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辩论式”教学法已被教育者采用。但由于此法原则性要求、规范严格,很难广泛采用。本文将通过对“对抗式”教学法的建构与规范,实现“辩论式”教学的“常态化”。
关键词:对抗式;辩论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对抗就是对立起来相持不下;在哲学上是指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的一种斗争形式。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的第八章中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1]
讲到“对抗”,人们往往会想到军事对抗演练、电子信息对抗干扰、对抗民事或刑事审判等。但本文阐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对抗式”教学方法。对抗作为激发人的潜质、提升人的应变思维、克服人的心理障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至今已采取了多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演讲式”、“辩论式”等)并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周边各层次大中专院校学生开展过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76份,在问卷中问道“您认为以下哪种教学方式对您最有益、最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结果显示:297为学生选择了“辩论式”,占有效统计学生数的62.39%,同时,不足之处惊奇一致,都认为“辩论式”教学法对自身发展、提升素质和能力有很大帮助,但不能“常态化”,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专业和规则太多太细,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信心。基于以上,我们认为“对抗式”教学法就可以把“辩论式”教学常态化,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理想选择。
一、“对抗式”发兴起的背景
1、“对抗式”教学法的国外发展概况
对抗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哲学教育。在那一时期,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Scholastic philosophy),主要是通过修道学校、主教会学校传授的知识,其中包括哲学。哲学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从而产生了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其主要通过分辨、对立方式进行深入理解。即包含一个肯定和它的矛盾的对立面。后来,西方国家在教学中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美国“放羊式”教学法中“对抗”模式,在开放中求得实效,尤其在军事和法律方面使用率较高。在军事上,他们主要从事军事沙盘演练与对抗和军事科学实验;在法律上,因为西方国家隶属“欧美法系”,即判例法,其主要庭审形式就是“对抗”,因而,在教学中使用“对抗式”教学法就不足为奇了。
2、“对抗式”教学法的国内发展概况
在我国,高校的军事及法律专业采取“对抗式”教学法也比较广泛,因为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演讲式”、“辩论式”等教学法尤为常见。尤其是“辩论式”教学法中存在的对抗性优势与不足。其优势在于辩论中的博弈过程,其弊端在于无法在教学中实现“常态化”。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理论较多、实践不足,课程的学生的认同感不高,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内容、形式、组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努力构建一种“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并行,理论探讨与实践拓展兼容”的“对抗式”教学模式是必要的。
最后,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彰显其在教学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思辨思维和交际技巧,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应变能力,以适应高速的社会发展。
二、“对抗式”教学法的构建
1、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合肥周边各层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问题,并进行信息反馈。在“辩论式教学”与“对抗式教学”的对比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论式”教学模式对自身发展、提升素质和能力有很大帮助,但不能“常态化”,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专业和规则太多太细,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信心)。从“辩论式”教学法中演化出“对抗式”教学法。通过“对抗式” 将 “辩论式”教学法常态化。
2、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式”教学法的类型(师生对抗——师对生、生对师、生生对抗——文对理、男对女、班对班)和对抗技巧(借力打力、移花接木、顺水推舟、釜底抽薪、利用矛盾、引蛇出洞、李代桃僵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并与“免考激励机制” 挂钩( 规定如果某学生在本学期内,在道德品质和理论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 那么该同学可以在末考前向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免考”申请, 由任课教师将学生的申请提交至思政部,经“免考答辩委员会”答辩审核通过,即可以不参加该学期该课程的考试, 而直接取得优良成绩。在“对抗”中激发学生的“斗”志,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思维和交际技巧,以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
3、通过对“对抗式”教学实验效果比较好的班级和效果不佳的班级、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成为何因、败为何故”?从而提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式”教学模式的原则和方法,使“对抗式”教学法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宽容、彰显个性”的场所,为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人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道德情感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自由个性的发挥等搭建了“广阔的而又规范”的舞台。
4、通过“对抗式” 教学法,教师由被动到主动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不断的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在获取信息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已不存在数量和时间的差异。因而,我们不能再仅仅把受教育者当做消极接受的客体,而应该看做一个能动的“变量”,在“对抗”中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教师、生活良师”和情感沟通的朋友。教师通过课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后深入宿舍和班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脉膊,以便为有的放矢地实施因材施教提供方法、依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式”教学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经过两年来的对比试验,发现在“对抗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如下:
1、“对抗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对抗主体的学生对抗意识不强。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性和主导地位一般很难撼动。教师因相对专业而相对强势,学生则不能也不敢强势,“不能”在于在这一领域不过专业,“不敢”在于教师是教育者,而客体自身是受教者,受教者角色定位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甚至认为,角色的转变就是一种叛逆或不尊重,而不是尊重真理。因此,只能“弱势”,主体性难以发挥。故而必须在思想上要让学生意识到尊重真理比尊重教师更重要,从而强化对抗意识。
