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及当今方言用词状况看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对照《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两书和当今方言中表示“回家”的几个词语的使用情况,从中探讨了局部地区方言词汇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回家;发展变化;筛选
  
  家,《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汉语大字典》:“①住所。《说文·宀部》:‘家,居也。’《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诗·大雅·綿》:‘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毛傳:‘室内曰家。’”《古代汉语词典》(P728):“1.jia①房屋,住所。《诗经·大雅·緜》:‘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复,地室;穴,土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②名 家庭的住所:回~│这儿就是我的~│我的~在上海。”《中华现代汉语双序大辞典》:“②家庭所在的地方:搬~│我~在北京。”
  家是心灵的港湾和依托,因此出门在外者常想回家,看看家中的老少;不出远门者也多是早出晚归。“回家”既是心愿,也是行为。但各地的说法不尽相同。
  据《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主编 齐鲁书社2001年9月)第二卷 第二章 词汇 第二节 山东方言十个代表点1000词语对照表,“回家”有如下几种说法(在此补入沂南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方言说法):
  


  


  从表一来看,表示“回家”意义的词应用最多的主要有二:家来、家去。考察一下近代汉语词汇发展情况,可知词汇的发展是经过了一番筛选的。下面从明代的《金瓶梅》和清代的《醒世姻缘传》两部代表山东方言的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的用词情况来看一下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情况。(见表二)
  兹举《金瓶梅》几例如下:
   第十三回 李瓶姐墙头密约 迎春儿隙底私窥
  第5段:……西门庆道:“嫂子没的说,我与哥是那样相交!”说毕,西门庆家去了。
   第6段:到次日,花子虚自院中回家,妇人再三埋怨说道:“……两次三番顾睦你来家。你买分礼儿谢谢他,方不失了人情。”……归家,李瓶儿说:“你……只当回席。”
   第9段:单表西门庆推醉到家,走到金莲房里,……
  第八十五回 吴月娘识破奸情 春梅姐不垂别泪
  第1段:话说月娘取路来家,不题。单表金莲在家,和陈敬济两个……
  第8段:……金大姐道:“姑夫请家来坐,……有甚话说,使人叫去。”
  第11段:……那薛嫂说毕,回家去了。
  排除的情况是两字相连,却不是一个词语,如:
  第3回“家里叫玳安儿用毡包包了,一直送入王婆家来。”
  第47回“安童哭道:‘主人遭难,不见下落,如何回得家去?’……”
  第77回“话说温秀才……搬过旧家去了。”
  《金瓶梅》体现了明代的用词情况,其中主要的几个词语按其出现的频率依次是“来家”、“到家”、“家去”、“回家”,其中“来家”一词占有绝对的优势,用的最少的是“家来”;从组合搭配使用的频率上来看,“家去”又高出“到家”一词。
  到了清代,“来家”在《醒世姻缘传》中的使用频率已大为减少,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回家”、“到家”、“家去”;组合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回到家”,其次是“往…家去”,再次是“回家去”。《金瓶梅》中未检索到“家走”、“往家走”;《醒世姻缘传》中已出现“往家走”一词。
  无论明、清,“回家”、“家去”使用频率都很高:“回家”多表示“回家来”之意,故而“回家来”一词使用很少,而表示“回家去”之意时则必带一“去”字;两书中“家去”都稳定在200次左右,可见它的使用还是比较稳定的。而“到家”则稳中有升,由《金瓶梅》中的164次上升到《醒世姻缘传》中的173次。
  从两书用词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在家外的角度说“回家去”,在家里的角度说“回家来”。《金瓶梅》一书中表达“回家来”的有“来家、回来家、家来、回家来、到家来、来到家”;表示“回家去”的有“回(…)家去、家去、往家去、往…家去、到…家去、走到家、归家、归到家”;“回家、到家”则两可。《醒世姻缘传》一书中表达“回家来”的有“来家、回来家、家来、往家来、回家来、到家来、回到家来、来到家、走到家来”;表示“回家去”的有“回家、回家去、家去、往家去、往…家去、到…家去、进…家去、到家去、走到家、往家走”;“到家”则两可。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鲁南人,作品是用鲁南方言写成的,而《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西周生被认为是蒲松龄,作品是用鲁中方言写成的。这样看来,两书的用词不仅表现了方言词汇在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了地域上的差别。以本文表一来印证一下,即可证明这一点。
  从《山东方言研究》的统计情况和本人调查的统计情况来看,“家来”、“家去”已在全省占绝对统治地位;“来家”的使用范围仅局限于荣成、诸城等胶东部分地区及其与之毗邻的地区(胶辽官话区及邻边地区),表明该地域的语言在演变过程中继承、保留了这一说法,仍然使用该词;“家走”主要在鲁中南使用,其他个别地方也有使用。
