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基本的实验操作,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后,表达不完整,不规范,难以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特征。很明显,学生未能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没有学会如何通过思考去发现和解开疑点。
我充分利用化学课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实验教学创造问题性情境,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科学方法和思维品质,锻炼动手、动脑和化学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呢?
一、明确观察目的,拟定周密计划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教师必须对所做的实验要进行合理设计。对实验涉及的化学原理或其它学科有关知识,所需的仪器、药品、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所需要解释的现象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该观察什么?通过观察让学生取得直接经验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在实验之前拟定周密的计划要求尽可能预见被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才不至于顾此失彼、避重就轻。
例如:我在讲蜡烛燃烧实验,由于学生初学化学,对怎样观察、如何观察还不知所措,所以在课前我对该实验设计了一张观察表,让学生根据所列出的问题进行观察,并将所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填写《观察与记录表》如下:
实验目的:
1、学会科学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
2、在观察中能提出问题并能正确地解释现象
观察步骤:
(1)蜡烛未点燃前的特性(色、味、态、软硬度)
(2)蜡烛正在燃烧时的现象(首先看见 ──接着看见)。
(3)蜡烛被吹熄后瞬间的现象。
(4)蜡烛燃烧时火焰呈什么颜色?
(5)用白色瓷板压在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以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解释吗?
实践证明,我的这种做法,效果非常显著,与以前所教班级的学生在观察此实验时相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掌握全面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对形象生动的部分好奇而感兴趣;他们常常只注重事物的表面现象,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观察时缺乏条理,不善于独立地进行观察。因此,要使学生的观察富有成效,还必须培养他们有条不紊地按顺序进行全面观察的技能和方法,也就是要经常训练学生由先前到后,由左到右,由内到外,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或从相反的方向地观察,此外还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区别对象与背景的观察技能,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形成技能。比如:观察蜡烛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一旦掌握了观察的技艺,眼界就开阔了。
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能从不起眼的现象中抓住反映事物本质或变化规律的关键情节。例如,《蜡烛燃烧实验》,在实验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现象是“熔化的蜡油沿烛芯稍微上升,润湿烛芯焰底端的烛芯”,“吹熄后瞬间有一股白烟,用燃着的火柴棒去点很容易点燃”。
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正确使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觉器官接触被观察的对象,例如在观察时,用鼻嗅蜡烛的气味,用耳听燃烧时发出的声响,用眼观察蜡烛火焰的颜色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观察,找出事物独有的特性。
实验完毕后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用书面或口头语言将观察的结果加以整理总结,最好能写成文字材料。只有这样,观察的感受及收获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因此,实验后教师与学生一道评述观察记录,很有必要,它可以巩固、强化所掌握观察的技能与方法。
三、在观察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应是积极的思维过程。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时,就会自觉地把观察到的东西与已学过的知识,已见到的现象,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我们观察得越深入,思考越周密深刻,就越能从表面现象中寻找到本质的东西,反复思维活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对客观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有利于迅速、完整、真实地掌握客观事物。
1、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布鲁纳说 :“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早已知晓的事物,但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人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因为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问题产生后,人们就会积极思维,想办法解决问题,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古人云“学则须疑”,怀疑是思考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然而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按照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更为可贵。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的探究情境,是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例如我在讲《燃烧与灭火》(上教版)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探究活动——《白磷、红磷的燃烧》,在实验时,我简单介绍了白磷与红磷的性质,并提出让学生认真观察,看谁能发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你能根据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能解决吗?实验结束后,我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时课堂上热闹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学生1:铁皮上的红磷和白磷他们燃烧条件相同,为什么白磷能燃烧,红磷却不燃烧?学生2:同是白磷,为什么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在铁皮上的白磷却燃了?同学们找到了实验的实质性问题,这时我并没有给同学们答案,也没有作任何解释,而是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讨论他们很快得出结论:尽管铁皮上的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条件相同,白磷燃烧了而红磷却没有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白开水的温度能达到它的燃点,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白开水的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燃点;放在水中的白磷和放在铁皮上的白磷它们尽管是同一种物质,因为它们燃烧的条件不同,尽管给了它们相同的温度,可水中没有足够的氧气,所以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由此他们很快总结出来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燃烧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二个条件,即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燃点;必须要有足够的氧气。
2、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应从何处着手分析?可用哪些基本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的意义及其应用范围和条件,尚待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等等。
有些时候,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具有突发性的,例如,在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将固体蜡烛熔解成液态蜡的这一现象,当成是一种物质的状态改变而记录下来,而有一位学生却提出疑问?“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蜡烛与蜡油是同一物质?”这时其他同学都不以为然地笑了,但一时又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并表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要求同学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怎样通过实验去证明。之后有几个学生设计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测定熔点。如果熔点一致,则说明它们是同一种物质。于是我立即提供有关实验仪器,让他们当场亲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得出它们的熔点相同,证明是同一种物质。学生们都因能亲自通过实践得出结论而感到自豪。通过这样的智力活动,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以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为榜样,形成一定的思维技艺,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然能力的培养是项长期而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有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巩固和强化,才能使培养能力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单位:628100四川省青川县教师进修校)
我充分利用化学课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实验教学创造问题性情境,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科学方法和思维品质,锻炼动手、动脑和化学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呢?
