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支教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公益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逐渐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意愿产生影响。本文针对大学生群体,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就大学生支教活动对其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支教活动会促使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偏向于公益方面,同时研究发现能够体现大学生自身价值,使其获得精神满足的活动对大学生影响更大,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此类活动。因此各大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类似活动,从而锻炼大学生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关键词:支教;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机理
引言
公益活动日益走进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公益活动并参与其中。在大学生公益活动中最普遍也是周期最长的是支教活动。各大高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支教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支教学生安排指导老师,同时通过学分激励,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金及物料支持,有的学校甚至建立多个支教团队,到不同省份进行支教,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用学校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生抱着不同的心态和想法参加支教活动,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需要面临在学校所不曾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冲击着大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促使大学生对自身价值以及未来去向产生思考。本文从大学生支教基本情况、支教动机以及平时参与公益活动情况、支教感受四个维度展开,研究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机理。
一、文献回顾
当前国内学者针对支教与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两个角度进行阐释。罗婧(2012)在其文献中讨论了“利己”动机、“利他”动机、社会网络的影响、志愿者角色的自我认同与团体语境中的激励制度这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1]。同时她还阐述了信息效应、价值效应、模仿效应对支教大学生志愿动机的满足程度,拥有更多与支教活动相关的信息、活动更能体现支教大学生自身价值、参与过程中可获得更多锻炼机会,则支教大学生志愿动机满足程度就越高[2]。王勇辉(2012)对实习支教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毕业前就业意识不强,职业规划能力欠缺,并建议当前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3]。岳瑞波(2018)研究了实习支教对大学生考研和教师行业就业的影响,并得出实习支教在时间与空间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合适条件,是激发大学生考研深造的兴奋剂,同时实习支教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上有明显的导向作用[4]。
上述理论研究從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未来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展开调查,缺少从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意愿的多样性方面阐述,除此之外,支教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也体现在时代背景、支教大学生成长环境和自身层面等。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支教对大学生职业选择意愿影响机理的模型,见图1
二、调查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基于图1中影响机理模型,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内容涵盖支教基本情况,支教动机、公益活动、支教感受四个维度,通过四个维度延伸出会对支教大学生职业选择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而探究每个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具体步骤为:(1)根据调研主题,确定调研对象为有支教经历的大学生;(2)通过作者所在支教团队,对有支教经历的大学生发放问卷;(3)对被访者表示感谢并赠送小礼物;(4)回收问卷,根据问卷填写时间剔除无效问卷,问卷填写时间低于60秒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通过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共发放105份问卷,回收问卷105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得到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4%。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对问卷进行的信度、效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达到0.851>0.8,如表1,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KMO值为0.635>0.5,见表2,说明该问卷效度可以接受。
表3是该研究的问卷样本构成表,最后一栏的平均分是对大学生支教基本情况中的各因素与支教对其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进行交叉分析后各因素所得的平均分。本研究将平均分在6分以上的数据列为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表中师范类专业、支教点经济情况为特困、支教次数为2次和2次以上四个选项是平均分在6分以上的数据,表示在大学生支教基本情况中这四个因素对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较大。
由表3数据可知,性别、家乡经济环境和支教时长都不是影响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平均分差距较小,且平均分均在6分以下。根据这些次要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支教对女生的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较大,家乡在农村的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受支教活动的影响程度更大,短期支教相对于长期支教而言,对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影响程度更大。
大学生的专业、支教点经济状况和支教次数三个因素为影响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受影响程度更大,其所得平均分为6.5,因为其专业性质,职业选择意愿的转换成本更低,因此这类学生的职业选择意愿更容易受支教影响。支教点经济状况如果属于特困情况,则对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大,其平均分为7.4,这与Z世代青年特质相符,越贫困的地区越能让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收获成就感与助人的快乐。拥有2次及2次以上支教经验的大学生,其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受支教的影响程度更大,特别对于有2次以上支教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影响程度最大,平均分达到8分。这是因为随着大学生参与支教的次数增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且其对支教了解程度也愈加深入,因此支教可以给他们带来的反思也越多,影响也就越大。
(二)支教动机
根据表4数据显示,怀着“提高专业素养”、“获得精神满足”、“锻炼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四个动机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支教对其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大,这四项在研究中所得平均分分为别5.94、5.64、5.63、5.88。这也体现了Z世代青年的特征,精神虚空,渴望实现自身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而“喜欢小孩子”、“获得实习证明”、“丰富暑期生活”四个动机,在调查中所得平均分分别为5.51、4.09、5.08、4.2,对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小,说明外在的物质与荣誉对大学生的吸引没有内在的精神充盈对大学生的吸引大。 (三)公益活动
