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北宋后期开始,王安石《明妃曲》(其二)的“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便在文学史上颇受非议,尤其到南宋时期,民族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诗更是成为了批判对象。非议的中心一方面涉及到违背儒家伦理,尤其是对内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则涉及胡汉民族间的秩序问题。笔者在阅读日本学者内山精也《王安石<明妃曲>考》时发现,近代人在为王安石作辩护的过程中,从训诂的角度来解释“汉恩自浅胡自深”更为合理。
【关键词】:《明妃曲》;“自”;自己;虚词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对昭君出塞有着独到见解,不落窠臼,得到了同时代及后人的关注,算得上翻案诗之最。但也正因为其中的“翻案”句,尤其是“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使王安石和《明妃曲》在后世饱受非议。当民族问题上升时 “这一诗句所涉及的问题不仅在于其抵触了君臣关系这种对内的秩序,而且包含了对外关系的问题,即胡汉民族间的秩序问题,特别是在此种问题成为社会关心之焦点的时代,该诗就会成为激烈批判的对象”[1]。这也就是《明妃曲》在南宋不受好评的一个主要原因。
南宋初期,有对王安石诗句最尖锐的批评,如南宋中叶李壁注《明妃曲》(其二)所载南宋初范冲语,以及南宋晚期的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荆公议论”条,均将矛盾集中到儒教伦理。且从整个南宋时期来看,对此句的评价均集中于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而往往忽略诗句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意味,又或者正如内山精也所说,他们都不知王安石自身的意图究竟是为何。但无论原因如何,这些批评都是断章取义之解,以至于后世,如清代蔡上翔;近代朱自清、郭沫若;今人周啸天、徐仁甫等人都对其做了反驳,其中郭沫若、周啸天、周仁甫三位先生从“自”的字义着眼“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一、“自”=“自己”
近代郭沫若在《王安石的<明妃曲>》一文中说:
然而照我看来,范冲、李雁湖、蔡上翔,以及其他的人,无论他们是同情王安石也好,诽谤王安石也好,他们都没有懂到王安石那两句的深意。大家的毛病是没有懂到那两个“自”字。那是自己的“自”,而不是自然的“自”。“汉恩自浅胡自深”,是说浅就浅他的,深也深他的,我都不管,我只要求的是知心的人。这是深入了王昭君的心中,而道破了她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认为她的心中不仅无恩爱的浅深,而且无地域的胡、汉。她对于胡、汉与深浅,是丝毫也没有措意的。更进一步说,便是汉恩浅吧我也不怨,胡恩深吧我也不恋,这依然是厚于汉而薄于胡的心境。这真是最同情王昭君的一种想法,那里牵扯得上什么汉奸思想来呢!范冲的“傅致”自然毫无疑问,可惜他并不“深”,而只是浅屑无赖而已。[2]
在这里,郭沫若为王安石平反的一个依据就是关于“自”的理解。他认为“自”=“自己”。从字义的角度为“汉恩自浅胡自深”重新做了解释,并摆脱时代、、背景,从文学的立场展开议论。正如他所说,不是“汉恩自然是浅的,胡恩自然是深的”而是“汉恩、胡恩自己浅就浅他的,深也深他的,我都不管,我只要求的是知心的人”。
二、“自”作为虚词
从训诂的层面来说将“自”看做虚词的书籍较多。吴昌莹的《经词衍释》对“自”的解释有一下几点,其中:
自,犹“虽”也。(此义《释词》不载)“自”训为“若”,“若”与“虽”同义。(见“虽”字诂)故《吴越春秋》勾践二十一年:“吾爱士,虽吾子不能过也;及其犯诛,自吾子亦不能脱也。”“自”与“虽”对文,“自”实“虽”义也。[3]
再看杨树达《词诠》中“自”的解释,其中:[4]
推拓连词,与“虽”同。“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汉书·高祖纪》)
再看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5],其中也有跟上述两人关于“自”的一个相同的义项,“自”犹“虽”也。
今人周啸天、徐仁甫与郭沫若同样着眼于“自”的字义上,但却认为“自”用作虚词的可能性较高,不同意郭沫若的说法。徐仁甫将“自”认为是“虽”,具体如下: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此明妃回答家人之辞。言家人指出的汉恩浅胡恩深虽是事实,但我所乐并不在此,而是忧在无之心的人。这里两个“自”字,不但表示恩的浅深是出于胡汉自己,与我無关,而且“自”有“虽”义,在语法上“虽”用来还表示了这句是推开家人的话,叫做“纵”,它根本不是说话的重点所在。而范冲就抓着这句,谓以胡虏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兽而何?可见他因为不懂语法,因而冤枉了王安石。[6]
