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书面测试,最终指向学生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因此,命题者需站在儿童的立场,关注儿童的知识需求、生活实际,以语文要素为核心,聚焦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评的导向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 监测型考试 命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监测型考試是以获得学生特定素养的客观信息为目的,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把待测量与已知的同类量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将已知量作为计量单位,求得比值的过程”。它用满分设定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价值理想状态,也用零分设定了一个完全不具有价值的状态,由此确立了客观价值的尺度。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改善教师的“教”。小学语文教科书强化阅读,重视方法指导,注重语言实践,注重与生活联系,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之匹配的监测型考试命题也必须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体现时代烙印。“试题的问题具有任务性和可探究性,试卷对具有特殊才能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要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试题求解的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一、考试素材选择与运用的注意点
考试素材与考试情境有本质的不同。考试的素材是已经发生的,而考试的情境是指引起被试对测试内容感兴趣或激发认知冲突的背景。编制试题时,我们需要对被测对象的生活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认知水平创设考试情境,千万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随意设置考试情境甚至虚构素材。从考试素材运用的角度看,学生经历所形成的对素材的熟悉程度可能会影响试题的把握,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所具有的学科素养证据。因此,命题设计要确定容许学生即使遇到完全陌生或不熟悉试题载体的素材时,凭借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也能弥补生活经验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夯实基础,从知识走向素养
传统的语文测试,通常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的覆盖面,但过于偏重知识点而不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多采用反复抄写背默的机械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试题命制要进行灵活创新,既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更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检测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研读课标,把握学段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既有“总体目标与内容”,又有“学段目标与内容”,不同学段课标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理解词语,低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段则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考试命题应努力体现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随着学段上升,考查难度要逐步提高,考查范围也应逐渐扩大。
四、发展思维,从单一走向开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功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往的语文测试,无论是题目的设计还是答案的制定,往往都是单一指向的,但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积累的语言素材和掌握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尊重不同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五、站在学生立场,贴近学生生活
试题命制应从学生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立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积极愉快地完成一个个测评任务。可以改变试题语言的表达方式,如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增强试题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以以任务为驱动,吸引学生参与,认真思考。站在学生立场,试题中涉及的素材也须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令学生喜闻乐见。三年级的阅读《〈坐井观天〉新编》,四年级的阅读《打架》,命题者将手机、学生之间发生矛盾之类的素材纳入试题,用这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答题的兴趣与积极性。语境能勾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特定情境中语句的含义,辨析语言运用的优劣。特别是对于有歧义的词、句、段的理解,语境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语境能补充空白,帮助学生确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试题良好的语境不仅能避免学生对命题意图的不解、误解和曲解,获得同解,甚至能求得正解,不仅懂得表层的字面意义,而且能引导学生深究隐含的言外之意。
六、坚持以人为本,成全儿童的生命发展
命题者首先要明确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终极目标是指向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因此,测量主体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强调以人为本开展考试活动。如试卷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其自强不息;有利于促进评价体系自身的改进和完善;试题没有设置繁题、难题、偏题、怪题等没有意义的试题,体现出命题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书面测试命题要立足课本,紧扣课标,关注素养,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改进,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宣薇.小学语文考试命题新变化带给我们的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0(11):42-43.
[2]黄亦玲.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精细化的实践研究[J].语文建设,2020(02):54-58.
[3]窦文明.关于小学语文考试中“基础题”的命题思考[J].考试周刊,2019(55):3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监测型考试 命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监测型考試是以获得学生特定素养的客观信息为目的,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把待测量与已知的同类量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将已知量作为计量单位,求得比值的过程”。它用满分设定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价值理想状态,也用零分设定了一个完全不具有价值的状态,由此确立了客观价值的尺度。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改善教师的“教”。小学语文教科书强化阅读,重视方法指导,注重语言实践,注重与生活联系,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之匹配的监测型考试命题也必须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体现时代烙印。“试题的问题具有任务性和可探究性,试卷对具有特殊才能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要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试题求解的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一、考试素材选择与运用的注意点
考试素材与考试情境有本质的不同。考试的素材是已经发生的,而考试的情境是指引起被试对测试内容感兴趣或激发认知冲突的背景。编制试题时,我们需要对被测对象的生活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认知水平创设考试情境,千万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随意设置考试情境甚至虚构素材。从考试素材运用的角度看,学生经历所形成的对素材的熟悉程度可能会影响试题的把握,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所具有的学科素养证据。因此,命题设计要确定容许学生即使遇到完全陌生或不熟悉试题载体的素材时,凭借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也能弥补生活经验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夯实基础,从知识走向素养
传统的语文测试,通常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的覆盖面,但过于偏重知识点而不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多采用反复抄写背默的机械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试题命制要进行灵活创新,既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更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检测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研读课标,把握学段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既有“总体目标与内容”,又有“学段目标与内容”,不同学段课标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理解词语,低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段则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考试命题应努力体现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随着学段上升,考查难度要逐步提高,考查范围也应逐渐扩大。
四、发展思维,从单一走向开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功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往的语文测试,无论是题目的设计还是答案的制定,往往都是单一指向的,但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积累的语言素材和掌握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尊重不同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五、站在学生立场,贴近学生生活
试题命制应从学生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立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积极愉快地完成一个个测评任务。可以改变试题语言的表达方式,如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增强试题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以以任务为驱动,吸引学生参与,认真思考。站在学生立场,试题中涉及的素材也须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令学生喜闻乐见。三年级的阅读《〈坐井观天〉新编》,四年级的阅读《打架》,命题者将手机、学生之间发生矛盾之类的素材纳入试题,用这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答题的兴趣与积极性。语境能勾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特定情境中语句的含义,辨析语言运用的优劣。特别是对于有歧义的词、句、段的理解,语境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语境能补充空白,帮助学生确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试题良好的语境不仅能避免学生对命题意图的不解、误解和曲解,获得同解,甚至能求得正解,不仅懂得表层的字面意义,而且能引导学生深究隐含的言外之意。
六、坚持以人为本,成全儿童的生命发展
命题者首先要明确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终极目标是指向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因此,测量主体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强调以人为本开展考试活动。如试卷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其自强不息;有利于促进评价体系自身的改进和完善;试题没有设置繁题、难题、偏题、怪题等没有意义的试题,体现出命题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书面测试命题要立足课本,紧扣课标,关注素养,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改进,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宣薇.小学语文考试命题新变化带给我们的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0(11):42-43.
[2]黄亦玲.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精细化的实践研究[J].语文建设,2020(02):54-58.
[3]窦文明.关于小学语文考试中“基础题”的命题思考[J].考试周刊,2019(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