2、“对抗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对抗主体的教师综合素质和控制能力不强。
“对抗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时效性出发,为促使教师在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提高教育者科学的思维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必须做到:一、“对抗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领域和层次,同时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而渊博的知识储存,教师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对政治、经济、文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一定知识储备,更要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开拓视野,关注时事动态,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敏感性,要不断的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了解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努力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二、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教育教学技巧。对抗式教学过程比较复杂,而且人数较多,课堂驾驭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教材、教学方法等各要素,对辩题的确定与审核、过程的控制于管理、点评把握和总结概况等各环节都要精雕细琢,以便更好的驾驭课堂。
三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教师、生活良师”和情感沟通的知心朋友。教师通过课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后深入宿舍和班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脉膊,以便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3、“对抗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对抗客体的教师反对抗的尺度把握能力较弱。
“对抗式”教学法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参与,是对学生个体的认知、思想动态、情趣爱好、内心信念的认同和关注。但由于教育者也并非“对抗”专业出身,在原则性尺度把握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适度原则,既不能自由放任,放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博弈,甚至“吵架”,以致人生攻击,因此,要控制;但又不能管理过度,否则,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其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到底什么是程度才是“性”维度,什么程度只是“量”的范畴, 一般情况下都是教育者凭借主观臆断的。主观臆断不具有科学性,我们要想使其科学化,只有遵循在“层次性原则”[2]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把握。最后,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对抗”不能简单理解为动态的博弈过程,在博弈之前教育者必须做好静态充分准备,才能保证“对抗式”教学法的有序、高效运行。
总之,只有在一系列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探索、改革、规范、完善,重点抓好“对抗式”教学实践主体、客体、中介的规范,“对抗式”教学法才可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2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
安徽三联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新途径探索。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39;2.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 安徽 合肥 230601)
关键词:对抗式;辩论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对抗就是对立起来相持不下;在哲学上是指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的一种斗争形式。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的第八章中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1]
讲到“对抗”,人们往往会想到军事对抗演练、电子信息对抗干扰、对抗民事或刑事审判等。但本文阐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对抗式”教学方法。对抗作为激发人的潜质、提升人的应变思维、克服人的心理障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至今已采取了多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演讲式”、“辩论式”等)并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周边各层次大中专院校学生开展过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76份,在问卷中问道“您认为以下哪种教学方式对您最有益、最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结果显示:297为学生选择了“辩论式”,占有效统计学生数的62.39%,同时,不足之处惊奇一致,都认为“辩论式”教学法对自身发展、提升素质和能力有很大帮助,但不能“常态化”,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专业和规则太多太细,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信心。基于以上,我们认为“对抗式”教学法就可以把“辩论式”教学常态化,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理想选择。
一、“对抗式”发兴起的背景
1、“对抗式”教学法的国外发展概况
对抗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哲学教育。在那一时期,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Scholastic philosophy),主要是通过修道学校、主教会学校传授的知识,其中包括哲学。哲学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从而产生了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其主要通过分辨、对立方式进行深入理解。即包含一个肯定和它的矛盾的对立面。后来,西方国家在教学中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美国“放羊式”教学法中“对抗”模式,在开放中求得实效,尤其在军事和法律方面使用率较高。在军事上,他们主要从事军事沙盘演练与对抗和军事科学实验;在法律上,因为西方国家隶属“欧美法系”,即判例法,其主要庭审形式就是“对抗”,因而,在教学中使用“对抗式”教学法就不足为奇了。
2、“对抗式”教学法的国内发展概况
在我国,高校的军事及法律专业采取“对抗式”教学法也比较广泛,因为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演讲式”、“辩论式”等教学法尤为常见。尤其是“辩论式”教学法中存在的对抗性优势与不足。其优势在于辩论中的博弈过程,其弊端在于无法在教学中实现“常态化”。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理论较多、实践不足,课程的学生的认同感不高,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内容、形式、组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努力构建一种“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并行,理论探讨与实践拓展兼容”的“对抗式”教学模式是必要的。
最后,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彰显其在教学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思辨思维和交际技巧,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应变能力,以适应高速的社会发展。
二、“对抗式”教学法的构建