此种解释就完全将王安石写这首诗句的重点从“汉恩自浅胡自深”转向了“人生乐在相知心”。认为范冲在忽略对作品文学性的解读的同时也完全不顾上下文的诗意,又不懂修辞手法,而是断章取义,孤立地就“汉恩自浅胡恩自深”而论汉恩浅、胡恩深。周啸天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到:
郭老把两“自”字解为“自己的自”,其实这诗中已用如虚字,有“诚然”或“尽然”之意。即言胡、汉恩之深浅虽有别,其不为知心则一。汉既寡恩,我又何眷乎胡人之恩。故在汉宫亦悲,嫁胡儿亦悲,此之谓“人生失意无南北”。
周啸天为了解释上述观点,还用了王安石另一首诗《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周啸天把“爵位自高言尽废”认作为“爵位自高言自废”,认为这两个“自”与《明妃曲》其二“汉恩自浅胡自深”的两个“自”有相似之处,以此作为自己论证依据。但是确实没有见到“爵位自高言自废”这种说法。所以这种证明可能存在问题。
在笔者看来,周、徐二人的解释都是合理的。他们将“自”看作表让步之语,此种用法并非少见。这样解释“自”就使得强调的重点为“人生乐在相知心”。从而将诗句强调的重点转移,使对“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解释既可以从训诂的角度理解,又可以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如果再综合王安石的创作意图,很明显近代的学者们的解释更合理,而北宋末至南宋乃至明清时期对此作的批评均有失偏颇。
注释:
[1](日本)内山精也著,朱刚等译:《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
[2]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3]俞敏监修,谢纪锋编撰:《虚词估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版,第218页。
[4]俞敏监修,谢纪锋编撰:《虚词估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版,第222页。
[5]俞敏监修,谢纪锋编撰:《虚词估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页。
[6]傅庚生、傅光编:《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版,第508页。
参考文献:
[1]俞敏监修,谢纪锋编撰.《虚词估林》[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3](日本)内山精也著,朱刚等译.《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关键词】:《明妃曲》;“自”;自己;虚词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对昭君出塞有着独到见解,不落窠臼,得到了同时代及后人的关注,算得上翻案诗之最。但也正因为其中的“翻案”句,尤其是“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使王安石和《明妃曲》在后世饱受非议。当民族问题上升时 “这一诗句所涉及的问题不仅在于其抵触了君臣关系这种对内的秩序,而且包含了对外关系的问题,即胡汉民族间的秩序问题,特别是在此种问题成为社会关心之焦点的时代,该诗就会成为激烈批判的对象”[1]。这也就是《明妃曲》在南宋不受好评的一个主要原因。
南宋初期,有对王安石诗句最尖锐的批评,如南宋中叶李壁注《明妃曲》(其二)所载南宋初范冲语,以及南宋晚期的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荆公议论”条,均将矛盾集中到儒教伦理。且从整个南宋时期来看,对此句的评价均集中于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而往往忽略诗句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意味,又或者正如内山精也所说,他们都不知王安石自身的意图究竟是为何。但无论原因如何,这些批评都是断章取义之解,以至于后世,如清代蔡上翔;近代朱自清、郭沫若;今人周啸天、徐仁甫等人都对其做了反驳,其中郭沫若、周啸天、周仁甫三位先生从“自”的字义着眼“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一、“自”=“自己”
近代郭沫若在《王安石的<明妃曲>》一文中说:
然而照我看来,范冲、李雁湖、蔡上翔,以及其他的人,无论他们是同情王安石也好,诽谤王安石也好,他们都没有懂到王安石那两句的深意。大家的毛病是没有懂到那两个“自”字。那是自己的“自”,而不是自然的“自”。“汉恩自浅胡自深”,是说浅就浅他的,深也深他的,我都不管,我只要求的是知心的人。这是深入了王昭君的心中,而道破了她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认为她的心中不仅无恩爱的浅深,而且无地域的胡、汉。她对于胡、汉与深浅,是丝毫也没有措意的。更进一步说,便是汉恩浅吧我也不怨,胡恩深吧我也不恋,这依然是厚于汉而薄于胡的心境。这真是最同情王昭君的一种想法,那里牵扯得上什么汉奸思想来呢!范冲的“傅致”自然毫无疑问,可惜他并不“深”,而只是浅屑无赖而已。[2]
