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科书离学生再近一点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后,教科书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最近,我有幸接触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北师大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苏教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语文版”),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河北版”)五个版本的七年级至九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看到教科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当今社会,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作出了贡献。现以五个版本的七年级上册为例,谈谈我对五种版本教材的认识。
  
  一、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明确,指导性很强
  
  人教版在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单元教学提示。通过“提示”把本单元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明确地提了出来。如第一单元指出:“将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全册书六个单元的“提示”汇总在一起,就是这册书在五个方面的要求。即让学生在人生、自然、科学、亲情、想象五个方面获得感受,受到启发,并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品意图,掌握朗读、默读技巧,品位、积累词句,调动创新思维,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等方面得到培养、提高。人教版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根据“提示”迅速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很快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河北版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
  北师大版的编者认为作品分析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的对象就是作品中的矛盾,但矛盾不在表面,因而也不现成,所以一般读者并不能自觉感知,往往处于朦胧状态。对于这一难点,可以通过“比较”解决。因此编者首先在选文中建立了“比较”关系,以形成多样化的比较。如第三单元“亲情歌吟”,编者不但选了朱自清的《背影》,还选了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杨新雨的《养母》、加拿大作家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通过这五篇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同类题材的文章比较阅读,使学生看到亲情有多方面的涵义,对亲情有了更全面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再对这五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等分别进行深入地横向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同是描写亲情的文章,但表现形式不一样,情感、语言不一样。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作品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有了差异、矛盾,就能提出问题加以分析。通过这种方式选择、编排文章,编者虽然没有明说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但读过以后,学什么、怎么学,一目了然。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很有好处的。
  
  二、选文的思想内容贴近学生、针对性很强
  
  语文版第一单元第一课选了冰心的《忆读书》,使同学们知道了应看什么书,怎么看书的问题;第二课是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告诉同学们,只要说真话,说实话,把生活中的事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就能写好文章;第三课选的是丰子恺的《山中避雨》,通过这篇文章使同学们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四课鲁迅的《风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经常反思,犯了错误要尽量想办法挽回影响。通过这四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了一些基本道理,终身受益。选文的针对性很强。
  北师大版在选文上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从前段的阐述中也可见一斑。
  
  三、听说读写紧密结合,综合性很强
  
  人教版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这个板块和选文阅读结合在一起,使听说读写活动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第一单元,编者以“人生”为主题,选了五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文章,要求通过阅读这五篇文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并根据这个要求,围绕“我就是我”这个主题,开展“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多项实践活动,让学生紧密结合前面所学的文章谈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其它版本在安排上不完全相同,如北师大版,在各单元中将读、写、说各自独立行事。但写、说话题均从本单元的阅读文选的某一点引出,文例也必举到本单元的有关作品,仍然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语文版、苏教版、河北版的设计虽都各有特色,但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性很强
  
  苏教版在每册书中都设置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栏目。通过“名著推荐与阅读”将名著引入课堂,扩大学生学习的资源,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增加语文积累。编者还根据学生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自我等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容易激发兴趣的话题,设计情境式、探究式、言语实践式、体味感悟式等多种模式的专题,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如第七册设计了“狼”专题,选了蒲松龄的《狼》、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的词条、《狼和鹿》四篇文章、资料,从社会学、生态学、生物学、语言学等多角度提出蕴含深刻事理、浅近而通俗,并充分体现语文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质疑,再讨论、研究,写出文字材料。通过这样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语文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有所提高。
  人教版也在每册书里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在这个栏目里编者还安排了“作者简介”“阅读建议”“精彩片段”“点评”“探究思考”小栏目,通过这些栏目,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接受性向自主性学习拓展。
  北师大版在每册书每个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一篇“语文趣读”,内容包括文字、语法、修辞、文言等语言学知识,及鉴赏、创作、体裁等文学的应用理论知识,短小活泼,趣味性强,可读性强,对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自主学习非常有用。
  
