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读 教学 《小马过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50-01
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
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或是一段文字感兴趣,如《小马过河》就是一篇由多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教师要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倡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随便翻看课文的插图或文字,强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小马过河》一课,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课文,可以把课文浏览一遍,也可以多读几遍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如果你喜欢文中的插图,也可以对插图美美地欣赏一番。
师:哪位同学把自己的学习所得跟大家分享?
生1:我刚才把课文大致浏览了一遍,这篇课文好长,文中的人物好多。
生2:我很喜欢文中的对话部分,一直在读它们。
生3:我不仅读了课文,还看了插图,画得太形象了,有时间我也要学着画一画。
生4:我读了好几遍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序号都标好了。
在课堂教学伊始环节,笔者改变了常规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做法,而是站在儿童的立场,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探究和发现,为朗读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步:读说结合,理解内涵
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读通课文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学生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透。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接下来老师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可就提高了。请同学们把课文再认真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字。
(生自由读)
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能不能再把课文流利地读一遍呢?读的过程要注意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生读,交流反馈,师相机指导)
师: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小马很愿意帮助妈妈做事。
生2:我从课文中看出,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之后不知道该怎样过河。
生3:小马不知道怎样过河只好回去问妈妈。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侧重于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在朗读指导上,笔者采取了递进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这样既避免了由于漫无目的读书而产生厌倦心理,又达到了“课不读熟不开讲”的教学目标。另外,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交流读书体会,以读促说,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愿望,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第三步:批画标注,提升效果
在初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文章有了大致了解后,教师还要提倡学生针对课文进行选读,敢于质疑问难。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选读时,让学生动口动手,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师: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呢?或者自己在读哪些地方时还不是很满意,你都可以把它选出来再好好读一读。
(生自由读选读部分)
师:在《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你对哪些地方不是很理解,或者读了课文以后哪个词语、句子给你留下什么感受呢?可以在旁边做好标记,在下节课教学中再共同学习交流。
(生选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选读课文可以使朗读变得更有针对性。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或者是对文中的语言风格独到之处进行品读,这样的设计突出了朗读的重点,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其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这三个阶段的初读训练体现了由浅入深,由生疏到熟练,由各自独立到相互融合的渐进式阅读过程,充分遵循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规律,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初读方式,使阅读教学更精彩。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50-01
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
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或是一段文字感兴趣,如《小马过河》就是一篇由多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教师要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倡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随便翻看课文的插图或文字,强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小马过河》一课,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课文,可以把课文浏览一遍,也可以多读几遍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如果你喜欢文中的插图,也可以对插图美美地欣赏一番。
师:哪位同学把自己的学习所得跟大家分享?
生1:我刚才把课文大致浏览了一遍,这篇课文好长,文中的人物好多。
生2:我很喜欢文中的对话部分,一直在读它们。
生3:我不仅读了课文,还看了插图,画得太形象了,有时间我也要学着画一画。
生4:我读了好几遍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序号都标好了。
在课堂教学伊始环节,笔者改变了常规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做法,而是站在儿童的立场,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探究和发现,为朗读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步:读说结合,理解内涵
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读通课文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学生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透。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接下来老师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可就提高了。请同学们把课文再认真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字。
(生自由读)
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能不能再把课文流利地读一遍呢?读的过程要注意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生读,交流反馈,师相机指导)
师: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小马很愿意帮助妈妈做事。
生2:我从课文中看出,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之后不知道该怎样过河。
生3:小马不知道怎样过河只好回去问妈妈。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侧重于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在朗读指导上,笔者采取了递进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这样既避免了由于漫无目的读书而产生厌倦心理,又达到了“课不读熟不开讲”的教学目标。另外,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交流读书体会,以读促说,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愿望,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第三步:批画标注,提升效果
在初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文章有了大致了解后,教师还要提倡学生针对课文进行选读,敢于质疑问难。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选读时,让学生动口动手,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师: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呢?或者自己在读哪些地方时还不是很满意,你都可以把它选出来再好好读一读。
(生自由读选读部分)
师:在《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你对哪些地方不是很理解,或者读了课文以后哪个词语、句子给你留下什么感受呢?可以在旁边做好标记,在下节课教学中再共同学习交流。
(生选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选读课文可以使朗读变得更有针对性。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或者是对文中的语言风格独到之处进行品读,这样的设计突出了朗读的重点,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其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这三个阶段的初读训练体现了由浅入深,由生疏到熟练,由各自独立到相互融合的渐进式阅读过程,充分遵循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规律,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初读方式,使阅读教学更精彩。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