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大众媒体的发展与成熟,使得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开始浮上银屏,“选秀”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知晓;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一夜成名者的出现,“选秀”现象已经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人们对待选秀的态度也褒贬不一。那么,选秀真的那么有吸引力吗?真的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想参加选秀,一夜成名吗?针对这一疑惑,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武汉和青海三所高校部分在校生进行调查,旨在发现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参加选秀的动机以及了解不同环境、不同经济背景下他们对参加选秀节目态度的差异性,为相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学校教育对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视选秀;大学生;态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58-2.5
随着当今社会各种各样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大众传媒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给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作为大众媒介的电视在大学生社会化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近来愈演愈烈的电视选秀节目在保持高收视率的同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选秀的队伍,展示自我、挑战自我,试图通过电视这一媒体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明星梦,其中不乏大量高校学生。那么,电视选秀节目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诱惑力?他们的生活态度、心理状态是否因这些节目而改变?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大学的部分在校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参加选秀的动机,了解不同环境、不同经济背景下他们对参加选秀节目态度的差异性,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态度,提出具体的学校教育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结合取样设计的意义原则和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法,选取北京、武汉和青海三所高校各50名学生,总计150人。回收调查问卷128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125份。其中北京高校41份,武汉高校39份,青海高校45份。同时选取其中的4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大众传媒理论及价值取向理论的梳理,以问卷为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因素,以便最真实和最大程度的获得研究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与多名大学生进行访谈,为问卷获得的结果提供辅助分析资料。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对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态度趋势
大学生对“选秀”电视节目的关注态度。研究表明,无论是偶尔关注还是经常关注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人数达到了86.83%。说明大部分学生都看过此类节目,电视媒体选秀节目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大学生对“选秀”电视节目的总体印象及喜好程度。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86%的大学生对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总体印象一般,认为只是作为娱乐节目看看而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此类选秀节目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他们并不像大众所担忧的那样盲目追风选秀节目,反之则表现出了一定的漠然与理性。
大学生对“选秀”电视节目所提供内容的选择。在“你一般观看电视选秀节目时所关注的内容是什么?”一题中,研究者设计了“选手成长经历、评委的点评、选手个人的才艺展示、选手生活记录片花、选手pk”五个选项,结果显示,对于电视媒体选秀节目提供的内容,大学生们大都偏重于观看选手的个人展示(59.87%)、生活内容(13.45%)及成长历程(11.27%)这些与选手自身相关,相对轻松活泼、有时甚至是搞笑的内容,而紧张激烈的PK氛围和某些评委尖刻的点评则被放在其次。但也有10.13%的同学对激烈、残酷的PK场面尤其喜欢。
大学生观看节目的原因及他们心中的节目看点研究。结果显示,49.7%的大学生观看选秀类节目的原因是为了打发消遣时间;17.34%的人是为了作为日常生活中与别人聊天的话题;16.98%的大学生是因为受家人朋友的影响;8.17%的人时为了寻求信心,激发斗志;3.01%的人是为了寻找同道中人;还有4.8%的人有其他特殊原因。这一数据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选秀节目的心理,他们大多并非主观意愿去关注这类节目,反之则存在很多被动因素,这也说明他们对待选秀节目的态度并不是盲目的。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自己心目中对于选秀节目的特定看点,大多是为了消遣时间,或者是找不到其他好看的节目随便看看,这两类人群的总人数占总人数的65%左右,仅有35%左右的大学生有自己心目中的节目看点。这一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人群“选秀热”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对“选秀”电视节目商业化运作的认识。在被调查的125名大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选秀节目存在商业化运作的事实;仅有不到10%的同学认为不存在商业化运作,在他们眼中,节目只是在为人们搭建一个选出老百姓自己的明星的平台。他们中有超过80%的人不会为选手投票,称其不会轻而易举地跳进商家的圈套。
(二)当代大学生对于电视选秀节目的态度越来越趋于理性化
理性化是当代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主流态度。在125名同学中,73.7%的同学表现比较理性,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把选秀节目当成是繁重学业压力下的一种精神放松,去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这一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电视选秀节目的态度越来越趋于理性化。说明当今社会大学生面对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态度总体呈现积极的趋势,他们更多的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并且他们对于“一夜成名”的态度也是比较理性的,仅有很少的学生认为“一夜成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条捷径。 部分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表现出非理性现象。研究结果表明,26.3%的同学想要参加选秀节目,13.3%的同学想通过参加选秀节目一夜成名;而电视媒体选秀节目又过多的渲染“一夜成名”的语境,使得大学生们片面理解其成功的涵义,滋生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和功利主义思想,从而助长了“不劳而获”之风,也易导致“泡沫意识”的形成。即不把人生的追求建立在勤奋努力的坚实基础上,而是靠投机取巧的手段达到目的一种意识。
(三)不同家庭经济收入、不同地区大学生对电视选秀节目的态度差异比较
