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教徒时期,女性地位一度决定于当时的父权制社会。正如男人必须规训于上帝的话语模式下;女人则必须顺从于她们的丈夫,这似乎已经成为了自创世以来亘古不变的事实。不管怎样定义女性,女人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了实现她所生活的男性话语声音。在 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这一追求自由、自我试图打破旧的生存模式的造梦者的形象。本文作者也从:花园意象、孤独的收割者、男性社会僭越者的角度分析了这一作品。
关键词:《菊花》;女性空间;孤独的收割者;僭越者
1. 花园的意象
花园是自创世以来上帝在天堂创造的最美好的事物。在《圣经》中伊甸园位于基训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境内。“有河从伊甸园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事实上花园是人类被赶出伊甸园之前最纯洁的福地。“原来意义上的花园是一个质朴纯真的生活乐园,同时那里住着一群纯洁、善良的缪斯。”对于阿拉伯人来讲,沙漠是精灵们聚集的地方,与之相对照的是花园是世俗中人们的幸福福祉,在那里亡者的灵魂可以得到永生和不朽。令人惊讶的是,在阿拉伯语中的“花园”的词缀就应该是“乐园”。 在他们看来,灵魂花园秩序永远是由上帝掌控的。
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开篇就非常清晰的呈现了男性和女性的领域划分,这个世界理所应当的是男性的世界,而女性的领域永远在家里,这里的家可以指房子和花园。女主人公伊莉莎的活动空间同时也界定了女性的生存地位。文中清晰的呈现了伊莉莎的活动领域,在这里花园并不是属于夫妻双方的而是她仅有的,所以在花园里面的工作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作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享受。同时,她照顾丈夫,她为丈夫准备热水洗澡、为他归置好要穿戴的衣服、照顾花园。她知道如何照顾植物并且一直以来尽心尽力的照顾着。从这点我们可以说花园是伊莉莎个人领域里最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伊莉莎在种植方面是一把好手但是这并不足以模糊当时的性别界限,虽然在个人能力方面她急于打破当时社会所赋予的一系列沉重枷锁,但是当时的社会制度让这一切努力显得那么苍白。在这里种植技巧的延续隐射了女主公伊莉莎没有孩子的焦虑,也反映了她本应该作为母亲这一自然本性的缺失。伊莉莎对于菊花的技巧、她的骄傲和自豪、她的精心培育以及她对菊花的艾爱在这里都可以和一个母亲的角色相互转换的。理论上来讲,女性的身体是用来孕育生命,一种给予者的形象、一种本能,这也是定义一个女性的标准。母性作为女性的重要本质说明了伊莉莎需要孕育生命、抚育生命,要不然这一本能的性别特征将基于当时的文化大背景而从她身上所偏移,最终将影响到她的人生意义的抉择。
2.孤独的收割者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伊莉莎宛如一位孤独的收割者在一个封闭的花园里收割。在传统意义上来讲,花园是人们享受和谐生活的地方,但是在这花园却犹如牢笼限制着主人公的肉体和灵魂。尽管在故事的开头部分交代了当时的生活环境“飘荡在半空中呈现出灰法兰绒绒色,将萨利纳斯山谷严实地罩了起来;同时也把它与外界分隔开。不管怎样,伊莉莎相信自助,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信仰把她们驱逐在公共生活以外,但是却足以让她们的内心更坚决、充分认识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尽管在文章的一开头有作者就点明了这是“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这些东西并不是伊莉莎的,换句话说她并没有拥有这些财产和农场的权利,她自己也只不过是丈夫的私人财产而已。对于伊莉莎,生命的意义就是将来从男性话语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她是失败者,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她迷失了自我从而走进了个人主义的漩涡。同时从这些描述中也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当时的经济大环境摧毁了正常的人与自然、丈夫和妻子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误导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下,经济关系永远和两性关系捆绑在一起,这也导致了女性的依赖和从属地位。“资本主义这一时期的男女关系被认为是对女性身体和劳动能力的双重剥削,资本主义男权社会是剥削女性的原动力,他们把男性和女性从劳动中异化出来,无偿的压榨、剥削女性的劳动能力。亨利一直恭维伊莉莎种植菊花的精湛技艺,这也是建立在他想让她去果园劳作的基础之上的,“你今年种的菊花中有十英寸那么大,真希望你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他从来不是从伊莉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只是想着伊莉莎能够创造多少经济价值。