在这里,郭沫若为王安石平反的一个依据就是关于“自”的理解。他认为“自”=“自己”。从字义的角度为“汉恩自浅胡自深”重新做了解释,并摆脱时代、、背景,从文学的立场展开议论。正如他所说,不是“汉恩自然是浅的,胡恩自然是深的”而是“汉恩、胡恩自己浅就浅他的,深也深他的,我都不管,我只要求的是知心的人”。
二、“自”作为虚词
从训诂的层面来说将“自”看做虚词的书籍较多。吴昌莹的《经词衍释》对“自”的解释有一下几点,其中:
自,犹“虽”也。(此义《释词》不载)“自”训为“若”,“若”与“虽”同义。(见“虽”字诂)故《吴越春秋》勾践二十一年:“吾爱士,虽吾子不能过也;及其犯诛,自吾子亦不能脱也。”“自”与“虽”对文,“自”实“虽”义也。[3]
再看杨树达《词诠》中“自”的解释,其中:[4]
推拓连词,与“虽”同。“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汉书·高祖纪》)
再看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5],其中也有跟上述两人关于“自”的一个相同的义项,“自”犹“虽”也。
今人周啸天、徐仁甫与郭沫若同样着眼于“自”的字义上,但却认为“自”用作虚词的可能性较高,不同意郭沫若的说法。徐仁甫将“自”认为是“虽”,具体如下: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此明妃回答家人之辞。言家人指出的汉恩浅胡恩深虽是事实,但我所乐并不在此,而是忧在无之心的人。这里两个“自”字,不但表示恩的浅深是出于胡汉自己,与我無关,而且“自”有“虽”义,在语法上“虽”用来还表示了这句是推开家人的话,叫做“纵”,它根本不是说话的重点所在。而范冲就抓着这句,谓以胡虏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兽而何?可见他因为不懂语法,因而冤枉了王安石。[6]
此种解释就完全将王安石写这首诗句的重点从“汉恩自浅胡自深”转向了“人生乐在相知心”。认为范冲在忽略对作品文学性的解读的同时也完全不顾上下文的诗意,又不懂修辞手法,而是断章取义,孤立地就“汉恩自浅胡恩自深”而论汉恩浅、胡恩深。周啸天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到:
郭老把两“自”字解为“自己的自”,其实这诗中已用如虚字,有“诚然”或“尽然”之意。即言胡、汉恩之深浅虽有别,其不为知心则一。汉既寡恩,我又何眷乎胡人之恩。故在汉宫亦悲,嫁胡儿亦悲,此之谓“人生失意无南北”。
周啸天为了解释上述观点,还用了王安石另一首诗《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周啸天把“爵位自高言尽废”认作为“爵位自高言自废”,认为这两个“自”与《明妃曲》其二“汉恩自浅胡自深”的两个“自”有相似之处,以此作为自己论证依据。但是确实没有见到“爵位自高言自废”这种说法。所以这种证明可能存在问题。
在笔者看来,周、徐二人的解释都是合理的。他们将“自”看作表让步之语,此种用法并非少见。这样解释“自”就使得强调的重点为“人生乐在相知心”。从而将诗句强调的重点转移,使对“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解释既可以从训诂的角度理解,又可以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如果再综合王安石的创作意图,很明显近代的学者们的解释更合理,而北宋末至南宋乃至明清时期对此作的批评均有失偏颇。
注释:
[1](日本)内山精也著,朱刚等译:《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
[2]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3]俞敏监修,谢纪锋编撰:《虚词估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版,第218页。
[4]俞敏监修,谢纪锋编撰:《虚词估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版,第222页。
[5]俞敏监修,谢纪锋编撰:《虚词估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页。
[6]傅庚生、傅光编:《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版,第508页。
参考文献:
[1]俞敏监修,谢纪锋编撰.《虚词估林》[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3](日本)内山精也著,朱刚等译.《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