不同收入家庭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家庭收入不同,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不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学生,有74.5%选择的都是浪费时间、金钱;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同学大多选择没有意义。说明收入多少和所得的回报这两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有72.4%的北京高校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压力很大,而仅有10.3%的人认为自己现在比较轻松;武汉高校有60.3%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压力很大,15.7%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比较轻松;青海高校的学生中认为自己现在压力很大的学生相对较少,为34.7%,有46.1%的学生认为现在这样挺好,19.2%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比较轻松。说明无论什么地区,什么学校,当代大学生面对选秀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了。
三、讨论与分析
(一)媒介舆论合力是影响大学生态度形成与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种意见一旦被多家新闻传播机构持续的扩散,就能被相当多的人接受,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形成观念合力,观念合力必然转变为舆论合力,从而引起社会的共鸣,而这种社会共鸣往往会误导人们的思想。
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访谈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表现出了更多的理性。大学生这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电视媒体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价值观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信念、信仰和理想等,在实际生活中,它表现为人们判断某种事物好坏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它借助电子媒介,向社会成员传授维系社会和自身发展所需的社会规范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认知各种问题,形成新的价值观念。
(二)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完善和精神满足
研究发现,关注选秀节目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真正想要参与其中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却很小。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关注选秀,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和娱乐休闲需求,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面对“选秀”,表现出了更多的理性,对他们来说,选秀节目更多的是一种娱乐需要,参与选秀节目则更多的是为了展现自我,寻求心理满足,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他们比较清晰的认识到选秀节目中的商业包装、媒体炒作和诸多负面形象,也明白“一夜成名”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三)社会差别在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的影响
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三所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月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社会差别会制约着他们的行动,影响他们的心理。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愿参加选秀节目的原因多为自身原因;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不愿参加选秀的原因是比较被动的,并非自己主观的意愿。
(四)人的多层次需要在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的影响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从低到高依次递进上升的,低一级的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高一级的需要也就会越强烈。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人们的最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才会渴望更高的需求,所以当其经济条件允许时,他们才会考虑是否对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状态满意,当这些都满足的条件下,他们才会渴望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这也是导致三所学校学生不愿参加选秀节目的原因存在差异的一方面。
通过本项研究,可以看到面对选秀,大学生们仍然保持着该有的理性和良好的心态,他们也懂得把握娱乐和生活之间的度。因此,我们也需要提醒社会舆论和选秀选手及那些票选出来的“民星”们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广大学生进行正确健康的引导。
首先,要为参加选秀的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作为高校,对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大众选秀活动,不能简单地评价为“好”或“坏”,关键是要看选秀比赛活动的尺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只要大学生参加的是组织正规、内容健康的比赛,这完全可以视为一次社会实践机会,没有必要一味反对和阻止。因此对于那些已经报名参加这类大众选秀或正在打算参与的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学校应通过开设讲座、访谈等形式,安排心理专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正视选秀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合理把握参赛尺度,理性对待胜负。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电视大众选秀活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对各种社会事物都充满好奇,审美情趣日趋多样化,但也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现象。不管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指向,还是大众媒体传播和宣扬的某种倾向、某种时尚都很容易使他们脆弱多变的价值观受到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就会受到某些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所以,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不同层面接受同一偶像,从不同偶像身上吸取同一养分,同时也要理性地认识到偶像身上的缺点,从而使得对偶像的认识更加深刻与全面。
最后,要为大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舞台。为了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尽量减少电视大众选秀等大众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们的消极影响,高校应该重视学生意愿,多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举办适合大学生自己的校园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活跃校园文化,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和别人。因此,高校学生文化活动应该是既有人文关怀,又雅俗共赏,要让广大学生在校园中真正找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孙旭培,张爱莲.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声屏世界,2005.
邬承斌.对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哲学反思[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如何理解人的需要——发展的价值维.http://www.hebdx.com/tabid/63/InfoID/8588/Default.aspx,2011.12.6.
