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对照《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两书和当今方言中表示“回家”的几个词语的使用情况,从中探讨了局部地区方言词汇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回家;发展变化;筛选
家,《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汉语大字典》:“①住所。《说文·宀部》:‘家,居也。’《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诗·大雅·綿》:‘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毛傳:‘室内曰家。’”《古代汉语词典》(P728):“1.jia①房屋,住所。《诗经·大雅·緜》:‘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复,地室;穴,土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②名 家庭的住所:回~│这儿就是我的~│我的~在上海。”《中华现代汉语双序大辞典》:“②家庭所在的地方:搬~│我~在北京。”
家是心灵的港湾和依托,因此出门在外者常想回家,看看家中的老少;不出远门者也多是早出晚归。“回家”既是心愿,也是行为。但各地的说法不尽相同。
据《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主编 齐鲁书社2001年9月)第二卷 第二章 词汇 第二节 山东方言十个代表点1000词语对照表,“回家”有如下几种说法(在此补入沂南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方言说法):
从表一来看,表示“回家”意义的词应用最多的主要有二:家来、家去。考察一下近代汉语词汇发展情况,可知词汇的发展是经过了一番筛选的。下面从明代的《金瓶梅》和清代的《醒世姻缘传》两部代表山东方言的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的用词情况来看一下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情况。(见表二)
兹举《金瓶梅》几例如下:
第十三回 李瓶姐墙头密约 迎春儿隙底私窥
第5段:……西门庆道:“嫂子没的说,我与哥是那样相交!”说毕,西门庆家去了。
第6段:到次日,花子虚自院中回家,妇人再三埋怨说道:“……两次三番顾睦你来家。你买分礼儿谢谢他,方不失了人情。”……归家,李瓶儿说:“你……只当回席。”
第9段:单表西门庆推醉到家,走到金莲房里,……
第八十五回 吴月娘识破奸情 春梅姐不垂别泪
第1段:话说月娘取路来家,不题。单表金莲在家,和陈敬济两个……
第8段:……金大姐道:“姑夫请家来坐,……有甚话说,使人叫去。”
第11段:……那薛嫂说毕,回家去了。
排除的情况是两字相连,却不是一个词语,如:
第3回“家里叫玳安儿用毡包包了,一直送入王婆家来。”
第47回“安童哭道:‘主人遭难,不见下落,如何回得家去?’……”
第77回“话说温秀才……搬过旧家去了。”
《金瓶梅》体现了明代的用词情况,其中主要的几个词语按其出现的频率依次是“来家”、“到家”、“家去”、“回家”,其中“来家”一词占有绝对的优势,用的最少的是“家来”;从组合搭配使用的频率上来看,“家去”又高出“到家”一词。
到了清代,“来家”在《醒世姻缘传》中的使用频率已大为减少,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回家”、“到家”、“家去”;组合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回到家”,其次是“往…家去”,再次是“回家去”。《金瓶梅》中未检索到“家走”、“往家走”;《醒世姻缘传》中已出现“往家走”一词。
无论明、清,“回家”、“家去”使用频率都很高:“回家”多表示“回家来”之意,故而“回家来”一词使用很少,而表示“回家去”之意时则必带一“去”字;两书中“家去”都稳定在200次左右,可见它的使用还是比较稳定的。而“到家”则稳中有升,由《金瓶梅》中的164次上升到《醒世姻缘传》中的173次。
从两书用词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在家外的角度说“回家去”,在家里的角度说“回家来”。《金瓶梅》一书中表达“回家来”的有“来家、回来家、家来、回家来、到家来、来到家”;表示“回家去”的有“回(…)家去、家去、往家去、往…家去、到…家去、走到家、归家、归到家”;“回家、到家”则两可。《醒世姻缘传》一书中表达“回家来”的有“来家、回来家、家来、往家来、回家来、到家来、回到家来、来到家、走到家来”;表示“回家去”的有“回家、回家去、家去、往家去、往…家去、到…家去、进…家去、到家去、走到家、往家走”;“到家”则两可。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鲁南人,作品是用鲁南方言写成的,而《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西周生被认为是蒲松龄,作品是用鲁中方言写成的。这样看来,两书的用词不仅表现了方言词汇在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了地域上的差别。以本文表一来印证一下,即可证明这一点。
