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和散文是中华文化后花园中最重要要的两朵艺术奇葩,古人抒情、言志、记事,乃至交际都离不开这两种文体;到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选材上重文学,重文化,重经典。
高中古代诗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考的能力,帮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崇高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效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教学最好的教材,这本书收有从先秦到近代的历代名家名作,时间跨度大,(春秋时期《论语》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战国时期的屈原之《湘夫人》,清末黄遵宪之《今别离》)内容丰富多样,按照课时安排表,课文讲不完是必然的。
以为这样笔者做了一些微调,甚至取舍也有。在学生和同事的怀疑和质问声中,高二上学期已经成为过去,幸好所带的两个班级四次月考试好歹年段排名保持连续第一第二。回首过去才能展望未来。基于此,在这岁末年初之际,笔者趁着有些想法并及时做了收集和整理,甚至反思,以期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带领广大文学爱好者进入文学殿堂,乃至探胜取宝最佳的工具。选修课程的学习应当更加放开思路,发展个性,更加需要主动的学习。这是非常正确的说法。本文就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还不成熟之见解,供大家探讨,同时也希望同仁同行提出更好更完善的教学策略。
一、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明确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开篇就是《长恨歌》很长,第二篇即是《湘夫人》,虽然不是很长,但生僻字很多,文言现象也很多,一来就马上给人气喘吁吁之感。古代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导致学生看不懂,我们可以通过补背景看注释来了解古人。笔者就想那就先篇幅短小一些的,讲讲只有几句的吧,于是就先上《蜀相》和《书愤》。首先,这两首诗都怀古怀人,抒发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崇敬之情,《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年年芳草为谁绿,年年致君尧舜上,初心不变的杜甫称颂仰慕之余,更多的是那种深沉的叹惋和感伤;《书愤》中陆游以诸葛亮自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此自勉他为国效力,愤激之余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宏大志向。这两首诗歌笔者要求学生要向课堂要效率,诗歌内容学生当堂课就背下了。笔者认为这两首诗歌应该是语文老师帮助学生寻找家国情怀,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自己人生价值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吧。
张嘉骅在《少年读史记》曾提及“对于人生来说,学会承担什么以及学会怎么承担的确很重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价值的创造,这种承担具有它自身的意义和时代性,没有承担的人往往是没有作为的人。有承担是好事”。
在此,笔者认为,我们的学生进来高中,最后真正带走的不是百度里知道的知识,而是通过体验诗人生命里的徘徊与绽放,最终发现自己并提升自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明确教学目标的进行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探讨作者的心路历程,探讨作者的胸襟和情怀,以及对他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这估计是我们编者编辑《古代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奥义之所在吧。
二、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达到共情升华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了,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与作者成为心灵相同的好朋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比较学习完《蜀相》和《书愤》之后,我们开始了第二篇诗歌《湘夫人》的教学安排。大家都知道,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诗歌,其年代之久远,生僻字之繁多,导致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爱在心口难开,基于此,笔者认为能够当堂达到的教学目标大概就是让学生当场记下“袅袅兮予怀,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
笔者认为,这篇诗歌可以拓展到必修课《离骚》,想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屈原,他对美的追求,贯穿他的一生,他为美政理想奋斗了终生。诗歌教学中能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可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情,理解诗歌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正是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说湘君湘夫人相约而不相逢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的相会的时间。相爱的人在耐心平静的等待之后,或是历经重重难关后终于可以团聚,即便没有团聚诗歌却也因此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让历代的读者可以从作品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笔者认为,《湘夫人》教学应可以达到共情,并完成了作品的读者再创造这个过程。