余维武.价值多元社会榜样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赵慧莉(1963- ):女,山东淄博人,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祁雅婷(1990- ):女,陕西蓝田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传媒。
【关键词】电视选秀;大学生;态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58-2.5
随着当今社会各种各样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大众传媒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给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作为大众媒介的电视在大学生社会化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近来愈演愈烈的电视选秀节目在保持高收视率的同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选秀的队伍,展示自我、挑战自我,试图通过电视这一媒体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明星梦,其中不乏大量高校学生。那么,电视选秀节目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诱惑力?他们的生活态度、心理状态是否因这些节目而改变?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大学的部分在校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参加选秀的动机,了解不同环境、不同经济背景下他们对参加选秀节目态度的差异性,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态度,提出具体的学校教育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结合取样设计的意义原则和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法,选取北京、武汉和青海三所高校各50名学生,总计150人。回收调查问卷128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125份。其中北京高校41份,武汉高校39份,青海高校45份。同时选取其中的4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大众传媒理论及价值取向理论的梳理,以问卷为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因素,以便最真实和最大程度的获得研究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与多名大学生进行访谈,为问卷获得的结果提供辅助分析资料。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对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态度趋势
大学生对“选秀”电视节目的关注态度。研究表明,无论是偶尔关注还是经常关注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人数达到了86.83%。说明大部分学生都看过此类节目,电视媒体选秀节目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大学生对“选秀”电视节目的总体印象及喜好程度。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86%的大学生对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总体印象一般,认为只是作为娱乐节目看看而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此类选秀节目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他们并不像大众所担忧的那样盲目追风选秀节目,反之则表现出了一定的漠然与理性。
大学生对“选秀”电视节目所提供内容的选择。在“你一般观看电视选秀节目时所关注的内容是什么?”一题中,研究者设计了“选手成长经历、评委的点评、选手个人的才艺展示、选手生活记录片花、选手pk”五个选项,结果显示,对于电视媒体选秀节目提供的内容,大学生们大都偏重于观看选手的个人展示(59.87%)、生活内容(13.45%)及成长历程(11.27%)这些与选手自身相关,相对轻松活泼、有时甚至是搞笑的内容,而紧张激烈的PK氛围和某些评委尖刻的点评则被放在其次。但也有10.13%的同学对激烈、残酷的PK场面尤其喜欢。
大学生观看节目的原因及他们心中的节目看点研究。结果显示,49.7%的大学生观看选秀类节目的原因是为了打发消遣时间;17.34%的人是为了作为日常生活中与别人聊天的话题;16.98%的大学生是因为受家人朋友的影响;8.17%的人时为了寻求信心,激发斗志;3.01%的人是为了寻找同道中人;还有4.8%的人有其他特殊原因。这一数据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选秀节目的心理,他们大多并非主观意愿去关注这类节目,反之则存在很多被动因素,这也说明他们对待选秀节目的态度并不是盲目的。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自己心目中对于选秀节目的特定看点,大多是为了消遣时间,或者是找不到其他好看的节目随便看看,这两类人群的总人数占总人数的65%左右,仅有35%左右的大学生有自己心目中的节目看点。这一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人群“选秀热”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对“选秀”电视节目商业化运作的认识。在被调查的125名大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选秀节目存在商业化运作的事实;仅有不到10%的同学认为不存在商业化运作,在他们眼中,节目只是在为人们搭建一个选出老百姓自己的明星的平台。他们中有超过80%的人不会为选手投票,称其不会轻而易举地跳进商家的圈套。
(二)当代大学生对于电视选秀节目的态度越来越趋于理性化
理性化是当代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主流态度。在125名同学中,73.7%的同学表现比较理性,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把选秀节目当成是繁重学业压力下的一种精神放松,去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这一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电视选秀节目的态度越来越趋于理性化。说明当今社会大学生面对电视媒体选秀节目的态度总体呈现积极的趋势,他们更多的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并且他们对于“一夜成名”的态度也是比较理性的,仅有很少的学生认为“一夜成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条捷径。 部分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表现出非理性现象。研究结果表明,26.3%的同学想要参加选秀节目,13.3%的同学想通过参加选秀节目一夜成名;而电视媒体选秀节目又过多的渲染“一夜成名”的语境,使得大学生们片面理解其成功的涵义,滋生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和功利主义思想,从而助长了“不劳而获”之风,也易导致“泡沫意识”的形成。即不把人生的追求建立在勤奋努力的坚实基础上,而是靠投机取巧的手段达到目的一种意识。
(三)不同家庭经济收入、不同地区大学生对电视选秀节目的态度差异比较
不同收入家庭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家庭收入不同,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不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学生,有74.5%选择的都是浪费时间、金钱;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同学大多选择没有意义。说明收入多少和所得的回报这两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有72.4%的北京高校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压力很大,而仅有10.3%的人认为自己现在比较轻松;武汉高校有60.3%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压力很大,15.7%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比较轻松;青海高校的学生中认为自己现在压力很大的学生相对较少,为34.7%,有46.1%的学生认为现在这样挺好,19.2%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比较轻松。说明无论什么地区,什么学校,当代大学生面对选秀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了。
