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常青。我们的教学实践往往走在理论发展的前面,而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已成为众多数学教师的共识。
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必须考虑“教学活动中同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与在学校教学中,由于“意义”发生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联系实际的教学问题。例如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会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如果再加一个梨,这时侯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就无法平均分。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如果在生活中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只需估算的问题(切成三块就行)。但是同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却有不同的“意义”:如果是估算教学,你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如果关于循环小数的数学,那么你就需要借助笔算出是一个循环小数,并且保留几位小数还要再看题目的要求;如果是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呢,那你就必须用分数来表示结果了。由此可见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原因是联系实际的教学存在问题。首先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在教学中人为地设定了某些“标准答案”,导致课堂中的答案与实际生活的答案不一致,这样的“双重标准”人为的设置了课堂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沟壑。例如。每千克的香蕉售价是4.8元,买1.36千克的香蕉应付6.528元,有教师规定答案为6.53元,要求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保留到“分”;实际生活往往使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只要付6.5元就够了。因此课堂问题与生活实际并不完全一致,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也有差别的。但不必在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缠。就上例来说,如果学生能正确计算小数的乘法的积,就达到了数学教学要求,他用怎样的方法取近似值只要有道理就行,即使需要统一也应当在承认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在容易混淆的地方做出明确要求。
其次,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具有实例,因此在引进生活的实际问题时要关注该问题的是否能被儿童认可,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人为臆造的。这种人为臆造的应用题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即生活中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它只出现在数学课堂。长此以往的一个后果,学生视课堂与实际生活为完成独立的两个情境,在课堂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隔膜阻碍了学生灵活应用能力的发展。所以引进此类应用题只会与我们的初衷相背离。
最后,我们还需要强化课堂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以近似于精确为例,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对价格的考虑”是数学与生活的共同关注的因素。我们还可以在承认学生答案合理性的基础上,增加某些数学问题答案的开放度,以使数学课堂和现实生活尽量建立联系。
总之,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变化的、复杂的情境里才可以得到发展,因为这关系到对具体情境的分析和解决方式的选择。纯数学层面的计算、寻找答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为简单。由此,我们应该对“联系实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何联系实际”要正确处理好。
收稿日期:2008-5-13
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必须考虑“教学活动中同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与在学校教学中,由于“意义”发生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联系实际的教学问题。例如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会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如果再加一个梨,这时侯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就无法平均分。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如果在生活中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只需估算的问题(切成三块就行)。但是同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却有不同的“意义”:如果是估算教学,你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如果关于循环小数的数学,那么你就需要借助笔算出是一个循环小数,并且保留几位小数还要再看题目的要求;如果是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呢,那你就必须用分数来表示结果了。由此可见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原因是联系实际的教学存在问题。首先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在教学中人为地设定了某些“标准答案”,导致课堂中的答案与实际生活的答案不一致,这样的“双重标准”人为的设置了课堂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沟壑。例如。每千克的香蕉售价是4.8元,买1.36千克的香蕉应付6.528元,有教师规定答案为6.53元,要求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保留到“分”;实际生活往往使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只要付6.5元就够了。因此课堂问题与生活实际并不完全一致,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也有差别的。但不必在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缠。就上例来说,如果学生能正确计算小数的乘法的积,就达到了数学教学要求,他用怎样的方法取近似值只要有道理就行,即使需要统一也应当在承认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在容易混淆的地方做出明确要求。
其次,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具有实例,因此在引进生活的实际问题时要关注该问题的是否能被儿童认可,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人为臆造的。这种人为臆造的应用题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即生活中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它只出现在数学课堂。长此以往的一个后果,学生视课堂与实际生活为完成独立的两个情境,在课堂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隔膜阻碍了学生灵活应用能力的发展。所以引进此类应用题只会与我们的初衷相背离。
最后,我们还需要强化课堂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以近似于精确为例,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对价格的考虑”是数学与生活的共同关注的因素。我们还可以在承认学生答案合理性的基础上,增加某些数学问题答案的开放度,以使数学课堂和现实生活尽量建立联系。
总之,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变化的、复杂的情境里才可以得到发展,因为这关系到对具体情境的分析和解决方式的选择。纯数学层面的计算、寻找答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为简单。由此,我们应该对“联系实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何联系实际”要正确处理好。
收稿日期:2008-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