说到爱情,就又不得不提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了,这就过渡到这本教材的开篇之作——《长恨歌》了,还像之前提到的那样,要向课堂要效率,笔者当场要求学生背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等千古名句。经过两课时的教学,我们貌似已完成教学任务,但“总觉得看不饱,尝不透似的”。
我们阅读和欣赏这样的詩歌,应充分认识到诗歌思想意旨的丰富性,作者除了对李、杨荒淫生活的暴露和批评之意,但对诗歌后半部分李、杨悲情爱情的描写却也有几分感人,情感表现的艺术性,这是《长恨歌》超出一般作品的耐人寻味的地方之所在了。
这样,不知不觉间,第一单元的教学应该能达到编者的要求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至于知人论世,那就得多了解古代文学史的作家作品了,之后笔者就非常自然过渡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概述大概有5课时的课程,有点差强人意,尽可能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确不失为提高古诗文教学课堂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 从外层到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
古诗文教学中,外层是指由语言文字直接呈现的意义;内层,是指由文字意义指向的联系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所构成的意义。外层是显性的,容易被读者所捕捉到的;内层含义是内隐的,需要读者深入文字之后去细心体会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盛唐诗人李白是盛唐知音的天才高手。 例如:李白《将进酒》,外层:本诗塑造了一个酒宴之上,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频频敬酒,尽兴狂欢的饮者形象。
内层:李白对功名的向往,随着年岁渐长却丝毫得不到重用,只能暂且以喝酒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黑暗。只有有才华的人才配有个性有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我们应该理解李白。
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课前的乐队现场伴奏,濮存昕朗诵,音乐渲染之后,引导学生营造氛围,做到有感情诵读,并把握诗中长短句变化和韵脚的变换,感悟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读书百遍其意才得以自现。我们终于发现诗歌中豪放是外壳,激愤是内核。
《将进酒》诗中屡用巨额(“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数目字,虽用夸张手法,但却不会给人空洞浮夸之感,得力于那沉潜在酒杯话里的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在这教学中,我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究诗歌的主旨,让学生从发现并欣赏诗歌中最有感染力的句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不是李白的价值宣言,是什么?“有用而且“必”非常自信,甚而有点狂。但是诗人的情感是起伏跌宕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这个他人不是别的随便的一个什么人都可以的,那就是跟他一样身怀利器抱负不凡却受到排挤,有志难展,外人看来纵酒取乐毫无追求之人——“陈王曹植”。这个曹植是诗人梦想中的自我形象,诗中借题发挥,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满纸不平之气,却悲而不伤,以豪放衬悲慨,坚持自我,本色人生,诗人可贵的傲骨精神,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他之后多少代人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他诗歌里寻找慰藉,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比《将进酒》早写几年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傲岸不屈,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特质就已经深植于心了。所以通过从外层到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应该可以更全面更深刻些。
四、 比较鉴赏
经过高一高二连续几年的车轮辗压式教学,笔者发现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中,杜甫诗歌入选的就有4篇之多。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我们可以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教学,学生或许能收获更多的东西。可以把《六国论》《阿房宫赋》和《過秦论》进行比较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点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统治者进行规劝,都用力对比的手法,结构都是逐层推进。但《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言有尽而意无穷,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苏洵写《六国论》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论今,首段从论古人,收尾以慨今出,议当前政治,对北宋贿敌偷安的政策极为不满。《阿房宫赋》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但是观点也是非常明确,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甫的《旅夜书怀》和《阁夜》,《蜀相》和《书愤》也可以进行比较赏析。
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提倡“缘事而发”,“借古题写时事”,也因此成就了自己,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忧患意识成为士大夫必备的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这应该是解读杜甫诗歌的一把金钥匙。“把握杜甫诗史特质的关键,舍此而焉求?”