三、讨论与分析
(一)媒介舆论合力是影响大学生态度形成与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种意见一旦被多家新闻传播机构持续的扩散,就能被相当多的人接受,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形成观念合力,观念合力必然转变为舆论合力,从而引起社会的共鸣,而这种社会共鸣往往会误导人们的思想。
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访谈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表现出了更多的理性。大学生这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电视媒体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价值观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信念、信仰和理想等,在实际生活中,它表现为人们判断某种事物好坏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它借助电子媒介,向社会成员传授维系社会和自身发展所需的社会规范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认知各种问题,形成新的价值观念。
(二)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完善和精神满足
研究发现,关注选秀节目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真正想要参与其中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却很小。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关注选秀,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和娱乐休闲需求,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面对“选秀”,表现出了更多的理性,对他们来说,选秀节目更多的是一种娱乐需要,参与选秀节目则更多的是为了展现自我,寻求心理满足,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他们比较清晰的认识到选秀节目中的商业包装、媒体炒作和诸多负面形象,也明白“一夜成名”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三)社会差别在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的影响
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三所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月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社会差别会制约着他们的行动,影响他们的心理。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愿参加选秀节目的原因多为自身原因;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不愿参加选秀的原因是比较被动的,并非自己主观的意愿。
(四)人的多层次需要在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态度的影响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从低到高依次递进上升的,低一级的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高一级的需要也就会越强烈。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人们的最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才会渴望更高的需求,所以当其经济条件允许时,他们才会考虑是否对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状态满意,当这些都满足的条件下,他们才会渴望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这也是导致三所学校学生不愿参加选秀节目的原因存在差异的一方面。
通过本项研究,可以看到面对选秀,大学生们仍然保持着该有的理性和良好的心态,他们也懂得把握娱乐和生活之间的度。因此,我们也需要提醒社会舆论和选秀选手及那些票选出来的“民星”们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广大学生进行正确健康的引导。
首先,要为参加选秀的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作为高校,对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大众选秀活动,不能简单地评价为“好”或“坏”,关键是要看选秀比赛活动的尺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只要大学生参加的是组织正规、内容健康的比赛,这完全可以视为一次社会实践机会,没有必要一味反对和阻止。因此对于那些已经报名参加这类大众选秀或正在打算参与的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学校应通过开设讲座、访谈等形式,安排心理专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正视选秀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合理把握参赛尺度,理性对待胜负。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电视大众选秀活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对各种社会事物都充满好奇,审美情趣日趋多样化,但也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现象。不管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指向,还是大众媒体传播和宣扬的某种倾向、某种时尚都很容易使他们脆弱多变的价值观受到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就会受到某些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所以,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不同层面接受同一偶像,从不同偶像身上吸取同一养分,同时也要理性地认识到偶像身上的缺点,从而使得对偶像的认识更加深刻与全面。
最后,要为大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舞台。为了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尽量减少电视大众选秀等大众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们的消极影响,高校应该重视学生意愿,多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举办适合大学生自己的校园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活跃校园文化,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和别人。因此,高校学生文化活动应该是既有人文关怀,又雅俗共赏,要让广大学生在校园中真正找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孙旭培,张爱莲.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声屏世界,2005.
邬承斌.对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哲学反思[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如何理解人的需要——发展的价值维.http://www.hebdx.com/tabid/63/InfoID/8588/Default.aspx,2011.12.6.
余维武.价值多元社会榜样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赵慧莉(1963- ):女,山东淄博人,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祁雅婷(1990- ):女,陕西蓝田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