对于参加过校外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支教对其未来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更大,这类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更新公益理念”、“认识公益伙伴”、“拓宽视野”,三个因素所获平均分较高,见表5。根据信息效应,当支教者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志愿项目的组织环节获取更多关于志愿项目的信息时,他们能够对该志愿项目有更深入的认识,自身动机也会更明确。因此参加过校外公益活动的大学生对支教、对公益、对未来职业规划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支教感受
在参与支教过程中,收获大于付出的大学生,支教活动对其未来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大,即所得平均分越高。收获越多,大学生对支教兴趣越大,越愿意付出更多,继而获得更多认同感与成就感。当前支教给大学生带来的各项收获中,“个人能力的提升”、“自身价值的实现”、“帮助他人获得的满足感”、“收获友情”、“体验到不同的生活”几个因素所占比重较大。95%以上的同学会回忆支教经历,并在学习生活中以此激励自己。被调查的所有大学生对参与支教的必要性均持肯定态度,认为有必要参与支教,可见支教对大学生成长发展有着好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三、总结与反思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支教活动会让更多大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关注公益,如表7数据显示,支教后偏向未来从事与公益相关类行业的大学生增加了80%,支教前不关注公益的大学生在支教后减少了81.3%,支教后决定关注公益的大学生增加了11.4%,这些数据表明支教活动会对大学后期职业选择意愿产生影响。调查显示,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支教會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获得精神的满足,促使大学生对公益产生好感,将关注公益甚至从事公益列在自己未来职业规划中。
Z世代青年注重精神的充实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本文调查结果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此类体现大学生价值、让大学生获得精神满足的活动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相关能力以及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参与就业做好准备。学校也可以运用此影响机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其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引导其向善发展、促使其提高个人修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大学生自身也应勇于尝试,善于鉴别大学中的多样化活动,积极参与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推动自身成长的活动,不断思考,不断调整自身定位,拓展自己的眼界与格局,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增加更多选择,在进入社会前练就必备技能,做到毕业即可就业。
参考文献
[1]罗婧,王天夫.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2,27(05):94-118+243-244.
[2]罗婧.过程视角下的志愿动机——以青年支教志愿活动为例[J].青年研究,2019(01):16-27+94.
[3]王勇辉.实习支教前大学生职业选择调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02):97-100.
[4]岳瑞波.实习支教对大学生考研和教师行业就业影响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2):118-121.
[5]刘天月.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4):24-27.
[6]曾斌.浅析大学生义务支教对自身的积极影响[J].亚太教育,2016(04):256+25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247
作者简介:李宇虹(1998.05-),女,汉族,云南曲靖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市场营销方向;汤雯旭(1999.09-),女,苗族,贵州贵阳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市场营销方向;亚培(1996.01-),男,藏族,西藏那曲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
关键词:支教;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机理
引言
公益活动日益走进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公益活动并参与其中。在大学生公益活动中最普遍也是周期最长的是支教活动。各大高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支教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支教学生安排指导老师,同时通过学分激励,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金及物料支持,有的学校甚至建立多个支教团队,到不同省份进行支教,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用学校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生抱着不同的心态和想法参加支教活动,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需要面临在学校所不曾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冲击着大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促使大学生对自身价值以及未来去向产生思考。本文从大学生支教基本情况、支教动机以及平时参与公益活动情况、支教感受四个维度展开,研究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机理。
一、文献回顾
当前国内学者针对支教与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两个角度进行阐释。罗婧(2012)在其文献中讨论了“利己”动机、“利他”动机、社会网络的影响、志愿者角色的自我认同与团体语境中的激励制度这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1]。同时她还阐述了信息效应、价值效应、模仿效应对支教大学生志愿动机的满足程度,拥有更多与支教活动相关的信息、活动更能体现支教大学生自身价值、参与过程中可获得更多锻炼机会,则支教大学生志愿动机满足程度就越高[2]。王勇辉(2012)对实习支教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毕业前就业意识不强,职业规划能力欠缺,并建议当前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3]。岳瑞波(2018)研究了实习支教对大学生考研和教师行业就业的影响,并得出实习支教在时间与空间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合适条件,是激发大学生考研深造的兴奋剂,同时实习支教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上有明显的导向作用[4]。
上述理论研究從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未来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展开调查,缺少从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意愿的多样性方面阐述,除此之外,支教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也体现在时代背景、支教大学生成长环境和自身层面等。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支教对大学生职业选择意愿影响机理的模型,见图1