对于亨利来说,男性就是主体,有着绝对的权利而女性仅仅是一个边缘人,她们的义务就是服从男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伊莉莎一直是以一位孤独的收割者的形象存在,孤独的收割在自己的土地上,在这里伊莉莎屈服于强加于女性身上的这些枷锁,她渐渐的从原有的位置上游离。在这点上,伊莉莎就是典型女性的原型:她们怯懦、感性以及服从。所有的例证都在提醒我们每个社会在建立自己的道德行为模式的时候都是为了纠正人们的行为举止而存在的。所有的这些也在暗示我们,女性需要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她们需要保护,她们没有能力处理她们以外的一些潜在的危机,尽管这个给她们构建的生活模式不是她们所喜欢的她们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
3.男性领域的僭越者
伊莉莎的形象一开始就让读者的眼前为之一亮,她在花园里劳作,“由于穿着园艺工作服,她显得鼓囊囊的、有点儿笨拙。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眼睛。脚上是一双笨拙的鞋子。下面穿的印花裙子几乎全给那个大号的灯芯绒围裙遮盖了起来。围裙上有四个大口袋,用来放她干活时用的剪刀、泥铲、刮管器、种子和刀。”在这里伊莉莎与传统意义上女性的穿着、打扮以及顺从有着天子壤之别,在这里她完全颠覆了男权社会界定的女性。并且在故事中,伊莉莎种植菊花的技巧也得到了亨利的称赞,但是对伊利莎来讲,种植菊花并不能满足她内心的需求。“她这会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把去年的菊花枝剪短……她的脸上充满着渴望,看起来成熟漂亮—甚至连她拿着剪子干活的样子都那么有力,饱含期待,以至于那些菊花的枯干相比之下显得纤弱,容易收拾了。”)这里伊莉莎被描述是“她今年三十五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之后又描述的是“她的脸上充满着渴望,看起来成熟漂亮。”同时她从她与补锅匠的谈话中,以及她一直观望着丈夫和其他人的交易和她不原丈夫剥削她的个人技艺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伊莉莎是一个内心活跃,充满自我的女性形象。在这里亨利首当其冲地充当了粉碎伊莉莎幻想的人。当亨利成功地完成商业谈判来到花园时,他称赞伊莉莎 “做事很有天才,今年秋天你那些黄菊花的直径足足有十英寸。但愿你能在果园里培育出那样大的苹果来。”听到丈夫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伊莉莎“目光霎时变得锐利了”“说不定我会的” 。
总结
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曾经说过:“为了要做个独立的人,和男人一样平等,女人一定要走进男人的世界,正如男人也要走进女人的世界一样,一切是完全平等的交流。”伊莉莎想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想实现自我,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彻底粉碎了她这一希望。尽管他对男性社会发出了挑战但是这样的努力是注定徒劳的,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男性话语的统治,她孤独的自我是无法成功建构起女性独立自由的空间的。在当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的独立是受到压制的,她们的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还被排斥在男性声音之外。伊莉莎无法冲破传统道德模式对女性的界定,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尽管她意识到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但是她只能把这一渴望埋在内心深处,能做的只是‘无声的抽泣’,她所做的努最后力就像是泡沫一样虚幻。
[参考文献]
[1]King James Version. The Holy Bible: Collins Clear-Type Press
[2]L.Deborah, Madsen. Feminist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R.S. Gwynn. The Chrysanthemums. Fiction: A LonKman Locket Anthology. New York: Longman, 1998
[4]刘霞。解读斯坦贝克《菊花》中的妇女形象。Master,2011(10)
[5]王波。《二十世纪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夏燕。斯坦贝克笔下的孤独女性。和田师范专科学报,2004(2)
[7]约翰·斯坦贝克,菊花。林杉,宋佳芳。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短篇小说金库(下册)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8]杨升华。女性身体的哀歌:斯坦贝克《菊花》的身体叙述。安徽文学,2010(3)
