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让学生获得用语言作为媒介来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应是作文美育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还要苦练写作技巧,积累丰富词汇,注意文体特征。当这些主观条件具备后,辅之以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就会创造出日益丰富和完美的事物,并随着作者的个性差异,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关键词】 作文教学;实施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31-01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让学生获得用语言作为媒介来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应是作文美育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试从以五个方面入手。
1 整体感知、积累素材
学生要创造美、表现美,首先就要感知事物中所蕴含的美。在作文训练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事物,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尽可能多角度地去接触、感受和认识事物中存在的美,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其静观与默想互相补充、转化,从而认识形形色色的人或物、及各自的不同特点,全方位把握事物,同时结合学生积淀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浓厚的感情融入事物的每一瞬间及细微的变化中,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和素材,这样就可以避免习作中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以作文《记一场雪》为例:训练前,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天气的变化,下雪的过程及雪后初晴的景象,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多层次第接触、感受认识事物中存在的美。再通过阅读一些与雪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加深熏陶感染。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雪的不同特点,从全方位把握雪的特征,并融入自己不同的情感,努力做到声色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这样就会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和更多的素材。
2 合理想象、改造更新
学生通过感知得到的只是表面现象,需要通过想象进行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意象。在改造感知的事物时,引导学生运用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等多种形态给事物注入丰富意蕴,同时渗透一定的创造性因素,增强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努力创造出更能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深邃意境,促进想象的合理发展,从而改变通过感知所获得的印象,在想象中开拓一个无限广阔、自由的空间,形成未曾感知过的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景象。
即在学生对雪感性接触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丰富雪的内涵和外延,创造出全新的意象。如从描写的甲事物自然过渡到描写的乙事物上,像“瑞雪兆丰年”、“睹物思人”之类,由实生虚,使甲事物获得更丰富的意蕴,这就是接近联想;把下雪情形同教师书写时下落的粉笔沫联系起来,把来年的丰收与学生成绩的提高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联想;或抓住两个事物的相似点,通过生动的比喻、恰切的比拟、象征等手法精巧构思,进行类比联想。有了这些创新理念,文章的意境就会深邃而开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独特人物或事物形象,譬如象“雪姑娘”之类的事物,并借助于这些形象寄寓自己不同的思想感情,全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
3 创设情景、培养感情
学生通过感知和想象,形成了新的带有独特个性的人或事物形象,就会产生喜悦、兴奋、悲哀、愤怒、恐惧、忧伤等幻觉情感,教师再创设一种与这种情景相关的心理,并把这种心理作用于学生,学生就会形成与作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准确把握作文的情感基调。
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可选择一些相关的优秀作品进行描述,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或采用听录音、观看幻灯片、录像片等教具演示,或通过扮演角色等游戏形式为学生创设与作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再次接受熏陶感染,进一步体验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加深情感体验,并借助于想象使学生通过有限的空间,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领悟、探索无限的意蕴。这样,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调节,积极的、崇高的、健康向上的情感得到激励,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熏陶,积极的不良的情感得到调节和净化,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并体现在所描绘的事物当中,就会使学生的情感与描绘的形象互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
4 整体理解、把握形象
习作是学生情感的表现,它所包含的意蕴要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出来,并以个别感性的形式表现普遍理性的内容,因此,形象的塑造在习作中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社会、艺术,了解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不同的民族风格,多种表现技巧,才能全方位了解所描绘事物的形象,获得对形象的整体把握。而这种特殊的理解力,抽象的逻辑推理是不能替代的。
俊青笔下的《第一场雪》,雪的形象之所以给人深刻,是与当时我国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粮棉歉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作品从天气聚变到下雪情景,及雪后初晴的美丽景色描绘和一些有关农谚知识的介绍,并以今年的瑞雪预示来年的丰收,写出了人们的喜悦,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就不能很好理解这一形象。因此,作品只有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更好地表现深层暗含的意蕴。
5 立意创新、激发灵感
学生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积累、形象理解,对所描绘的事物已形成全方位的把握,而要创造美、表现美,就要将观察的事物与生活实践中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些与写作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借鉴和模仿,鼓励学生去发现别人未曾发现过的事物及其形态特征,了解对象中隐含的新颖而奇特的因素,并赋予个人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再通过学生对素材和情感的深层认识与积累,经过苦思冥想,形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生的创作灵感就能得到激发,创造才能就会得以发挥,想象便会纵横驰骋、浮想联翩,创造的形象才会变幻无穷,并赋予深刻的意蕴,带有独特个性的作品便会诞生。