  从方言的实际使用来看,“家来”明清时期还占次要地位,而现在却成了最主要的词;“家去”一词沿袭下来并成为最主要的词;“到家”也继续使用,但已局限于“到家里去”的意思(定陶、济宁、沂南即是);“家走”在鲁中南地区广泛使用;“走家”一词除了郯城、日照外未见使用记录,但“走…家”的用法却极为广泛,“上…家”的使用也较多,此三者皆为《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之所无;《醒世姻缘传》中只出现“往家走”两次,尚未产生“家走”一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回家来”还是“回家去”,有的地方只有一种说法,有的地方则有几种说法而且都得以使用。
  从词语的演变来看,大抵是这样:
  一、“回家来”、“往家来”、“家来”、“到家来”、“回到家来”、“走到家来”省掉“回、往、到、回到、走到”而合并为“家来”,说话者说话的角度是在家中;“往家去”、“回家去”、“家去”、“到家去”、“回到家去”、“走到家去”省掉“往、回、到、回到、走到”而合并为“家去”,说话者说话的角度是在外面——因为省略、合并,故而当今的山东方言中很少使用“回家”一词。如“爸爸,我想你了,你快家来吧。”“行。你好好听话,爸爸过几天就家走/家去/回去。”在这里,孩子是在家里说话,所以让爸爸“家来”;爸爸是在家外面的某个地方接电话,所以用“家走/家去/回去”。
  二、“到家”无字可省,倒是“来到家、走到家、归到家”等省掉一字“来、走、归”后成为“到家”,其生命力仍然很强,所以使用延续至今而不衰,使用者既可以在外面说,也可以在家中说,而以外面说为主(尤其是在对话里)。比如:“一到家你就给我打个电话。”“行,到家就跟你打电话。”……‖“喂,到家了没价?”“到家了,刚家来,还没来得及坐下呢。”……‖“到家坐坐吧。”“不家去了,我还急着赶路呢!”
  三、同样是“回家”,沂水的“回家”和沂南与济宁的“回家”不一样:沂水的“回家”表示“回家来”;沂南、济宁的“回家”表示“回家去”,“回家来”用“家来”一词表示;临清的“回家”也是表示“回家去”,若表示“回家来”之意,则“来”字必不可少,说“家来”或“回家来”。这样看来,在沂南、济宁,“回家去”既可以归入“回家”,也可以归入“家去”,而“回家”和“家去”都表示同一意思,即从外面回到家中,说话者说话的角度是站在外面,只不过“家去”比“回家”使用的频率要高一些。
  四、“家走”一词应该是从“往家走”省略而来。在莱阳则没有省略,只说“往家走”而不说“家走”。
  从词语的搭配格式上来看,除“回家”、“到家”(和郯城、日照的“走家”)外,其余已由“V+P”为主转变为“N+V”为主的格式。至于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是“家”的观念主导着人们的心理,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不是单纯为自己而活着,更主要的是为家庭、为家族而活着,从而形成了“家”之上的观念,因此“家”就跑到了话语、词语的开头位置——尤其是亲友会面时,寒暄之后总是先问“家里老人还好吧?”,然后再问“孩子多大了?”等等。抑或是语言词汇的使用者在长期使用之后,无意中进行对比、筛选,然后比较固定地使用一些词语,将另一些词语淘汰掉,保留了他们较多使用的词语。
  人民群众是语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是语言的主人。在使用过程中,他们对语言词汇进行比较和筛选,从而确立词语的使用规范。社会是发展的,语言也是发展的,而作为语言最基本表达单位的词语,其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当然,发展并不意味着改头换面,而是有所继承、有所保留、有所创新、有所变化。其发展状况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交流、接触、融合等状况密切相关,随着交流、接触、融合的进行和展开、加深,方言词汇在总体上有趋于一致的趋势,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得词语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而部分地保留了旧有的一些说法。总的看来,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既有“大同”,又有“小异”,具有不同步性。这正体现了方言词汇的地域性和丰富性、继承性、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M] 齐鲁书社2001年9月
  [2] 《金瓶梅》(崇祯本)(电子版)
  [3] 《醒世姻缘传》(《四库全书》电子版)
  [4]邵燕梅 《郯城方言志》 [M]齐鲁书社 2005年11月
其他文献
摘 要: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的财产的行为,是债权行为还是物权行为,学界颇有争议。我国《合同法》第51条不承认物权行为与物权合意,而把处分和负担合成了一个法律行为。构成无权处分需具备以下三个要件:行为人实施了处分行为;处分行为是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的;行为人没有处分权。我国应采用物权行为理论,我国的无权处分法律体系的建设可从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中借鉴经验。  关键词:无权处分;物权变动;善意取得  
期刊
摘 要:自2003年新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确立,针对乞讨人员的救助体系日益体现人性化特征,但是新的救助制度地实施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文章在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政策进行分析后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针对城市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横向纵向救助体制,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受救助人员,加强救助的监管力度等是有效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    
期刊