从《山东方言研究》的统计情况和本人调查的统计情况来看,“家来”、“家去”已在全省占绝对统治地位;“来家”的使用范围仅局限于荣成、诸城等胶东部分地区及其与之毗邻的地区(胶辽官话区及邻边地区),表明该地域的语言在演变过程中继承、保留了这一说法,仍然使用该词;“家走”主要在鲁中南使用,其他个别地方也有使用。
从方言的实际使用来看,“家来”明清时期还占次要地位,而现在却成了最主要的词;“家去”一词沿袭下来并成为最主要的词;“到家”也继续使用,但已局限于“到家里去”的意思(定陶、济宁、沂南即是);“家走”在鲁中南地区广泛使用;“走家”一词除了郯城、日照外未见使用记录,但“走…家”的用法却极为广泛,“上…家”的使用也较多,此三者皆为《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之所无;《醒世姻缘传》中只出现“往家走”两次,尚未产生“家走”一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回家来”还是“回家去”,有的地方只有一种说法,有的地方则有几种说法而且都得以使用。
从词语的演变来看,大抵是这样:
一、“回家来”、“往家来”、“家来”、“到家来”、“回到家来”、“走到家来”省掉“回、往、到、回到、走到”而合并为“家来”,说话者说话的角度是在家中;“往家去”、“回家去”、“家去”、“到家去”、“回到家去”、“走到家去”省掉“往、回、到、回到、走到”而合并为“家去”,说话者说话的角度是在外面——因为省略、合并,故而当今的山东方言中很少使用“回家”一词。如“爸爸,我想你了,你快家来吧。”“行。你好好听话,爸爸过几天就家走/家去/回去。”在这里,孩子是在家里说话,所以让爸爸“家来”;爸爸是在家外面的某个地方接电话,所以用“家走/家去/回去”。
二、“到家”无字可省,倒是“来到家、走到家、归到家”等省掉一字“来、走、归”后成为“到家”,其生命力仍然很强,所以使用延续至今而不衰,使用者既可以在外面说,也可以在家中说,而以外面说为主(尤其是在对话里)。比如:“一到家你就给我打个电话。”“行,到家就跟你打电话。”……‖“喂,到家了没价?”“到家了,刚家来,还没来得及坐下呢。”……‖“到家坐坐吧。”“不家去了,我还急着赶路呢!”
三、同样是“回家”,沂水的“回家”和沂南与济宁的“回家”不一样:沂水的“回家”表示“回家来”;沂南、济宁的“回家”表示“回家去”,“回家来”用“家来”一词表示;临清的“回家”也是表示“回家去”,若表示“回家来”之意,则“来”字必不可少,说“家来”或“回家来”。这样看来,在沂南、济宁,“回家去”既可以归入“回家”,也可以归入“家去”,而“回家”和“家去”都表示同一意思,即从外面回到家中,说话者说话的角度是站在外面,只不过“家去”比“回家”使用的频率要高一些。
四、“家走”一词应该是从“往家走”省略而来。在莱阳则没有省略,只说“往家走”而不说“家走”。
从词语的搭配格式上来看,除“回家”、“到家”(和郯城、日照的“走家”)外,其余已由“V+P”为主转变为“N+V”为主的格式。至于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是“家”的观念主导着人们的心理,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不是单纯为自己而活着,更主要的是为家庭、为家族而活着,从而形成了“家”之上的观念,因此“家”就跑到了话语、词语的开头位置——尤其是亲友会面时,寒暄之后总是先问“家里老人还好吧?”,然后再问“孩子多大了?”等等。抑或是语言词汇的使用者在长期使用之后,无意中进行对比、筛选,然后比较固定地使用一些词语,将另一些词语淘汰掉,保留了他们较多使用的词语。
人民群众是语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是语言的主人。在使用过程中,他们对语言词汇进行比较和筛选,从而确立词语的使用规范。社会是发展的,语言也是发展的,而作为语言最基本表达单位的词语,其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当然,发展并不意味着改头换面,而是有所继承、有所保留、有所创新、有所变化。其发展状况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交流、接触、融合等状况密切相关,随着交流、接触、融合的进行和展开、加深,方言词汇在总体上有趋于一致的趋势,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得词语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而部分地保留了旧有的一些说法。总的看来,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既有“大同”,又有“小异”,具有不同步性。这正体现了方言词汇的地域性和丰富性、继承性、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M] 齐鲁书社2001年9月
