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能将它们当成额外的附加任务,而要将熏陶感染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中选择合适的德育渗透点,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升道德认识,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创设情境,学会同情怜悯
在传统教学中常常以教师为主,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他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关怀自身品德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尝试结合文本的内容创设德育情景,促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自主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能将心比心,容易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同情怜悯之心,进而完善自己的品德。
在学习《祝福》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细节,尝试展开对比,看看祥林嫂前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发现文章用外貌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了祥林嫂的巨大差异。在“我”最后一次看到祥林嫂的时候,她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而且十分消瘦,脸色黄中带黑,眼睛也失去了神采,宛然已经变成了一个乞丐;但是在此前看到祥林嫂的时候,她的脸颊还是红润的,甚至口角间也有了一丝笑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造成祥林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尝试从人际关系、社会因素这些角度入手分析。”学生认识到由于当时的人们存在封建伦理思想,所以对祥林嫂存在歧视的态度。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实际上是社会造成的,要想改变她的生活状态,需要人们的思想得到彻底改变。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展现出祥林嫂的一生。在特定情境的感染中,学生对祥林嫂产生了同情之心。
教师要避免成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老师,而要引导学生进入到德育情境中,促使他们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同情弱小的心态。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善的情境中,进而促使他们提升品德修养。
二、正面截取,认识美好善良
正面截取指的是选择文本中各种好思想、好品德的具体片段,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探索,尝试从中得到感染,进而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感悟,思考应该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出善良的人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探究其思想和行为,这样学生自己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
在学生阅读《老人与海》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找出文章中展现桑地亚哥内心独白的文字,看看作品如何展现硬汉的形象。学生发现老人的外表和老人的行为、心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桑地亚哥不如年轻人那样孔武有力,但是他却有着坚毅的品格和永不服输的气魄,所以在面对狂风激浪和大鱼的时候他也没有丝毫退缩。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某些词句展开深入探究,如围绕“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进行分析,思考这句话是否存在逻辑矛盾,为何能被消灭,但是却不能被打败。学生认识到这展现了人的尊严,人类无法逃脱生老病死,在历史的场合中,必然会逐渐消亡,但是人们的精神力量却永垂千古,并一直感染后人。在这番感悟后,学生体会到了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他们自己的内心也受到感染。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说说老人的故事对自己有什么启迪。学生就可以尝试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否也有永不服输的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部分,评价人物行为,探究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在脑海中逐步形成完整的形象和思想品德。若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阅读心得,写一下自己的感悟。
三、反面关照,树立理想信念
反面关照指的是结合文本中人物身上的不良品德或者思想、行为,然后分析其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信念,从而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辅助学习,尝试写一下对反面人物的评价,挖掘其思想劣根性,若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则更好。
在学习《雷雨》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周朴园这样的反面形象进行分析,思考如何分辨是非。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是矿业公司的董事长,按理说他也是受到了先进思想影响的人,但是纵观其行为,你觉得他是否体现出了时代性呢?”学生结合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尝试对人物进行评价:“虽然周朴园代表了资产阶级,但是他却是成长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家庭中的,所以他的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他在年輕的时候也曾经想过追求自由,但是迫于家族的压力而放弃了侍萍,当他拥有了话语权后,却自觉成为了维护封建家庭的人。”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认识到了周朴园身上的问题,体会到了他的复杂人格。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思考:“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要如何体现出时代性、进步性呢?大家有没有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呢?”在结合自己的人生进行分析后,学生认识到要树立理想信念,并身体力行,避免成为周朴园这样冷酷而伪善的人。
在反面关照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他们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若有条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上具体出现的事例或者存在的问题引导其展开分析,这样能进一步起到德育的效果。