摘 要: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性。先进的道德及道德模范对社会可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树立道德榜样,运用生动事例来教育人、影响人,能够弘扬一定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道德模范;道德人格;道德建设     由于人对客观世界需要的
期刊
摘 要:民营企业由于受人员素质、治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在认识上、机制上和实际效果方面都显得与形势发展不相适用。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通过教育、疏导、
期刊
税源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是将潜在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强化税源监控是当前税务机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当前税源监控的现状     (一)工作重心错位。“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一直是考核基层税务机关的硬指标、铁任务,只要任务完成,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但是,在税收制度和当地经济税源既定的情况下,以硬性收入任务来考核税收工作是不科学的。由于各地经济状况、税源基础与所分配税收任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现代心理学关于性格方面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王震的性格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从中洞悉其伟大的心灵。  关键词:王震;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王震之所以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代开国元勋,谱写辉煌而传奇的一生,与其独具魅力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笔者拟以此为窗口,探究王震同志性格的独特魅力。    一、直言不阿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统计研究了我国A股市场上市的19家水泥公司财务指标,通过相关性假设检验研究了公司财务指标与公司的股票价格的相关程度,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即股票价格与股东权益正相关,其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股东权益;股票价格;假设;实证分析     一、引言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期刊
摘 要: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对侵犯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由与之无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社会组织或者法律监督机关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按法定程序进行审理的诉讼活动。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推进法治社会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是引发行政公益诉讼的关键,起诉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决定着诉讼是否得以进行。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现行法律相关规定的理论根基,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而从理论
期刊
摘 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越来越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消费纠纷解决制度。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救济程序比实体制度更为重要,完善消费纠纷解决制度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关键所在。应对我国解决消费纠纷的仲裁途径和诉讼途径加以改革和完善,建立适合消费纠纷的仲裁和诉讼制度。  关键词:消费纠纷;仲裁;诉讼;完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越来越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相继制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金融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作为金融市场中三大支柱的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和有效的对接,实现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和实现我国经济全面而快速的起飞,成为任重而道远的课题。本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重大意义,然后从目前我国保险和资本市场对接的情况分析对接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提出如何通过资金对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