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那么,如何来设计“主问题”?接下来笔者以一个教学案例来谈谈自己的个人看法。
1. 教学内容
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Three Online travel 的Grammar A
2. 教学目标
(1) 掌握并使用被动语态。(2)熟悉并理解使用被动语态的语境。
3. 教学片断
我在课前就精心设计了两个贯穿整个课堂的“主问题”:(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换种方式表达,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灵活而不死板?(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ive voice(主动语态)and the passive voice(被动语态)?
课堂伊始,我就抛出第1个主问题,并给予学生准备回答的延时等待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当然答案是形形色色的:
S1: To use more clauses.
S2: To use more adjectives and adverbs to describe something.
S3: 换个角度去思维。(这个学生较机灵,他明白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但不管是哪种回答,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观点、自己加以思考的好习惯,这也是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
等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时,我就对所有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尤其对S3的回答大加赞赏,并板书本课的课题,然后又抓住这个契机,适时地追问同时也是暗示:S3的答案与我们今天的所学内容有什么直接联系?(等待3-7秒)
S4: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侧重点不一样,思维角度不一样。
根据S4的回答,请学生积极动脑,举例子加以说明,并请一位学生示范答案。
S5: Nancy Jackson designs the CD-ROM. / The CD-ROM is designed by Nancy Jackson.
此时,可以请其他学生对S5的答案给出评价,纠正语法错误,然后生生之间互相评价答案。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第2个主问题。(延时等待)
学生对两种语态已有所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我就暗示学生联系小学所学的“把字句”和“被字句”,两者有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做出顺利的回答。
S6: 当动作的执行者显而易见时,无须知道动作的执行者时或者动作本身比动作执行者更重要时,我们选择用被动语态;反之,则用主动语态。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他们就能很轻松地总结出被动语态的用法。然后再请学生完成书本以及课外的对应练习题来加以巩固。
4. 案例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选择恰当的“主问题”就像班会课选择了一个好主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紧扣主问题,便于理解,逐步深入,让学生来支配学习时间,从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为了设计出精妙的“主问题”,必然会精心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积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但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合理地安排几个“主问题”的先后出现顺序。传统的课堂中,我们大部分教师都是“信口”提问,就像踩着西瓜皮,“滑”到哪儿,“问”到哪儿,提的问题也很随意,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思考。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设计的“主问题”一定要从难易程度、合适的时机等方面考虑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
(2) 设计“主问题”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思考来源于他们已有的知识,提问的目的则是通过已知探索未知,但这个过程一定要兼顾到师生的帮助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即经过教师的提示、追问或评价,同伴的帮助而“摘到果子”。
总之,“主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和推动力,它不会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它是站在高处的提问,有着“将领”一般的“风度”和“气魄”,具有“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就是这样的效果让我们的课堂凝聚力更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童店初级中学)
1. 教学内容
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Three Online travel 的Grammar A
2. 教学目标
(1) 掌握并使用被动语态。(2)熟悉并理解使用被动语态的语境。
3. 教学片断
我在课前就精心设计了两个贯穿整个课堂的“主问题”:(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换种方式表达,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灵活而不死板?(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ive voice(主动语态)and the passive voice(被动语态)?
课堂伊始,我就抛出第1个主问题,并给予学生准备回答的延时等待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当然答案是形形色色的:
S1: To use more clauses.
S2: To use more adjectives and adverbs to describe something.
S3: 换个角度去思维。(这个学生较机灵,他明白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但不管是哪种回答,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观点、自己加以思考的好习惯,这也是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
等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时,我就对所有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尤其对S3的回答大加赞赏,并板书本课的课题,然后又抓住这个契机,适时地追问同时也是暗示:S3的答案与我们今天的所学内容有什么直接联系?(等待3-7秒)
S4: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侧重点不一样,思维角度不一样。
根据S4的回答,请学生积极动脑,举例子加以说明,并请一位学生示范答案。
S5: Nancy Jackson designs the CD-ROM. / The CD-ROM is designed by Nancy Jackson.
此时,可以请其他学生对S5的答案给出评价,纠正语法错误,然后生生之间互相评价答案。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第2个主问题。(延时等待)
学生对两种语态已有所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我就暗示学生联系小学所学的“把字句”和“被字句”,两者有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做出顺利的回答。
S6: 当动作的执行者显而易见时,无须知道动作的执行者时或者动作本身比动作执行者更重要时,我们选择用被动语态;反之,则用主动语态。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他们就能很轻松地总结出被动语态的用法。然后再请学生完成书本以及课外的对应练习题来加以巩固。
4. 案例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选择恰当的“主问题”就像班会课选择了一个好主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紧扣主问题,便于理解,逐步深入,让学生来支配学习时间,从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为了设计出精妙的“主问题”,必然会精心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积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但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合理地安排几个“主问题”的先后出现顺序。传统的课堂中,我们大部分教师都是“信口”提问,就像踩着西瓜皮,“滑”到哪儿,“问”到哪儿,提的问题也很随意,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思考。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设计的“主问题”一定要从难易程度、合适的时机等方面考虑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
(2) 设计“主问题”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思考来源于他们已有的知识,提问的目的则是通过已知探索未知,但这个过程一定要兼顾到师生的帮助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即经过教师的提示、追问或评价,同伴的帮助而“摘到果子”。
总之,“主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和推动力,它不会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它是站在高处的提问,有着“将领”一般的“风度”和“气魄”,具有“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就是这样的效果让我们的课堂凝聚力更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童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