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84-02
课堂改革实施以来,“教案剧式”的课堂已受到广泛的鄙视,“互动生成 价值引领”的绿色课堂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推崇。“互动”是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与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堂里发生的资源在适度张力作用下分享经验、拓展视界的过程;“生成”是结果,生成了丰富多彩、令人怦然心动、幽然心会的课堂情境,籍此师生获得了作为“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的经验。但自主不等于自由,互动生成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课程标准对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互动生成是在一定的价值目标小的互动生成。因此互动生成的课堂里,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境,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反应抓住稍纵及逝的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价值的引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大智慧。很多人认为,智慧是天生的。然而智慧还是可以修炼而来的,它是一种准备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状态。怎样修炼、储备、提升自己的智慧,丰富教育技艺,从而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呢?
一、高屋建瓴——解读文本
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二、未雨绸缪——多线型备课
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具有拓展性的。老师组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学生的感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只有在课前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對课堂可能产生的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向着更有价值的目标去发展。
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地互动生成起来,并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就假想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备课。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多线型备课,准备充分的引领方案。课堂中,教师胸有沟壑,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更为自由的去感悟课文。与单线进行的教学设计相比,它更能增进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教师也显得更为从容与自信,应对自如。这就是未雨绸缪给教师带来的智慧。
相关链接——《卜算子 咏梅》预设方案片断:
自由读课文,谈谈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可能出现的情况:
(1)喜爱她的美丽。
教师引导:诗中怎样描写它的美丽?(观赏梅花的图片,理解“俏”,感受美。)
(2)她不怕寒冷,非常坚强。
教师引导:说说冬天的景象。(风、雨、冰、雪、花、草……)诗中是怎么描写的?并联系其美丽的形象,突显坚强。
(3)她报告春的消息。
教师引导:读第一句诗,想象它怎样呼唤百花。说说春天来临的烂漫景象。
(4)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她一点都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功劳。
教师引导:回忆梅花的美丽与功劳,说说她在烂漫的春天里,看到百花盛开,心里是怎么想的。
三、跬步千里——课后反思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准备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按我们准备的去发展的。课堂是活生生的,课堂中总有让我们无法预设的情境,这也正是“课堂”远比“教案剧”更具挑战性也更为精彩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紧急调动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重新规划教学活动。
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每一次的“紧急智慧”都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我们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时,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在热烈的争论中,对文本感悟更加深刻,创新思维得到了维护;有时,临时改变的教学活动却没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甚至有时,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境,我们一时手足无措,等课上完后,才提壶灌顶般发现,这样处理不是很好吗?你会为此兴奋、后悔、懊丧……但无论哪种情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珍贵的教学财富。“经验就是智慧”,我们应该自觉养成课后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把它记录下来,贮存到自己的教学仓库当中。
相关链接——《山谷中的谜底》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感受雪松的特征与品格时,仅通过朗读很难直观的感受到雪松的本领,于是我突然想:何不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臂来代替雪松的树枝,演示雪松的“积”、“弯”、“落”、“弹”?然后再边读边演示,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不但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对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也迎刃而解了。
四、取长补短——师际交流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生活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教学者身在其中,情感被文本、学生、课堂牵制着,很多时候,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学行为无知无觉。这就需要有“第三只眼”来帮助我们发现。互相听课,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互相听课,第一是请别人听自己的课,请他们来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面对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境时的长处与短处,以便提高。第二是听别人的课,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在心中长出“第三只眼”,借鉴别人在处理课堂情境时的优缺点,并在课后的交流中达成共识。用众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智慧,丰富整个集体的智慧,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互相听课,可以是同学科听课,也可以是跨学科听课,以打开思路,为自己的学科教学带来智慧。
五、学而不厌——知识“领跑”
听过一堂课,学生在课堂中问老师:为什么燕子站在电线上不触电?老师当时就愣住了,半天没说出话来。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一桶水。”现在的孩子,不再像我们小时候,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们有太多的获得信息的通道,媒体、书籍、报刊。他们有太多的问题,有太多的想法。我们不可以想象,当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从来不知晓的时候,即使有再丰富的经验,再聪明的脑袋,教师也无法应对自如。所以,面对互动生成的课堂,我们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来对学生涉及的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引导。不断地学习,让自己的学识更加渊博,做一名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引路人。
新一轮课改以来,我觉得我们做教师越来越难做了。“价值引领 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对我们教师的课堂驾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以往我们把一个教师是否善于捕捉、筛选、利用和处理课堂上的信息资源看成一种“教育机智”的话,那么,当前我想实施新课程需要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互动生成的课堂中永远有无法预料的情境。运用我们的智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诚然,智慧是天生的,但我们还可以用自己求索不止的生命体验去磨砺自己的智慧,把每一次的备课,每一次的上课,每一次的听课,每一次的学习都作为是准备自己智慧的最佳时机,以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形象站立在课堂里,站在孩子们的面前。
课堂改革实施以来,“教案剧式”的课堂已受到广泛的鄙视,“互动生成 价值引领”的绿色课堂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推崇。“互动”是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与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堂里发生的资源在适度张力作用下分享经验、拓展视界的过程;“生成”是结果,生成了丰富多彩、令人怦然心动、幽然心会的课堂情境,籍此师生获得了作为“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的经验。但自主不等于自由,互动生成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课程标准对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互动生成是在一定的价值目标小的互动生成。因此互动生成的课堂里,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境,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反应抓住稍纵及逝的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价值的引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大智慧。很多人认为,智慧是天生的。然而智慧还是可以修炼而来的,它是一种准备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状态。怎样修炼、储备、提升自己的智慧,丰富教育技艺,从而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呢?