一、明确观察目的,拟定周密计划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教师必须对所做的实验要进行合理设计。对实验涉及的化学原理或其它学科有关知识,所需的仪器、药品、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所需要解释的现象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该观察什么?通过观察让学生取得直接经验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在实验之前拟定周密的计划要求尽可能预见被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才不至于顾此失彼、避重就轻。
例如:我在讲蜡烛燃烧实验,由于学生初学化学,对怎样观察、如何观察还不知所措,所以在课前我对该实验设计了一张观察表,让学生根据所列出的问题进行观察,并将所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填写《观察与记录表》如下:
实验目的:
1、学会科学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
2、在观察中能提出问题并能正确地解释现象
观察步骤:
(1)蜡烛未点燃前的特性(色、味、态、软硬度)
(2)蜡烛正在燃烧时的现象(首先看见 ──接着看见)。
(3)蜡烛被吹熄后瞬间的现象。
(4)蜡烛燃烧时火焰呈什么颜色?
(5)用白色瓷板压在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以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解释吗?
实践证明,我的这种做法,效果非常显著,与以前所教班级的学生在观察此实验时相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掌握全面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对形象生动的部分好奇而感兴趣;他们常常只注重事物的表面现象,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观察时缺乏条理,不善于独立地进行观察。因此,要使学生的观察富有成效,还必须培养他们有条不紊地按顺序进行全面观察的技能和方法,也就是要经常训练学生由先前到后,由左到右,由内到外,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或从相反的方向地观察,此外还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区别对象与背景的观察技能,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形成技能。比如:观察蜡烛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一旦掌握了观察的技艺,眼界就开阔了。
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能从不起眼的现象中抓住反映事物本质或变化规律的关键情节。例如,《蜡烛燃烧实验》,在实验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现象是“熔化的蜡油沿烛芯稍微上升,润湿烛芯焰底端的烛芯”,“吹熄后瞬间有一股白烟,用燃着的火柴棒去点很容易点燃”。
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正确使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觉器官接触被观察的对象,例如在观察时,用鼻嗅蜡烛的气味,用耳听燃烧时发出的声响,用眼观察蜡烛火焰的颜色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观察,找出事物独有的特性。
实验完毕后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用书面或口头语言将观察的结果加以整理总结,最好能写成文字材料。只有这样,观察的感受及收获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因此,实验后教师与学生一道评述观察记录,很有必要,它可以巩固、强化所掌握观察的技能与方法。
三、在观察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应是积极的思维过程。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时,就会自觉地把观察到的东西与已学过的知识,已见到的现象,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我们观察得越深入,思考越周密深刻,就越能从表面现象中寻找到本质的东西,反复思维活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对客观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有利于迅速、完整、真实地掌握客观事物。
1、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布鲁纳说 :“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早已知晓的事物,但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人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因为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问题产生后,人们就会积极思维,想办法解决问题,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古人云“学则须疑”,怀疑是思考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然而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按照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更为可贵。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的探究情境,是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例如我在讲《燃烧与灭火》(上教版)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探究活动——《白磷、红磷的燃烧》,在实验时,我简单介绍了白磷与红磷的性质,并提出让学生认真观察,看谁能发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你能根据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能解决吗?实验结束后,我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时课堂上热闹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学生1:铁皮上的红磷和白磷他们燃烧条件相同,为什么白磷能燃烧,红磷却不燃烧?学生2:同是白磷,为什么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在铁皮上的白磷却燃了?同学们找到了实验的实质性问题,这时我并没有给同学们答案,也没有作任何解释,而是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讨论他们很快得出结论:尽管铁皮上的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条件相同,白磷燃烧了而红磷却没有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白开水的温度能达到它的燃点,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白开水的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燃点;放在水中的白磷和放在铁皮上的白磷它们尽管是同一种物质,因为它们燃烧的条件不同,尽管给了它们相同的温度,可水中没有足够的氧气,所以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由此他们很快总结出来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燃烧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二个条件,即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燃点;必须要有足够的氧气。
2、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应从何处着手分析?可用哪些基本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的意义及其应用范围和条件,尚待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等等。
有些时候,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具有突发性的,例如,在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将固体蜡烛熔解成液态蜡的这一现象,当成是一种物质的状态改变而记录下来,而有一位学生却提出疑问?“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蜡烛与蜡油是同一物质?”这时其他同学都不以为然地笑了,但一时又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并表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要求同学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怎样通过实验去证明。之后有几个学生设计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测定熔点。如果熔点一致,则说明它们是同一种物质。于是我立即提供有关实验仪器,让他们当场亲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得出它们的熔点相同,证明是同一种物质。学生们都因能亲自通过实践得出结论而感到自豪。通过这样的智力活动,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以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为榜样,形成一定的思维技艺,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然能力的培养是项长期而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有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巩固和强化,才能使培养能力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单位:628100四川省青川县教师进修校)