四、拓展激励,建构健康人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教材内部,还要拓展开来,引导学生展开课外主题拓展阅读,然后围绕其中的各种问题展开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展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廉颇虽然莽撞,但是他知错能改,而蔺相如则给人豁达的感觉,他们的身上都有值得人学习的亮点。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尝试阅读《史记》中的其它片段,从中得到激励,进而建构健康的人格。在自主阅读中,学生从勾践、苏武、李广、刘邦等人物的身上得到启迪,挖掘出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说说自己阅读了哪些片段,并说说从人物的身上获得了什么启迪。如有学生分析了“苏武”这个人物,认为苏武的身上有着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品德,而且他十分忠于自己的国家,绝不背叛祖国。该学生还结合自己的想法展开表述:“我将来也打算成为一个外交官,我认为我也要拥有苏武的品德,这样才能在外交中不卑不亢,展现我国的风采。”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古代人物,提升了古文阅读能力,更从中得到启迪,形成了健康的人格。
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提升,他们也逐步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爱好等给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阅读。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所读的内容展开小组讨论,在沟通中得到更多感悟。
五、参与实践,深化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教师也要从课本阅读中寻找机会,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实践,促使他们在生活感悟中一步步提升生命意识。
在学习《热爱生命》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探究生命的奥秘”这个主题展开自主活动。学生可以组织小组,参加到各种相关的活动中,如可以参与到敬老院或者幼儿园的志愿者服务中,从老人和孩子的身上得到启迪,感受生命的轮回;又如可以来到田野乡村,参与到农业活动中,感受一下动植物的生命力,从而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学生还可以展开拓展阅读,了解海伦·凯勒等名人的故事,并体会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活力。在学生参与活动后,教师又引导其结合活动经历撰写文章,说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学生可以选择用诗歌来讴歌生命,赞美生命,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体现对生命的思考,也可以通过撰写小说的方式展现出具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提升了生命意识。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要珍视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关心其它各种动植物生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管理,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和传统的观念、实践相反,应该适应于学习者,要在潜移默化中展开品德教育。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在课本中寻找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升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肖珍.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高考,2020(35):85-86.
[2]柳靖.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赜[J].成才之路,2020(24):22-23.
温艾玲,广东省新丰县第一中学教师。
一、创设情境,学会同情怜悯
在传统教学中常常以教师为主,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他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关怀自身品德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尝试结合文本的内容创设德育情景,促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自主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能将心比心,容易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同情怜悯之心,进而完善自己的品德。
在学习《祝福》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细节,尝试展开对比,看看祥林嫂前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发现文章用外貌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了祥林嫂的巨大差异。在“我”最后一次看到祥林嫂的时候,她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而且十分消瘦,脸色黄中带黑,眼睛也失去了神采,宛然已经变成了一个乞丐;但是在此前看到祥林嫂的时候,她的脸颊还是红润的,甚至口角间也有了一丝笑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造成祥林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尝试从人际关系、社会因素这些角度入手分析。”学生认识到由于当时的人们存在封建伦理思想,所以对祥林嫂存在歧视的态度。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实际上是社会造成的,要想改变她的生活状态,需要人们的思想得到彻底改变。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展现出祥林嫂的一生。在特定情境的感染中,学生对祥林嫂产生了同情之心。
教师要避免成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老师,而要引导学生进入到德育情境中,促使他们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同情弱小的心态。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善的情境中,进而促使他们提升品德修养。
二、正面截取,认识美好善良
正面截取指的是选择文本中各种好思想、好品德的具体片段,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探索,尝试从中得到感染,进而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感悟,思考应该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出善良的人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探究其思想和行为,这样学生自己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