笔者认为是不是同类主题的可以进行串讲,也就是比较教学,或者同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赏析,或者同样体裁的文章比较同样体裁的文章进行对比赏析,但比较教学同样也要遵循一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明确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外层到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比较鉴赏,达到共情升华是核心素养下我们提升当前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几种有效途径,让选材上重文学,重文化,重经典古代诗歌散文教学可以更走心是我们的共同愿景,借此希望可以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吴丽云,福建省漳州市,福建云霄第一中学。
高中古代诗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考的能力,帮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崇高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效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教学最好的教材,这本书收有从先秦到近代的历代名家名作,时间跨度大,(春秋时期《论语》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战国时期的屈原之《湘夫人》,清末黄遵宪之《今别离》)内容丰富多样,按照课时安排表,课文讲不完是必然的。
以为这样笔者做了一些微调,甚至取舍也有。在学生和同事的怀疑和质问声中,高二上学期已经成为过去,幸好所带的两个班级四次月考试好歹年段排名保持连续第一第二。回首过去才能展望未来。基于此,在这岁末年初之际,笔者趁着有些想法并及时做了收集和整理,甚至反思,以期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带领广大文学爱好者进入文学殿堂,乃至探胜取宝最佳的工具。选修课程的学习应当更加放开思路,发展个性,更加需要主动的学习。这是非常正确的说法。本文就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还不成熟之见解,供大家探讨,同时也希望同仁同行提出更好更完善的教学策略。
一、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明确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开篇就是《长恨歌》很长,第二篇即是《湘夫人》,虽然不是很长,但生僻字很多,文言现象也很多,一来就马上给人气喘吁吁之感。古代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导致学生看不懂,我们可以通过补背景看注释来了解古人。笔者就想那就先篇幅短小一些的,讲讲只有几句的吧,于是就先上《蜀相》和《书愤》。首先,这两首诗都怀古怀人,抒发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崇敬之情,《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年年芳草为谁绿,年年致君尧舜上,初心不变的杜甫称颂仰慕之余,更多的是那种深沉的叹惋和感伤;《书愤》中陆游以诸葛亮自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此自勉他为国效力,愤激之余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宏大志向。这两首诗歌笔者要求学生要向课堂要效率,诗歌内容学生当堂课就背下了。笔者认为这两首诗歌应该是语文老师帮助学生寻找家国情怀,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自己人生价值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吧。
张嘉骅在《少年读史记》曾提及“对于人生来说,学会承担什么以及学会怎么承担的确很重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价值的创造,这种承担具有它自身的意义和时代性,没有承担的人往往是没有作为的人。有承担是好事”。
在此,笔者认为,我们的学生进来高中,最后真正带走的不是百度里知道的知识,而是通过体验诗人生命里的徘徊与绽放,最终发现自己并提升自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明确教学目标的进行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探讨作者的心路历程,探讨作者的胸襟和情怀,以及对他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这估计是我们编者编辑《古代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奥义之所在吧。
二、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达到共情升华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了,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与作者成为心灵相同的好朋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比较学习完《蜀相》和《书愤》之后,我们开始了第二篇诗歌《湘夫人》的教学安排。大家都知道,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诗歌,其年代之久远,生僻字之繁多,导致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爱在心口难开,基于此,笔者认为能够当堂达到的教学目标大概就是让学生当场记下“袅袅兮予怀,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
笔者认为,这篇诗歌可以拓展到必修课《离骚》,想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屈原,他对美的追求,贯穿他的一生,他为美政理想奋斗了终生。诗歌教学中能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可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情,理解诗歌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正是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说湘君湘夫人相约而不相逢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的相会的时间。相爱的人在耐心平静的等待之后,或是历经重重难关后终于可以团聚,即便没有团聚诗歌却也因此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让历代的读者可以从作品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笔者认为,《湘夫人》教学应可以达到共情,并完成了作品的读者再创造这个过程。
说到爱情,就又不得不提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了,这就过渡到这本教材的开篇之作——《长恨歌》了,还像之前提到的那样,要向课堂要效率,笔者当场要求学生背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等千古名句。经过两课时的教学,我们貌似已完成教学任务,但“总觉得看不饱,尝不透似的”。