1、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合肥周边各层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问题,并进行信息反馈。在“辩论式教学”与“对抗式教学”的对比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论式”教学模式对自身发展、提升素质和能力有很大帮助,但不能“常态化”,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专业和规则太多太细,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信心)。从“辩论式”教学法中演化出“对抗式”教学法。通过“对抗式” 将 “辩论式”教学法常态化。
2、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式”教学法的类型(师生对抗——师对生、生对师、生生对抗——文对理、男对女、班对班)和对抗技巧(借力打力、移花接木、顺水推舟、釜底抽薪、利用矛盾、引蛇出洞、李代桃僵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并与“免考激励机制” 挂钩( 规定如果某学生在本学期内,在道德品质和理论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 那么该同学可以在末考前向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免考”申请, 由任课教师将学生的申请提交至思政部,经“免考答辩委员会”答辩审核通过,即可以不参加该学期该课程的考试, 而直接取得优良成绩。在“对抗”中激发学生的“斗”志,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思维和交际技巧,以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
3、通过对“对抗式”教学实验效果比较好的班级和效果不佳的班级、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成为何因、败为何故”?从而提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式”教学模式的原则和方法,使“对抗式”教学法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宽容、彰显个性”的场所,为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人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道德情感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自由个性的发挥等搭建了“广阔的而又规范”的舞台。
4、通过“对抗式” 教学法,教师由被动到主动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不断的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在获取信息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已不存在数量和时间的差异。因而,我们不能再仅仅把受教育者当做消极接受的客体,而应该看做一个能动的“变量”,在“对抗”中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教师、生活良师”和情感沟通的朋友。教师通过课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后深入宿舍和班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脉膊,以便为有的放矢地实施因材施教提供方法、依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式”教学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经过两年来的对比试验,发现在“对抗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如下:
1、“对抗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对抗主体的学生对抗意识不强。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性和主导地位一般很难撼动。教师因相对专业而相对强势,学生则不能也不敢强势,“不能”在于在这一领域不过专业,“不敢”在于教师是教育者,而客体自身是受教者,受教者角色定位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甚至认为,角色的转变就是一种叛逆或不尊重,而不是尊重真理。因此,只能“弱势”,主体性难以发挥。故而必须在思想上要让学生意识到尊重真理比尊重教师更重要,从而强化对抗意识。
2、“对抗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对抗主体的教师综合素质和控制能力不强。
“对抗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时效性出发,为促使教师在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提高教育者科学的思维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必须做到:一、“对抗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领域和层次,同时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而渊博的知识储存,教师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对政治、经济、文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一定知识储备,更要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开拓视野,关注时事动态,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敏感性,要不断的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了解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努力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二、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教育教学技巧。对抗式教学过程比较复杂,而且人数较多,课堂驾驭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教材、教学方法等各要素,对辩题的确定与审核、过程的控制于管理、点评把握和总结概况等各环节都要精雕细琢,以便更好的驾驭课堂。
三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教师、生活良师”和情感沟通的知心朋友。教师通过课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后深入宿舍和班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脉膊,以便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3、“对抗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对抗客体的教师反对抗的尺度把握能力较弱。
“对抗式”教学法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参与,是对学生个体的认知、思想动态、情趣爱好、内心信念的认同和关注。但由于教育者也并非“对抗”专业出身,在原则性尺度把握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适度原则,既不能自由放任,放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博弈,甚至“吵架”,以致人生攻击,因此,要控制;但又不能管理过度,否则,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其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到底什么是程度才是“性”维度,什么程度只是“量”的范畴, 一般情况下都是教育者凭借主观臆断的。主观臆断不具有科学性,我们要想使其科学化,只有遵循在“层次性原则”[2]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把握。最后,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对抗”不能简单理解为动态的博弈过程,在博弈之前教育者必须做好静态充分准备,才能保证“对抗式”教学法的有序、高效运行。
总之,只有在一系列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探索、改革、规范、完善,重点抓好“对抗式”教学实践主体、客体、中介的规范,“对抗式”教学法才可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2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
安徽三联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新途径探索。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39;2.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 安徽 合肥 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