[2] 《金瓶梅》(崇祯本)(电子版)
[3] 《醒世姻缘传》(《四库全书》电子版)
[4]邵燕梅 《郯城方言志》 [M]齐鲁书社 2005年11月
关键词:回家;发展变化;筛选
家,《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汉语大字典》:“①住所。《说文·宀部》:‘家,居也。’《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诗·大雅·綿》:‘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毛傳:‘室内曰家。’”《古代汉语词典》(P728):“1.jia①房屋,住所。《诗经·大雅·緜》:‘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复,地室;穴,土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②名 家庭的住所:回~│这儿就是我的~│我的~在上海。”《中华现代汉语双序大辞典》:“②家庭所在的地方:搬~│我~在北京。”
家是心灵的港湾和依托,因此出门在外者常想回家,看看家中的老少;不出远门者也多是早出晚归。“回家”既是心愿,也是行为。但各地的说法不尽相同。
据《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主编 齐鲁书社2001年9月)第二卷 第二章 词汇 第二节 山东方言十个代表点1000词语对照表,“回家”有如下几种说法(在此补入沂南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方言说法):
从表一来看,表示“回家”意义的词应用最多的主要有二:家来、家去。考察一下近代汉语词汇发展情况,可知词汇的发展是经过了一番筛选的。下面从明代的《金瓶梅》和清代的《醒世姻缘传》两部代表山东方言的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的用词情况来看一下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情况。(见表二)
兹举《金瓶梅》几例如下:
第十三回 李瓶姐墙头密约 迎春儿隙底私窥
第5段:……西门庆道:“嫂子没的说,我与哥是那样相交!”说毕,西门庆家去了。
第6段:到次日,花子虚自院中回家,妇人再三埋怨说道:“……两次三番顾睦你来家。你买分礼儿谢谢他,方不失了人情。”……归家,李瓶儿说:“你……只当回席。”
第9段:单表西门庆推醉到家,走到金莲房里,……
第八十五回 吴月娘识破奸情 春梅姐不垂别泪
第1段:话说月娘取路来家,不题。单表金莲在家,和陈敬济两个……
第8段:……金大姐道:“姑夫请家来坐,……有甚话说,使人叫去。”
第11段:……那薛嫂说毕,回家去了。
排除的情况是两字相连,却不是一个词语,如:
第3回“家里叫玳安儿用毡包包了,一直送入王婆家来。”
第47回“安童哭道:‘主人遭难,不见下落,如何回得家去?’……”
第77回“话说温秀才……搬过旧家去了。”
《金瓶梅》体现了明代的用词情况,其中主要的几个词语按其出现的频率依次是“来家”、“到家”、“家去”、“回家”,其中“来家”一词占有绝对的优势,用的最少的是“家来”;从组合搭配使用的频率上来看,“家去”又高出“到家”一词。
到了清代,“来家”在《醒世姻缘传》中的使用频率已大为减少,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回家”、“到家”、“家去”;组合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回到家”,其次是“往…家去”,再次是“回家去”。《金瓶梅》中未检索到“家走”、“往家走”;《醒世姻缘传》中已出现“往家走”一词。
无论明、清,“回家”、“家去”使用频率都很高:“回家”多表示“回家来”之意,故而“回家来”一词使用很少,而表示“回家去”之意时则必带一“去”字;两书中“家去”都稳定在200次左右,可见它的使用还是比较稳定的。而“到家”则稳中有升,由《金瓶梅》中的164次上升到《醒世姻缘传》中的173次。
从两书用词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在家外的角度说“回家去”,在家里的角度说“回家来”。《金瓶梅》一书中表达“回家来”的有“来家、回来家、家来、回家来、到家来、来到家”;表示“回家去”的有“回(…)家去、家去、往家去、往…家去、到…家去、走到家、归家、归到家”;“回家、到家”则两可。《醒世姻缘传》一书中表达“回家来”的有“来家、回来家、家来、往家来、回家来、到家来、回到家来、来到家、走到家来”;表示“回家去”的有“回家、回家去、家去、往家去、往…家去、到…家去、进…家去、到家去、走到家、往家走”;“到家”则两可。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鲁南人,作品是用鲁南方言写成的,而《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西周生被认为是蒲松龄,作品是用鲁中方言写成的。这样看来,两书的用词不仅表现了方言词汇在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了地域上的差别。以本文表一来印证一下,即可证明这一点。