在学生阅读《老人与海》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找出文章中展现桑地亚哥内心独白的文字,看看作品如何展现硬汉的形象。学生发现老人的外表和老人的行为、心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桑地亚哥不如年轻人那样孔武有力,但是他却有着坚毅的品格和永不服输的气魄,所以在面对狂风激浪和大鱼的时候他也没有丝毫退缩。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某些词句展开深入探究,如围绕“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进行分析,思考这句话是否存在逻辑矛盾,为何能被消灭,但是却不能被打败。学生认识到这展现了人的尊严,人类无法逃脱生老病死,在历史的场合中,必然会逐渐消亡,但是人们的精神力量却永垂千古,并一直感染后人。在这番感悟后,学生体会到了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他们自己的内心也受到感染。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说说老人的故事对自己有什么启迪。学生就可以尝试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否也有永不服输的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部分,评价人物行为,探究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在脑海中逐步形成完整的形象和思想品德。若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阅读心得,写一下自己的感悟。
三、反面关照,树立理想信念
反面关照指的是结合文本中人物身上的不良品德或者思想、行为,然后分析其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信念,从而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辅助学习,尝试写一下对反面人物的评价,挖掘其思想劣根性,若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则更好。
在学习《雷雨》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周朴园这样的反面形象进行分析,思考如何分辨是非。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是矿业公司的董事长,按理说他也是受到了先进思想影响的人,但是纵观其行为,你觉得他是否体现出了时代性呢?”学生结合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尝试对人物进行评价:“虽然周朴园代表了资产阶级,但是他却是成长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家庭中的,所以他的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他在年輕的时候也曾经想过追求自由,但是迫于家族的压力而放弃了侍萍,当他拥有了话语权后,却自觉成为了维护封建家庭的人。”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认识到了周朴园身上的问题,体会到了他的复杂人格。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思考:“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要如何体现出时代性、进步性呢?大家有没有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呢?”在结合自己的人生进行分析后,学生认识到要树立理想信念,并身体力行,避免成为周朴园这样冷酷而伪善的人。
在反面关照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他们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若有条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上具体出现的事例或者存在的问题引导其展开分析,这样能进一步起到德育的效果。
四、拓展激励,建构健康人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教材内部,还要拓展开来,引导学生展开课外主题拓展阅读,然后围绕其中的各种问题展开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展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廉颇虽然莽撞,但是他知错能改,而蔺相如则给人豁达的感觉,他们的身上都有值得人学习的亮点。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尝试阅读《史记》中的其它片段,从中得到激励,进而建构健康的人格。在自主阅读中,学生从勾践、苏武、李广、刘邦等人物的身上得到启迪,挖掘出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说说自己阅读了哪些片段,并说说从人物的身上获得了什么启迪。如有学生分析了“苏武”这个人物,认为苏武的身上有着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品德,而且他十分忠于自己的国家,绝不背叛祖国。该学生还结合自己的想法展开表述:“我将来也打算成为一个外交官,我认为我也要拥有苏武的品德,这样才能在外交中不卑不亢,展现我国的风采。”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古代人物,提升了古文阅读能力,更从中得到启迪,形成了健康的人格。
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提升,他们也逐步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爱好等给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阅读。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所读的内容展开小组讨论,在沟通中得到更多感悟。
五、参与实践,深化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教师也要从课本阅读中寻找机会,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实践,促使他们在生活感悟中一步步提升生命意识。
在学习《热爱生命》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探究生命的奥秘”这个主题展开自主活动。学生可以组织小组,参加到各种相关的活动中,如可以参与到敬老院或者幼儿园的志愿者服务中,从老人和孩子的身上得到启迪,感受生命的轮回;又如可以来到田野乡村,参与到农业活动中,感受一下动植物的生命力,从而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学生还可以展开拓展阅读,了解海伦·凯勒等名人的故事,并体会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活力。在学生参与活动后,教师又引导其结合活动经历撰写文章,说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学生可以选择用诗歌来讴歌生命,赞美生命,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体现对生命的思考,也可以通过撰写小说的方式展现出具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提升了生命意识。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要珍视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关心其它各种动植物生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管理,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和传统的观念、实践相反,应该适应于学习者,要在潜移默化中展开品德教育。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在课本中寻找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升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肖珍.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高考,2020(35):85-86.
[2]柳靖.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赜[J].成才之路,2020(24):22-23.
温艾玲,广东省新丰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