[9]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9
[10]《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715 )
关键词:《菊花》;女性空间;孤独的收割者;僭越者
1. 花园的意象
花园是自创世以来上帝在天堂创造的最美好的事物。在《圣经》中伊甸园位于基训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境内。“有河从伊甸园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事实上花园是人类被赶出伊甸园之前最纯洁的福地。“原来意义上的花园是一个质朴纯真的生活乐园,同时那里住着一群纯洁、善良的缪斯。”对于阿拉伯人来讲,沙漠是精灵们聚集的地方,与之相对照的是花园是世俗中人们的幸福福祉,在那里亡者的灵魂可以得到永生和不朽。令人惊讶的是,在阿拉伯语中的“花园”的词缀就应该是“乐园”。 在他们看来,灵魂花园秩序永远是由上帝掌控的。
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开篇就非常清晰的呈现了男性和女性的领域划分,这个世界理所应当的是男性的世界,而女性的领域永远在家里,这里的家可以指房子和花园。女主人公伊莉莎的活动空间同时也界定了女性的生存地位。文中清晰的呈现了伊莉莎的活动领域,在这里花园并不是属于夫妻双方的而是她仅有的,所以在花园里面的工作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作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享受。同时,她照顾丈夫,她为丈夫准备热水洗澡、为他归置好要穿戴的衣服、照顾花园。她知道如何照顾植物并且一直以来尽心尽力的照顾着。从这点我们可以说花园是伊莉莎个人领域里最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伊莉莎在种植方面是一把好手但是这并不足以模糊当时的性别界限,虽然在个人能力方面她急于打破当时社会所赋予的一系列沉重枷锁,但是当时的社会制度让这一切努力显得那么苍白。在这里种植技巧的延续隐射了女主公伊莉莎没有孩子的焦虑,也反映了她本应该作为母亲这一自然本性的缺失。伊莉莎对于菊花的技巧、她的骄傲和自豪、她的精心培育以及她对菊花的艾爱在这里都可以和一个母亲的角色相互转换的。理论上来讲,女性的身体是用来孕育生命,一种给予者的形象、一种本能,这也是定义一个女性的标准。母性作为女性的重要本质说明了伊莉莎需要孕育生命、抚育生命,要不然这一本能的性别特征将基于当时的文化大背景而从她身上所偏移,最终将影响到她的人生意义的抉择。
2.孤独的收割者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伊莉莎宛如一位孤独的收割者在一个封闭的花园里收割。在传统意义上来讲,花园是人们享受和谐生活的地方,但是在这花园却犹如牢笼限制着主人公的肉体和灵魂。尽管在故事的开头部分交代了当时的生活环境“飘荡在半空中呈现出灰法兰绒绒色,将萨利纳斯山谷严实地罩了起来;同时也把它与外界分隔开。不管怎样,伊莉莎相信自助,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信仰把她们驱逐在公共生活以外,但是却足以让她们的内心更坚决、充分认识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尽管在文章的一开头有作者就点明了这是“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这些东西并不是伊莉莎的,换句话说她并没有拥有这些财产和农场的权利,她自己也只不过是丈夫的私人财产而已。对于伊莉莎,生命的意义就是将来从男性话语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她是失败者,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她迷失了自我从而走进了个人主义的漩涡。同时从这些描述中也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当时的经济大环境摧毁了正常的人与自然、丈夫和妻子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误导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下,经济关系永远和两性关系捆绑在一起,这也导致了女性的依赖和从属地位。“资本主义这一时期的男女关系被认为是对女性身体和劳动能力的双重剥削,资本主义男权社会是剥削女性的原动力,他们把男性和女性从劳动中异化出来,无偿的压榨、剥削女性的劳动能力。亨利一直恭维伊莉莎种植菊花的精湛技艺,这也是建立在他想让她去果园劳作的基础之上的,“你今年种的菊花中有十英寸那么大,真希望你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他从来不是从伊莉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只是想着伊莉莎能够创造多少经济价值。对于亨利来说,男性就是主体,有着绝对的权利而女性仅仅是一个边缘人,她们的义务就是服从男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伊莉莎一直是以一位孤独的收割者的形象存在,孤独的收割在自己的土地上,在这里伊莉莎屈服于强加于女性身上的这些枷锁,她渐渐的从原有的位置上游离。在这点上,伊莉莎就是典型女性的原型:她们怯懦、感性以及服从。所有的例证都在提醒我们每个社会在建立自己的道德行为模式的时候都是为了纠正人们的行为举止而存在的。所有的这些也在暗示我们,女性需要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她们需要保护,她们没有能力处理她们以外的一些潜在的危机,尽管这个给她们构建的生活模式不是她们所喜欢的她们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