另外,还要苦练写作技巧,积累丰富词汇,注意文体特征。当这些主观条件具备后,辅之以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就会创造出日益丰富和完美的事物,并随着作者的个性差异,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关键词】 作文教学;实施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31-01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让学生获得用语言作为媒介来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应是作文美育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试从以五个方面入手。
1 整体感知、积累素材
学生要创造美、表现美,首先就要感知事物中所蕴含的美。在作文训练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事物,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尽可能多角度地去接触、感受和认识事物中存在的美,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其静观与默想互相补充、转化,从而认识形形色色的人或物、及各自的不同特点,全方位把握事物,同时结合学生积淀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浓厚的感情融入事物的每一瞬间及细微的变化中,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和素材,这样就可以避免习作中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以作文《记一场雪》为例:训练前,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天气的变化,下雪的过程及雪后初晴的景象,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多层次第接触、感受认识事物中存在的美。再通过阅读一些与雪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加深熏陶感染。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雪的不同特点,从全方位把握雪的特征,并融入自己不同的情感,努力做到声色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这样就会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和更多的素材。
2 合理想象、改造更新
学生通过感知得到的只是表面现象,需要通过想象进行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意象。在改造感知的事物时,引导学生运用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等多种形态给事物注入丰富意蕴,同时渗透一定的创造性因素,增强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努力创造出更能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深邃意境,促进想象的合理发展,从而改变通过感知所获得的印象,在想象中开拓一个无限广阔、自由的空间,形成未曾感知过的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景象。
即在学生对雪感性接触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丰富雪的内涵和外延,创造出全新的意象。如从描写的甲事物自然过渡到描写的乙事物上,像“瑞雪兆丰年”、“睹物思人”之类,由实生虚,使甲事物获得更丰富的意蕴,这就是接近联想;把下雪情形同教师书写时下落的粉笔沫联系起来,把来年的丰收与学生成绩的提高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联想;或抓住两个事物的相似点,通过生动的比喻、恰切的比拟、象征等手法精巧构思,进行类比联想。有了这些创新理念,文章的意境就会深邃而开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独特人物或事物形象,譬如象“雪姑娘”之类的事物,并借助于这些形象寄寓自己不同的思想感情,全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
3 创设情景、培养感情
学生通过感知和想象,形成了新的带有独特个性的人或事物形象,就会产生喜悦、兴奋、悲哀、愤怒、恐惧、忧伤等幻觉情感,教师再创设一种与这种情景相关的心理,并把这种心理作用于学生,学生就会形成与作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准确把握作文的情感基调。
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可选择一些相关的优秀作品进行描述,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或采用听录音、观看幻灯片、录像片等教具演示,或通过扮演角色等游戏形式为学生创设与作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再次接受熏陶感染,进一步体验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加深情感体验,并借助于想象使学生通过有限的空间,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领悟、探索无限的意蕴。这样,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调节,积极的、崇高的、健康向上的情感得到激励,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熏陶,积极的不良的情感得到调节和净化,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并体现在所描绘的事物当中,就会使学生的情感与描绘的形象互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
4 整体理解、把握形象
习作是学生情感的表现,它所包含的意蕴要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出来,并以个别感性的形式表现普遍理性的内容,因此,形象的塑造在习作中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社会、艺术,了解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不同的民族风格,多种表现技巧,才能全方位了解所描绘事物的形象,获得对形象的整体把握。而这种特殊的理解力,抽象的逻辑推理是不能替代的。
俊青笔下的《第一场雪》,雪的形象之所以给人深刻,是与当时我国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粮棉歉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作品从天气聚变到下雪情景,及雪后初晴的美丽景色描绘和一些有关农谚知识的介绍,并以今年的瑞雪预示来年的丰收,写出了人们的喜悦,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就不能很好理解这一形象。因此,作品只有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更好地表现深层暗含的意蕴。
5 立意创新、激发灵感
学生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积累、形象理解,对所描绘的事物已形成全方位的把握,而要创造美、表现美,就要将观察的事物与生活实践中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些与写作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借鉴和模仿,鼓励学生去发现别人未曾发现过的事物及其形态特征,了解对象中隐含的新颖而奇特的因素,并赋予个人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再通过学生对素材和情感的深层认识与积累,经过苦思冥想,形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生的创作灵感就能得到激发,创造才能就会得以发挥,想象便会纵横驰骋、浮想联翩,创造的形象才会变幻无穷,并赋予深刻的意蕴,带有独特个性的作品便会诞生。
另外,还要苦练写作技巧,积累丰富词汇,注意文体特征。当这些主观条件具备后,辅之以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就会创造出日益丰富和完美的事物,并随着作者的个性差异,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