从《山东方言研究》的统计情况和本人调查的统计情况来看,“家来”、“家去”已在全省占绝对统治地位;“来家”的使用范围仅局限于荣成、诸城等胶东部分地区及其与之毗邻的地区(胶辽官话区及邻边地区),表明该地域的语言在演变过程中继承、保留了这一说法,仍然使用该词;“家走”主要在鲁中南使用,其他个别地方也有使用。
从方言的实际使用来看,“家来”明清时期还占次要地位,而现在却成了最主要的词;“家去”一词沿袭下来并成为最主要的词;“到家”也继续使用,但已局限于“到家里去”的意思(定陶、济宁、沂南即是);“家走”在鲁中南地区广泛使用;“走家”一词除了郯城、日照外未见使用记录,但“走…家”的用法却极为广泛,“上…家”的使用也较多,此三者皆为《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之所无;《醒世姻缘传》中只出现“往家走”两次,尚未产生“家走”一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回家来”还是“回家去”,有的地方只有一种说法,有的地方则有几种说法而且都得以使用。
从词语的演变来看,大抵是这样:
一、“回家来”、“往家来”、“家来”、“到家来”、“回到家来”、“走到家来”省掉“回、往、到、回到、走到”而合并为“家来”,说话者说话的角度是在家中;“往家去”、“回家去”、“家去”、“到家去”、“回到家去”、“走到家去”省掉“往、回、到、回到、走到”而合并为“家去”,说话者说话的角度是在外面——因为省略、合并,故而当今的山东方言中很少使用“回家”一词。如“爸爸,我想你了,你快家来吧。”“行。你好好听话,爸爸过几天就家走/家去/回去。”在这里,孩子是在家里说话,所以让爸爸“家来”;爸爸是在家外面的某个地方接电话,所以用“家走/家去/回去”。
二、“到家”无字可省,倒是“来到家、走到家、归到家”等省掉一字“来、走、归”后成为“到家”,其生命力仍然很强,所以使用延续至今而不衰,使用者既可以在外面说,也可以在家中说,而以外面说为主(尤其是在对话里)。比如:“一到家你就给我打个电话。”“行,到家就跟你打电话。”……‖“喂,到家了没价?”“到家了,刚家来,还没来得及坐下呢。”……‖“到家坐坐吧。”“不家去了,我还急着赶路呢!”
三、同样是“回家”,沂水的“回家”和沂南与济宁的“回家”不一样:沂水的“回家”表示“回家来”;沂南、济宁的“回家”表示“回家去”,“回家来”用“家来”一词表示;临清的“回家”也是表示“回家去”,若表示“回家来”之意,则“来”字必不可少,说“家来”或“回家来”。这样看来,在沂南、济宁,“回家去”既可以归入“回家”,也可以归入“家去”,而“回家”和“家去”都表示同一意思,即从外面回到家中,说话者说话的角度是站在外面,只不过“家去”比“回家”使用的频率要高一些。
四、“家走”一词应该是从“往家走”省略而来。在莱阳则没有省略,只说“往家走”而不说“家走”。
从词语的搭配格式上来看,除“回家”、“到家”(和郯城、日照的“走家”)外,其余已由“V+P”为主转变为“N+V”为主的格式。至于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是“家”的观念主导着人们的心理,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不是单纯为自己而活着,更主要的是为家庭、为家族而活着,从而形成了“家”之上的观念,因此“家”就跑到了话语、词语的开头位置——尤其是亲友会面时,寒暄之后总是先问“家里老人还好吧?”,然后再问“孩子多大了?”等等。抑或是语言词汇的使用者在长期使用之后,无意中进行对比、筛选,然后比较固定地使用一些词语,将另一些词语淘汰掉,保留了他们较多使用的词语。
人民群众是语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是语言的主人。在使用过程中,他们对语言词汇进行比较和筛选,从而确立词语的使用规范。社会是发展的,语言也是发展的,而作为语言最基本表达单位的词语,其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当然,发展并不意味着改头换面,而是有所继承、有所保留、有所创新、有所变化。其发展状况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交流、接触、融合等状况密切相关,随着交流、接触、融合的进行和展开、加深,方言词汇在总体上有趋于一致的趋势,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得词语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而部分地保留了旧有的一些说法。总的看来,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既有“大同”,又有“小异”,具有不同步性。这正体现了方言词汇的地域性和丰富性、继承性、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M] 齐鲁书社2001年9月
[2] 《金瓶梅》(崇祯本)(电子版)
[3] 《醒世姻缘传》(《四库全书》电子版)
[4]邵燕梅 《郯城方言志》 [M]齐鲁书社 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