我们阅读和欣赏这样的詩歌,应充分认识到诗歌思想意旨的丰富性,作者除了对李、杨荒淫生活的暴露和批评之意,但对诗歌后半部分李、杨悲情爱情的描写却也有几分感人,情感表现的艺术性,这是《长恨歌》超出一般作品的耐人寻味的地方之所在了。
这样,不知不觉间,第一单元的教学应该能达到编者的要求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至于知人论世,那就得多了解古代文学史的作家作品了,之后笔者就非常自然过渡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概述大概有5课时的课程,有点差强人意,尽可能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确不失为提高古诗文教学课堂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 从外层到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
古诗文教学中,外层是指由语言文字直接呈现的意义;内层,是指由文字意义指向的联系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所构成的意义。外层是显性的,容易被读者所捕捉到的;内层含义是内隐的,需要读者深入文字之后去细心体会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盛唐诗人李白是盛唐知音的天才高手。 例如:李白《将进酒》,外层:本诗塑造了一个酒宴之上,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频频敬酒,尽兴狂欢的饮者形象。
内层:李白对功名的向往,随着年岁渐长却丝毫得不到重用,只能暂且以喝酒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黑暗。只有有才华的人才配有个性有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我们应该理解李白。
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课前的乐队现场伴奏,濮存昕朗诵,音乐渲染之后,引导学生营造氛围,做到有感情诵读,并把握诗中长短句变化和韵脚的变换,感悟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读书百遍其意才得以自现。我们终于发现诗歌中豪放是外壳,激愤是内核。
《将进酒》诗中屡用巨额(“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数目字,虽用夸张手法,但却不会给人空洞浮夸之感,得力于那沉潜在酒杯话里的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在这教学中,我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究诗歌的主旨,让学生从发现并欣赏诗歌中最有感染力的句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不是李白的价值宣言,是什么?“有用而且“必”非常自信,甚而有点狂。但是诗人的情感是起伏跌宕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这个他人不是别的随便的一个什么人都可以的,那就是跟他一样身怀利器抱负不凡却受到排挤,有志难展,外人看来纵酒取乐毫无追求之人——“陈王曹植”。这个曹植是诗人梦想中的自我形象,诗中借题发挥,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满纸不平之气,却悲而不伤,以豪放衬悲慨,坚持自我,本色人生,诗人可贵的傲骨精神,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他之后多少代人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他诗歌里寻找慰藉,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比《将进酒》早写几年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傲岸不屈,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特质就已经深植于心了。所以通过从外层到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应该可以更全面更深刻些。
四、 比较鉴赏
经过高一高二连续几年的车轮辗压式教学,笔者发现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中,杜甫诗歌入选的就有4篇之多。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我们可以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教学,学生或许能收获更多的东西。可以把《六国论》《阿房宫赋》和《過秦论》进行比较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点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统治者进行规劝,都用力对比的手法,结构都是逐层推进。但《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言有尽而意无穷,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苏洵写《六国论》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论今,首段从论古人,收尾以慨今出,议当前政治,对北宋贿敌偷安的政策极为不满。《阿房宫赋》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但是观点也是非常明确,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甫的《旅夜书怀》和《阁夜》,《蜀相》和《书愤》也可以进行比较赏析。
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提倡“缘事而发”,“借古题写时事”,也因此成就了自己,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忧患意识成为士大夫必备的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这应该是解读杜甫诗歌的一把金钥匙。“把握杜甫诗史特质的关键,舍此而焉求?”
笔者认为是不是同类主题的可以进行串讲,也就是比较教学,或者同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赏析,或者同样体裁的文章比较同样体裁的文章进行对比赏析,但比较教学同样也要遵循一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明确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外层到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比较鉴赏,达到共情升华是核心素养下我们提升当前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几种有效途径,让选材上重文学,重文化,重经典古代诗歌散文教学可以更走心是我们的共同愿景,借此希望可以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吴丽云,福建省漳州市,福建云霄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