二、调查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基于图1中影响机理模型,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内容涵盖支教基本情况,支教动机、公益活动、支教感受四个维度,通过四个维度延伸出会对支教大学生职业选择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而探究每个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具体步骤为:(1)根据调研主题,确定调研对象为有支教经历的大学生;(2)通过作者所在支教团队,对有支教经历的大学生发放问卷;(3)对被访者表示感谢并赠送小礼物;(4)回收问卷,根据问卷填写时间剔除无效问卷,问卷填写时间低于60秒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通过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共发放105份问卷,回收问卷105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得到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4%。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对问卷进行的信度、效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达到0.851>0.8,如表1,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KMO值为0.635>0.5,见表2,说明该问卷效度可以接受。
表3是该研究的问卷样本构成表,最后一栏的平均分是对大学生支教基本情况中的各因素与支教对其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进行交叉分析后各因素所得的平均分。本研究将平均分在6分以上的数据列为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表中师范类专业、支教点经济情况为特困、支教次数为2次和2次以上四个选项是平均分在6分以上的数据,表示在大学生支教基本情况中这四个因素对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较大。
由表3数据可知,性别、家乡经济环境和支教时长都不是影响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平均分差距较小,且平均分均在6分以下。根据这些次要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支教对女生的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较大,家乡在农村的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受支教活动的影响程度更大,短期支教相对于长期支教而言,对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影响程度更大。
大学生的专业、支教点经济状况和支教次数三个因素为影响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受影响程度更大,其所得平均分为6.5,因为其专业性质,职业选择意愿的转换成本更低,因此这类学生的职业选择意愿更容易受支教影响。支教点经济状况如果属于特困情况,则对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大,其平均分为7.4,这与Z世代青年特质相符,越贫困的地区越能让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收获成就感与助人的快乐。拥有2次及2次以上支教经验的大学生,其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受支教的影响程度更大,特别对于有2次以上支教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影响程度最大,平均分达到8分。这是因为随着大学生参与支教的次数增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且其对支教了解程度也愈加深入,因此支教可以给他们带来的反思也越多,影响也就越大。
(二)支教动机
根据表4数据显示,怀着“提高专业素养”、“获得精神满足”、“锻炼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四个动机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支教对其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大,这四项在研究中所得平均分分为别5.94、5.64、5.63、5.88。这也体现了Z世代青年的特征,精神虚空,渴望实现自身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而“喜欢小孩子”、“获得实习证明”、“丰富暑期生活”四个动机,在调查中所得平均分分别为5.51、4.09、5.08、4.2,对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小,说明外在的物质与荣誉对大学生的吸引没有内在的精神充盈对大学生的吸引大。 (三)公益活动
对于参加过校外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支教对其未来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更大,这类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更新公益理念”、“认识公益伙伴”、“拓宽视野”,三个因素所获平均分较高,见表5。根据信息效应,当支教者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志愿项目的组织环节获取更多关于志愿项目的信息时,他们能够对该志愿项目有更深入的认识,自身动机也会更明确。因此参加过校外公益活动的大学生对支教、对公益、对未来职业规划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支教感受
在参与支教过程中,收获大于付出的大学生,支教活动对其未来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大,即所得平均分越高。收获越多,大学生对支教兴趣越大,越愿意付出更多,继而获得更多认同感与成就感。当前支教给大学生带来的各项收获中,“个人能力的提升”、“自身价值的实现”、“帮助他人获得的满足感”、“收获友情”、“体验到不同的生活”几个因素所占比重较大。95%以上的同学会回忆支教经历,并在学习生活中以此激励自己。被调查的所有大学生对参与支教的必要性均持肯定态度,认为有必要参与支教,可见支教对大学生成长发展有着好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三、总结与反思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支教活动会让更多大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关注公益,如表7数据显示,支教后偏向未来从事与公益相关类行业的大学生增加了80%,支教前不关注公益的大学生在支教后减少了81.3%,支教后决定关注公益的大学生增加了11.4%,这些数据表明支教活动会对大学后期职业选择意愿产生影响。调查显示,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支教會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获得精神的满足,促使大学生对公益产生好感,将关注公益甚至从事公益列在自己未来职业规划中。
Z世代青年注重精神的充实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本文调查结果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此类体现大学生价值、让大学生获得精神满足的活动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相关能力以及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参与就业做好准备。学校也可以运用此影响机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其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引导其向善发展、促使其提高个人修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大学生自身也应勇于尝试,善于鉴别大学中的多样化活动,积极参与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推动自身成长的活动,不断思考,不断调整自身定位,拓展自己的眼界与格局,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增加更多选择,在进入社会前练就必备技能,做到毕业即可就业。
参考文献
[1]罗婧,王天夫.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2,27(05):94-118+243-244.
[2]罗婧.过程视角下的志愿动机——以青年支教志愿活动为例[J].青年研究,2019(01):16-27+94.
[3]王勇辉.实习支教前大学生职业选择调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02):97-100.
[4]岳瑞波.实习支教对大学生考研和教师行业就业影响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2):118-121.
[5]刘天月.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4):24-27.
[6]曾斌.浅析大学生义务支教对自身的积极影响[J].亚太教育,2016(04):256+25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247
作者简介:李宇虹(1998.05-),女,汉族,云南曲靖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市场营销方向;汤雯旭(1999.09-),女,苗族,贵州贵阳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市场营销方向;亚培(1996.01-),男,藏族,西藏那曲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