一、高屋建瓴——解读文本
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二、未雨绸缪——多线型备课
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具有拓展性的。老师组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学生的感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只有在课前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對课堂可能产生的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向着更有价值的目标去发展。
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地互动生成起来,并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就假想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备课。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多线型备课,准备充分的引领方案。课堂中,教师胸有沟壑,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更为自由的去感悟课文。与单线进行的教学设计相比,它更能增进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教师也显得更为从容与自信,应对自如。这就是未雨绸缪给教师带来的智慧。
相关链接——《卜算子 咏梅》预设方案片断:
自由读课文,谈谈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可能出现的情况:
(1)喜爱她的美丽。
教师引导:诗中怎样描写它的美丽?(观赏梅花的图片,理解“俏”,感受美。)
(2)她不怕寒冷,非常坚强。
教师引导:说说冬天的景象。(风、雨、冰、雪、花、草……)诗中是怎么描写的?并联系其美丽的形象,突显坚强。
(3)她报告春的消息。
教师引导:读第一句诗,想象它怎样呼唤百花。说说春天来临的烂漫景象。
(4)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她一点都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功劳。
教师引导:回忆梅花的美丽与功劳,说说她在烂漫的春天里,看到百花盛开,心里是怎么想的。
三、跬步千里——课后反思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准备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按我们准备的去发展的。课堂是活生生的,课堂中总有让我们无法预设的情境,这也正是“课堂”远比“教案剧”更具挑战性也更为精彩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紧急调动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重新规划教学活动。
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每一次的“紧急智慧”都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我们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时,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在热烈的争论中,对文本感悟更加深刻,创新思维得到了维护;有时,临时改变的教学活动却没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甚至有时,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境,我们一时手足无措,等课上完后,才提壶灌顶般发现,这样处理不是很好吗?你会为此兴奋、后悔、懊丧……但无论哪种情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珍贵的教学财富。“经验就是智慧”,我们应该自觉养成课后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把它记录下来,贮存到自己的教学仓库当中。
相关链接——《山谷中的谜底》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感受雪松的特征与品格时,仅通过朗读很难直观的感受到雪松的本领,于是我突然想:何不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臂来代替雪松的树枝,演示雪松的“积”、“弯”、“落”、“弹”?然后再边读边演示,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不但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对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也迎刃而解了。
四、取长补短——师际交流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生活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教学者身在其中,情感被文本、学生、课堂牵制着,很多时候,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学行为无知无觉。这就需要有“第三只眼”来帮助我们发现。互相听课,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互相听课,第一是请别人听自己的课,请他们来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面对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境时的长处与短处,以便提高。第二是听别人的课,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在心中长出“第三只眼”,借鉴别人在处理课堂情境时的优缺点,并在课后的交流中达成共识。用众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智慧,丰富整个集体的智慧,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互相听课,可以是同学科听课,也可以是跨学科听课,以打开思路,为自己的学科教学带来智慧。
五、学而不厌——知识“领跑”
听过一堂课,学生在课堂中问老师:为什么燕子站在电线上不触电?老师当时就愣住了,半天没说出话来。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一桶水。”现在的孩子,不再像我们小时候,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们有太多的获得信息的通道,媒体、书籍、报刊。他们有太多的问题,有太多的想法。我们不可以想象,当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从来不知晓的时候,即使有再丰富的经验,再聪明的脑袋,教师也无法应对自如。所以,面对互动生成的课堂,我们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来对学生涉及的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引导。不断地学习,让自己的学识更加渊博,做一名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引路人。
新一轮课改以来,我觉得我们做教师越来越难做了。“价值引领 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对我们教师的课堂驾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以往我们把一个教师是否善于捕捉、筛选、利用和处理课堂上的信息资源看成一种“教育机智”的话,那么,当前我想实施新课程需要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互动生成的课堂中永远有无法预料的情境。运用我们的智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诚然,智慧是天生的,但我们还可以用自己求索不止的生命体验去磨砺自己的智慧,把每一次的备课,每一次的上课,每一次的听课,每一次的学习都作为是准备自己智慧的最佳时机,以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形象站立在课堂里,站在孩子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