  五、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1.可预设与不可预设的关系
  有些教科书的编者认为:“单元教学目标不再编写阅读引导、预习提示、读中提示、读中评点等助读内容,这并非无目标教学,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对阅读物独特的体悟、感受,自行寻找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理解教学内容,摆脱‘引导’‘提示’‘评点’等多种预设的框框的束缚,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博士曾说,“从功能特点看,……这类课程资源是指教学的素材或直接来源,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象,又分为可预设和不可预设的,可预设的如教材,不可预设的就是动态生成的资源。”“从本质上说,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但它具有特殊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国家意志,反映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落实课程标准的参照性标杆与尺度,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教材的编写应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材料和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方面的建议。”①
  北师大版七年级教参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把当前流行的相对主义倾向绝对化,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事实上是,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就没有人说了能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
  我认为教科书是教材的一种,它应是可预设的,只有当教科书的可预设性与课堂教学中动态的不可预设性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2.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这五种教科书无论是选文的内容、范围、题材,还是单元结构、板块设计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各有特色,呈现出多样性。在呈现多样性的同时还需不需要统一性。比如,教学内容要不要统一,中外作品、各种文体大致比例各占多少,单元结构大致应有哪些栏目组成,听说读写如何结合,教科书内要不要语文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较大问题需不需要相对统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吕达先生曾说:“中小学教材首先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这是前提。中小学教材的多样化与统一性也应是统一的。”“现在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并不是由统一性走向完全的绝对的多样化,以多样化取代统一性,而是二者应有机结合。过分集中统一或过分分散多样都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多样化的本质在于特色、在于层次、在于质量、在于效益,一切都应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考虑问题。”②
  吴刚平博士还曾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去选择、去整合。当然,这个判断的前提是课程标准和教材对于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作出具体而明确的界定,泛泛地要求老师去‘用教材教’操作性不强,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讲恐怕是过于苛刻的要求。”③
  再说,由于对“课标”认识有差异性,地区文化氛围有差异性,教师水平有差异性,等等,这些造成了教育、教学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一时也难以改变。如果教科书再因多样化造成较大的差异性,课标在全国范围就很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相反,如果在统一性方面很好发挥教科书的引导作用、指导作用,还能使上面所说的差异缩小,有利于使全体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我认为在选编教材的时候应注意多样化和统一性的统一。
  3.经典性与可接受性的关系
  各版本的教科书都选了很多名家的经典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是上乘的。但这些经典作品是否都适合初中学生学习呢?
  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它像宗璞的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一样,“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④
  再比如清代作家沈复的《童稚记趣》,“文章详略得当,联想丰富,想象奇特,语言简洁质朴,生动传神,但是文言文,学生自己阅读还有点困难,和集中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不一致,四十多岁来写童年之事,与颠沛之中,悠然想起童年的愉快和满足,怎不糅进渐入老境一事无成的遗憾?”⑤
  还有杨林勃的《四季交响曲》,作者借四季表达了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文章情景交融,有深度有广度,写得非常好。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可能感悟不到如:自私自利、阴谋诡计、投机钻营、不劳而获、嫉贤妒能……那么许多社会与灵魂的层面,及充满哲思、感人肺腑、意蕴深远的词句。
  顾之川先生曾说:“选文的作者在创作时,大多是以成人读者为阅读对象的,很少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注意选文的可接受性,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选课文。”“可接受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材要考虑特定年纪学生的接受能力,深浅适度。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⑥
  我想选经典作品没有错,但在选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我提出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教科书离学生再近一点,以便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引导、指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以上是我学习五种版本教科书后的一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甚多,还请专家、学者、同仁指教。
  
  【注释】
  ①《从“教材”到“课程资源”》《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9日.
  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路在何方?》《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21日.
  ③同①.
  ④《这方园地中的冯家山水》《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⑤王毓龙《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9期.
  ⑥《试论我国语文教材选文的优良传统》《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展望》.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当前,新课程改革逐步进入深化、推广和反思阶段,在课程中、在学科教学中、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中,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新课程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以便有效地组织教学,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及积极的组织策略以实现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显著发展,已成为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纵观我省2006年~2011年中考作文变化,可以发现作文命题呈现如下特点与趋势:命题形式以命题、半命题为主,淡化话题作文。题目中大多隐含写作主体——“我”,命题隐含着哲理。题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注重学生的体验,都重视考生的生活阅历,让学生有“话”可说。  再由中考阅卷作文失误点反观,笔者发现中分作文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题目要醒目;2.开头要精彩;3.形式要新颖;4.段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了解并尽快适应课改前后课堂教学的变化和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该怎样做到,是新课程理念下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  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
一、教材简析  《安塞腰鼓》一文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二、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
“生态”是一个十分时尚的词语。原“生态”食品、原“生态”人际、原“生态”民歌……原“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由诸多的原“生态”,笔者联想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返璞归真,努力创建原“生态”语文。语文,本应是一门最具人性化的学科,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可是,事与愿违,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脱离人的真实生活,脱离人丰富多样的精神体验,脱离人的生命本身,使学生失去了在自然常态下的正常的心理、行为反
记叙文写作,集中、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当属第一要务,不可马虎。这里所说的中心,是指作文通过其全部内容而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或意图。确立了中心以后,在作文中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常用的手段有:  一、晨起开门雪满山:开门见山,先声夺人  即写记叙文的时候开篇点题,将中心思想和盘托出,以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如2011年高考河南省满分作文《父亲的车子》的开头:“父亲喜欢车子,车子是父亲
继去年江苏省教委下达“五严”规定,严格教学行为以来,新政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和支持,老师和学生都减负了,可是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特别是农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我区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学生的课余时间多了,老师只有依靠学生在校的有限时间来实施教学计划,往往收效甚微。因此需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效的组织自学,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对学校教学进行有效的必要补
【内容摘要】时下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比较流行,不少中学生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这给汉语的规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词汇的新异性是网络语言最鲜明的特征。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高考作文使用网络语言将面临被扣分的风险,高考作文应是网络语言的禁区。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规范高考作文  (一)值得关注的一类新的语言现象  如今走进一些学校,随处可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MM
【内容摘要】设定“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还会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使学生和教师协调一致,创设愉快教学情境,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巧设“任务” 和谐师生关系 自主学习  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曾说:“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强化学生语文学习思维能力和语文思想素质的提升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致力追求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慧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以为比较教学法就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在比较中擦起思想的火花,在比较中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在比较中激发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一、比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构建。  所谓比较法教学就是把两篇或多篇相应的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