3.男性领域的僭越者
伊莉莎的形象一开始就让读者的眼前为之一亮,她在花园里劳作,“由于穿着园艺工作服,她显得鼓囊囊的、有点儿笨拙。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眼睛。脚上是一双笨拙的鞋子。下面穿的印花裙子几乎全给那个大号的灯芯绒围裙遮盖了起来。围裙上有四个大口袋,用来放她干活时用的剪刀、泥铲、刮管器、种子和刀。”在这里伊莉莎与传统意义上女性的穿着、打扮以及顺从有着天子壤之别,在这里她完全颠覆了男权社会界定的女性。并且在故事中,伊莉莎种植菊花的技巧也得到了亨利的称赞,但是对伊利莎来讲,种植菊花并不能满足她内心的需求。“她这会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把去年的菊花枝剪短……她的脸上充满着渴望,看起来成熟漂亮—甚至连她拿着剪子干活的样子都那么有力,饱含期待,以至于那些菊花的枯干相比之下显得纤弱,容易收拾了。”)这里伊莉莎被描述是“她今年三十五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之后又描述的是“她的脸上充满着渴望,看起来成熟漂亮。”同时她从她与补锅匠的谈话中,以及她一直观望着丈夫和其他人的交易和她不原丈夫剥削她的个人技艺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伊莉莎是一个内心活跃,充满自我的女性形象。在这里亨利首当其冲地充当了粉碎伊莉莎幻想的人。当亨利成功地完成商业谈判来到花园时,他称赞伊莉莎 “做事很有天才,今年秋天你那些黄菊花的直径足足有十英寸。但愿你能在果园里培育出那样大的苹果来。”听到丈夫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伊莉莎“目光霎时变得锐利了”“说不定我会的” 。
总结
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曾经说过:“为了要做个独立的人,和男人一样平等,女人一定要走进男人的世界,正如男人也要走进女人的世界一样,一切是完全平等的交流。”伊莉莎想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想实现自我,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彻底粉碎了她这一希望。尽管他对男性社会发出了挑战但是这样的努力是注定徒劳的,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男性话语的统治,她孤独的自我是无法成功建构起女性独立自由的空间的。在当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的独立是受到压制的,她们的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还被排斥在男性声音之外。伊莉莎无法冲破传统道德模式对女性的界定,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尽管她意识到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但是她只能把这一渴望埋在内心深处,能做的只是‘无声的抽泣’,她所做的努最后力就像是泡沫一样虚幻。
[参考文献]
[1]King James Version. The Holy Bible: Collins Clear-Type Press
[2]L.Deborah, Madsen. Feminist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R.S. Gwynn. The Chrysanthemums. Fiction: A LonKman Locket Anthology. New York: Longman, 1998
[4]刘霞。解读斯坦贝克《菊花》中的妇女形象。Master,2011(10)
[5]王波。《二十世纪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夏燕。斯坦贝克笔下的孤独女性。和田师范专科学报,2004(2)
[7]约翰·斯坦贝克,菊花。林杉,宋佳芳。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短篇小说金库(下册)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8]杨升华。女性身体的哀歌:斯坦贝克《菊花》的身体叙述。安徽文学,2010(3)
[9]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9
[10]《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